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这样说过:掌声、鲜花、名次、成绩,固然令人心动,但更重要的是奔跑不止,一步一步,一次又一次,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与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安徽省)
请看,路上鲜花盛开
"这道题我讲了不下上千遍,你怎么还不会!?"老班凶神恶煞地看着我。
我脸红心跳不敢抬头,手放在桌面,左手指夹着笔停在右手背上,手背的皮已然抠掉。
“老师,我上课也好好听课,不知为何,就是考不到分……”
我的眼神黯淡无光,说话支支吾吾,声音低到我能听见心跳。这是初二开学不久,我成绩不好,升学无望,新生放弃念头。
班主任转身走上讲台,那上面放着一小截细长的竹竿,很多同学都从班主任手上领教过它的滋味。我猜他马上会拿着它回到我身边。我闭上了眼睛,像一个犯人等待着宣判。
“仔细听好了,我再讲一遍。”他站在讲台上。我如释重负。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平行线……然后得到……再得到……因为……所以……”
或许刚刚被吓得不轻,我思想高度集中了,老师讲完了,我竟然听懂了。
“懂了吗?现在拿起笔给我讲一遍。”他再次走到我身边。我虽然有点慢,还是清清楚楚说了出来。“你很聪明,希望你好好学习,而不是自我放弃。只管耕耘,莫问前程,这是我的座右铭,送给你。我相信,只要努力一步一步走,你一定可以得到最后结果。”
就从那天开始,我拿出了早已避之唯恐不及的数学书和资料,一点一点啃起来,一知半解地看起来。一节一节,一章一章,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慢慢啃。起先是很简单的,只有一个定理一个结论,后来慢慢做一些比较难一点点的题目,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的难题,常常让我有心而立不足。
两年眨眼过去,如今,我的成绩从班里的三流进入二流,依旧不太好。重点高中与我无缘了,上普高也不敢说十拿九稳。未来怎么办?我心里又一次矛盾起来?中考前夕,学校组织我们去职高参观。车子一路疾驰,路边盛开着鲜花。班主任就坐在我旁边,问我未来打算,我嗫嚅着说出自己的困惑。
“只管耕耘,莫问前程。普高上不了,上职高也挺好,从职高走出去,上大学,读研究生的太多了,我以前的学生好几个都是……”他慢悠悠地说,“读书上学就是一场经历,不管走那条路都有独特的风景,就像这路边也有盛开的鲜花,关键是坚持往前走……”
我默默记下了这些话,看着车窗外的路边,那儿鲜花正盛开。
墨色的长河
砚台里结着冰渣,我的手腕悬在宣纸上方发抖。腊月寒风从窗缝钻进来,掀动案头泛黄的《多宝塔碑》,露出夹在扉页的银杏叶——这是爷爷住院前,最后一次教我写字时留下的书签。
"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老人沙哑的咳嗽声和笔尖沙沙声交织着,在堆满旧报纸的客厅里回荡。那年我十岁,总以为书法是件轻松事,直到看见爷爷临《勤礼碑》时,枯枝般的手指死死扣住笔杆,在纸上犁出深深浅浅的沟壑。
此刻,我盯着少年宫书法比赛的通知,指甲掐进掌心——歪歪扭扭的"永"字第八次被揉成纸团,窗台上堆积的雪人军团正咧着嘴嘲笑我。
"小囡,墨要研到泛起油光。"记忆中爷爷总把着我的手研墨,松烟墨条在端砚上画圈,细碎的冰晶在墨汁里沉浮。而现在我只能独自面对结冰的砚台,哈出的白气在毛笔尖凝成霜花。宣纸上晕开的墨团像乌云,吞噬了最后一道横钩。
决赛那天,我站在展厅最角落。评委们在一幅洒金笺前驻足,那是用金粉勾边的《兰亭序》。我的作品藏在阴影里,八十九个"永"字像列队的黑蚂蚁。
回程公交车上,手机弹出未获奖的通知。我抱着卷轴蜷在最后一排,怀素《自叙帖》的拓本硌着胸口。暮色中的车窗映出我的脸,与八岁时初次握笔的那个孩子重叠——那时爷爷说:"别盯着字帖最后的印章,看笔画怎么从墨里长出来。"
深夜忽然惊醒,发现爷爷的紫檀笔架上挂着新写的条幅。月光淋在未干的墨迹上,"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八个字正在呼吸。
笔洗里浮着冰片,镇纸下压着字帖,仿佛老人刚刚起身去添茶。
我重新铺开宣纸。这一次,我不再执着于某个完美的"永"字。墨汁渗入宣纸的纹路,像春水漫过龟裂的土地。当东方既白时,废纸篓里没有新的纸团,只有蜿蜒的墨迹从案头爬到墙角,如同解冻的溪流奔向大海。
爷爷出院那天,我带去了厚厚一叠习作。老人用打着留置针的手摩挲纸面,皱纹里嵌着的墨渍在笑:"当年我师父说,真正的功夫不在得奖的条幅上,在这些……"他抖了抖边角卷起的练习纸。
窗外又开始飘雪,我们都没有说话。松烟墨香萦绕间,我忽然看见那些淹没在时光里的身影: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曲水里洗笔,颜真卿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握管,爷爷在筒子楼的煤炉旁教我藏锋。
原来千年墨色从未干涸,只因总有颤抖的手,在寒冬里,一遍又一遍的研磨中,让冰冻的墨色长河解开冰封。
错题本上的马拉松
我总在周日晚自习最后十分钟整理错题本。教室后排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蓝色水笔在活页纸上画出的叉号,像极了月考卷上那些刺眼的红圈。
这本子原本是开学时数学老师发的奖励。彼时我攥着及格线上的考卷,看前十名同学骄傲地举起烫金笔记本。直到所有人都离开后,老班把最后一本塞给我:"每个问号都是向上的台阶。"封面烫金早已剥落,露出底下灰扑扑的硬纸板。
第一次认真订正是在秋雨连绵的傍晚。教室只剩我和值日生扫地的沙沙声,窗玻璃上的雨痕把函数图像扭曲成波浪线。当第七遍验算终于得出正确答案时,我发现草稿纸背面洇开了大片水渍——不知是雨水还是额头的汗。
月考成绩单像片秋叶飘落桌角。第38名,比上次进步五名。后桌男生用圆规尖戳我后背:"借我看看你的秘籍呗?"他翻着贴满便利贴的错题本怪笑:"这玩意真能转运?"我没告诉他,昨夜在宿舍被窝打手电订正时,电池耗尽的灯光有多像将熄的烛火。
期中考试前夜,我在走廊背古文。声控灯忽明忽暗,文言文注释像蚂蚁爬满活页纸边缝。保安大叔锁楼门时惊飞了栖在紫藤架下的麻雀,扑棱棱的振翅声里,我突然发现《岳阳楼记》的"浩浩汤汤"和错题本上的流体力学公式,竟押着相似的韵脚。
最崩溃的是那道反复出错的物理多选题。我把它抄在掌心,吃饭时摊在餐盘边,做操时夹在广播体操图解里。直到某天在食堂排队,前面戴厚镜片的学长突然转身:"第三题该用动能定理拆分。"他沾着米粒的镜片上,反射出我错题本密密麻麻的批注。
期末统考那天下起冻雨。我握着温热的暖宝宝走进考场,错题本边角已经磨出毛边。当最后一道大题跳出熟悉的陷阱,我仿佛看见那些深夜蜷缩在台灯下的自己,正从活页纸的褶皱里探出头来微笑。
成绩公布栏前挤满羽绒服裹成粽子的人群。手指顺着排名下滑时,突然被前排女生撞了个趔趄。站稳后抬头,看见自己的名字卡在第19名的位置,像只终于爬上电线杆的蜗牛,可一步一步,蜗牛也爬出了“规模”。
现在我的错题本传到了隔壁桌女孩手里。她正往"力的合成"章节夹入樱花书签,那是上次我帮她推导出的解题思路。黄昏的光线斜切进教室,给每道错题勾上金边。后墙光荣榜的塑料膜在风中轻响,我的名字仍贴在进步奖区域,边角已经卷起。
放学铃响了,我抽出今天新发的单元卷。那些鲜红的批改符号不再令人心悸,反而像暗夜里此起彼伏的萤火。老班抱着作业本经过时,轻轻叩了叩我的桌角——那里摆着新领的烫金笔记本,封面上还留着包装薄膜的细碎反光。
我知道,每走一步,都算数。
爷爷与稻谷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题记
阳光照耀下的稻田,金黄一片,稻穗低垂,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身影,他就是我爷爷——一个与稻谷相伴一生的农夫。
爷爷的一生,就是一部稻田的史诗。从儿时起,他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和坚韧书写着对稻谷的深情厚意。从选种、浸种、育秧,到拔秧、插秧,再到施肥、打药,最后收割、打谷、入仓,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不容有丝毫马虎。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秧苗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我时常想起爷爷在稻田中辛勤劳作的画面。我知道,当爷爷挽起裤腿拔秧时,大蚂蝗第一时间受到神秘召唤,缓缓向水声的方向游动。我甚至感觉,它们扭动身躯时,稻田仿佛也随之颤栗,似乎连沉默的泥土都在那一刻发出无声的惊呼。微风吹过的稻秧,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颤动,陷入了短暂的晕眩。爷爷熟练地拔起一株株秧苗,轻巧地用稻草捆扎好,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田埂旁。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轻柔而又有力,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随着他缓缓移动的身影,一捆捆稻秧整齐地排列在他的身后。大蚂蝗啊,我真心希望你游得慢一些,离爷爷远一些。因为,你首先应该思考如何面对爷爷影子的无畏与勇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爷爷在插秧时,汗水如注,甚至将他的眼睛完全糊住,但爷爷没有停歇,他没有用湿透的衣袖去擦拭满脸的汗水,甚至没有抬头。他的左手稳稳地拿着秧苗,右手则熟练地将一株株秧苗插入泥土之中。我深感,爷爷在插秧的过程中,不仅是在种植稻谷,更是在坚守一种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汗水仿佛为爷爷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梦境。在这个梦境中,我仿佛听到了滴答的水声,那是汗珠落入稻田的声音。每一滴汗珠,都是以亲吻的方式把稻田唤醒。稻田接收到生长的使命,便竭尽所能地让稻谷茁壮成长。
夏日,酷暑难耐,但爷爷依然坚守在稻田中。他时刻关注着稻谷的生长情况,及时施肥、除草、除虫。在他的呵护下,稻谷一天天长高,渐渐变得金黄诱人。
秋收时节,爷爷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挥舞着镰刀,将稻谷一一割下。那一刻,他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这些稻谷进行着一场神圣的仪式。
在捆扎稻谷挑回家的路上,偶尔会有暴风雨意外降临。每逢此刻,爷爷便迅速奔跑起来,他的身影随之而动,仿佛与时间竞走。家的方向,如同指南针,以最快的速度为爷爷指明前行的道路。在爷爷急促奔跑的背影后,时间仿佛被他的脚步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暴风雨激励了爷爷,使他的步伐能够迅速穿越这乡村的孤寂,抵达温馨的港湾。
然而,爷爷的劳作并未因此而结束。他将稻谷运回家门口的“稻厂”中,晾晒、脱粒、扬场,每一个步骤都井井有条。最终,当一粒粒金黄的稻谷装入袋中,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如今,虽然爷爷已经年迈,但他的心依然年轻。他依然坚守在稻田中,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每一株稻谷。每当风吹过稻田,他都会抬起头,深情地望着这片他挚爱的土地。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也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爷爷与稻谷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用坚韧和勤劳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耕耘与收获的喜悦与满足。爷爷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重来
静坐在一张老旧棋桌,阳光洒下,沉思,不知是多少次重来了。
我是下棋的门外汉,只因记忆里中那个景象的激励——一个温暖的下午,在巨大梧桐树下,父亲一手,执子一手执扇,风轻云淡中赢了一众公园大爷,于是我在懵懂时便拿起了象棋,可父亲只教了我最基础的马走日,象走田。闲来无事时,我只能与比我小一两岁的,也未被伯父仔细教的堂弟争个不分上下。
什么?我一拍桌,堂弟学了个新招,我在他手下待不了五分钟就败了个落花流水。
不行,重来!
我撸起袖子,然而半个小时过去几轮下来,我一盘也未胜。看着堂弟闲庭信步慢走小子时,我却是眼眶急得发青,额头细汗密布,肚子里似乎有火,要耀武扬威地将一盘棋子烤焦。
重新赢回来的念头作祟。我希望父亲也能教我一招。半式可看了全程的父亲,直呼我没有动脑筋,让我自己看书琢磨。
那是两本旧旧的封面,发黄的书,一本名叫《自出洞来无敌手》,另一本名叫《梅花古谱》,听起来侠气十足,内容也的确如此,我这一手执半盘棋子的“将军”有了它就如同得到了武功秘籍,要天下无敌了!我抱着它喜滋滋地想。
看了书后才知原来那几轮我与堂弟的对弈中,他只使用了一个招数——铁门栅,即当头炮镇上,肋道占東,歪将助攻,即可绝杀!原来我是真没思考几次的对弈,却发现不了这一招,被袭击了数次。如此可见,那几次的重来中,我并没有领悟道理,未将失败之花化作春泥,滋养棋技,而是简单重复没有半分成长。
有了底气,几个星期后与汤弟相约再战,我信心十足。与其飞沙走石鏖战十几分钟,然而一着急,遗漏了关键信息,車被他设的隐蔽埋伏所吞灭。
再也不肯动脑,放弃了般走开,却被堂弟拉住,他舍不得我这一唯一的棋友,劝我再复盘一下他的棋局,原来他并未出我没见过的招,那不过是“白马献蹄”,我高兴之余却没发现陷阱藏于其后。
再重来一盘,不破新高誓不罢休!
我这一次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静下心再不慌张只沉着地布局,将車一走,使他误认为我在吃旁边的象被他喜滋滋的吃掉后再送了一个車,直逼其将,在他原以为能吃后,又会发现其后有一马守着,于是直捣黄龙,不攻自破,这一招叫“双杯献酒”。我模仿了堂弟“白龙献蹄”一招,重视赢回一局。
重来弥足珍贵,然而只掌握技巧仍不足,技巧具备后还应静下心来总结战术,观错过,明得失,并化用己用,用心重来才能有所提高。心中有方向,脚下有行动,风休住!愿以桂棹兰桨向彼岸花开。
以落红护花,以重来成长。
灯影下的孤勇者
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题记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我轻轻哼唱着《孤勇者》,又坐到桌前,再次翻出那布满密密麻麻批改痕迹的文稿,于纸间起舞。
长久以来,我对写作的热爱如火焰般燃烧。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鼓励下,我的作品在今年暑假的智慧大阅读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市级一等奖。这份荣誉让我倍感欣喜,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老师深知我的潜力,建议我再优化一下作文细节,继续参加更高层次的省级比赛。为了这个目标,我毫不懈怠,在完成各科作业的繁重任务后,依然挑灯夜战,专注修改。此刻,我的书桌前灯光如昼,红的、蓝的、黑的笔迹在作文纸上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这不仅仅是一幅画面,更是我思考与重构过程的生动写照。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被我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力求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有力。
写到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时,我犹豫不定,是“熬过”好,还是“度过”好呢?我双唇紧抿,驻笔沉思:若是“度过了疾病的危险期”,好像太平淡了;若换为“熬过了疾病的危险期”,则更能表达时间的持久性和过程的煎熬,这种积极的态度似乎更符合文中人物坚强的性格……我的额头、手心沁出一层密密的汗珠,却无暇顾及。
我又来来回回低声读了片刻,突然,笔尖在空中停顿,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纸上的文字,随后迅速而果断地划去了“度过”二字,满意地写下“熬过”。写罢,我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沉重的负担。我轻轻地靠在椅背上,甩了甩因疲劳而略显酸痛的胳膊,感受到一股兴奋与愉悦的情绪如春水破冰般喷发,清新且令人陶醉。
我继续凝神聚力,俯身于群蚁排衙的字里行间,仔细寻找每个词句的韵味,力求文笔的简洁与精致。随着笔尖在纸面上轻快地舞动,我的目光也如影随形,仿佛在探索一个无尽的奥秘。当笔尖缓缓划过文章的末尾,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仿佛一簇簇殷红的花朵在心头热烈绽放。此刻,起身伸伸懒腰,推开窗,凉风习习,月亮亮晶晶的,像朵白莲花,开在天上。灯影下的我和月亮,两两相望,各生欢喜。
我把经过细致打磨的文稿拍摄下来,迫不及待地发送给老师,静静等候回复。不久,老师的建议如约而至:“文章结尾尚需凝练有力,尝试结合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进行优化。”遵命,我对自己说,好文章并非一蹴而就,都是反反复复改出来的。我又坐回寂静的书桌前,打开摘抄本,雕琢结尾的每字每句。
每当我又想出一句精妙的句子时,便雀跃不已,仿佛夜幕划过一道璀璨夺目的流星,耀眼的光芒点亮了苍穹。笔触下流淌的瞬间,我感觉到了灵感的涌流,它浸润了我枯竭的笔尖,让文思如春泉般喷涌。我挥洒自如,笔尖在纸面上编织起一曲“沙沙”作响的交响乐,这乐章中既充满了恣意也透着酣畅淋漓的快感。
文章是否能够再次获奖,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就像游本昌老先生说的:“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灯影下,我在文学的神秘世界翻山越岭,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以“孤勇者”的姿态,去战,去坚持,让心头时时燃烧着追寻的热情,便是交给生活最好的答卷!
战江出品,必属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