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总结东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展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措施和成效,从12月12日起,东川区融媒体中心将推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专栏,在“东川新闻”公众号、“东川发布”微信公众号、“东川融媒”APP、“东川发布”微博等区级媒体平台共同发布。陆续刊发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中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讲述好东川易地搬迁故事,激发动力、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天为大家推出的首篇报道是:《东川“四轮驱动”齐发力 擂响乡村振兴“战鼓” 带动产业促农增发》。
东川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路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大农旅结合、工旅结合力度,构建产业转型发展新格局。同时在对5003户18804名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后,按照“稳得住、可融入、能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规划先行、补齐短板、盘活资源、做强特色”开启“四轮”驱动,通过盘活易地搬迁群众搬迁进城后,老家留下的耕地、林地、宅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盘活“三块地”总面积达47.9万亩。其中,打造“一县一业”高品质花椒主导产业9.8万亩,大力推动5万亩“东川大洋芋”种植基地、4万亩果蔬产业园和1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村一品”38个,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易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初冬时节,拖布卡镇新店房村1600亩“红土橙”漫山遍野,黄橙橙的果子挂满枝头,蜜甜多汁的高品质“红土橙”一经上市供不应求,今年300多吨的产量着实让村民喜上心头,增收致富更有盼头;而在海拔2000米的阿旺镇岩头村1600多亩冬桃基地里,冬桃长势喜人。个大脆甜的冬桃挂满枝头已陆续采摘上市,去年冬桃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村民们规模化发展冬桃产业增收致富的同时,注重打造“岩头冬桃”品牌,让冬桃产业成为岩头村发展的“压舱石”;因民镇槽子街村的村民们靠着“一碗”羊肉汤,发展高山土羊养殖,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壮大乡村集体经济,高山土羊产业奏响振兴“牧歌”,带动产业稳步发展,“羊”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红土地镇发展高山绿色蔬菜种植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依托镇扶贫公司对银水箐村土地进行兜底流转,建设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雇用当地群众进行种植,通过发展产业使群众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及务工收益,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不儿在红土地镇银水箐村委会,百余位村民首次领到了沉甸甸的“大红包”,最多的领到5000余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图:村民采摘冬桃)
(图:拖布卡镇新店房村1600亩“红土橙”)
(图:因民镇槽子街村村民发展高山土羊养殖)
(图:红土地镇银水箐村民领到工资)
规划先行 产业发展思路更明确
东川紧紧抓住“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机遇,借助“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之势,通过党委、政府抓规划、三级政协助规划、干部回乡谋规划、群众参与商规划、专业单位编规划的方式,高质量完成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及重点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东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镇村三级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东川区“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足,整体做规模”的愿景,以“小江河谷调果蔬、二半山区兴畜牧、高寒山区种药材”的立体空间布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确定好后续脱贫支撑产业。全区149个村(涉农社区)全部完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注重差异化、需求特色化发展,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补齐短板 产业发展动力更强劲
近年来, 东川本着产业发展是中长期促进群众增收的理念,区委、政府在产业发展补齐短板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构建“政策支农 基地强农 产业兴农”发展新格局,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助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制定出台《东川区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试行)》,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种养殖业发展,围绕粮食作物、经济林果、规模养殖业给予相应的补助支持,助推农业产业基地集群式发展;通过继续抓好东川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流转扶持,全区符合申报条件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16家,兑付111.67505万元,流转户数1746户,带动人数6848人,其中脱贫户896户,脱贫人口3576人,带动务工人数621人,其中脱贫户人数409人,易地搬迁户464户1558人;通过认真抓好2022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扶贫贷款贴息,对带动农户50户以上,其中建档立卡户30户的,给予新型经营主体贷款100万元以内的贴息补贴;共推荐33家新型经营主体到区金融部门申请金融扶贫贴息贷款,有13家贷款成功,撬动贷款资金投资1490万元,享受贴息42.013086万元,受益农户3036户,其中脱贫户2190户,易地搬迁户321户;通过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2022年高标准农田在建面积2.68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任务2.3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计划任务0.29万亩);实施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在8个乡镇(街道)开展3万亩耕地轮作试点工作。
盘活资源 产业发展带动更明显
东川通过盘活易地搬迁村25度以下的“三无”(无人耕种、无地质灾害、农户无力盘活)耕地,流转1年以上的,给予100元/亩的流转补助资金扶持,有效盘活面积11007.66亩,涉及农户1157户,其中脱贫户562户,监测户83户,户均实现增收951.4元;通过整合腾退空间,舍块乡有耕地面积13499亩,人均占有耕地1.61亩,发展产业较为困难,易地搬迁后为产业发展腾退出了空间,应运而生的万只优质生态羊养殖产业,总投资4000余万元,引进龙头企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使农村走出了传统方式养殖的时代,改变了以往传统养殖业品种落后、技术单一、规模粗放、品质不高和效益低下的局面,采取“公司 村集体 农户”模式发展,公司持股60%,村集体持股40%,村民共享每年收益,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利益联结捆绑,遵循强产业、建基地、壮主体、拓市场、稳联结、促增收的工作主线,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打好产业帮扶政策“组合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时建立户均3000元产业到户资金第二轮利益联结,涉及全区易地搬迁4033户14853人实现100%利益联结全覆盖,绑定一绑17个企业和二绑23个合作社发展。
做强特色 产业发展覆盖更全面
东川聚焦“1 N”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围绕“一县一业”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做强10万亩花椒产业,打造5个示范基地,实施“一县一业”兜底产业,确保产业覆盖面更广;构建N个特色产业集群共同建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抓好“一县一业”,实现产业兜底全覆盖。狠抓“一县一业”确保产业兜底全覆盖发展。花椒产业种植区域涵盖全区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72个村委会165个村民小组,覆盖农户数达6000余户。其中,易地搬迁有产业发展条件农户2252户实现户有发展产业;通过打造“一村一品”,提升产业示范。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专业村打造。从事“一村一品”人员占本村有劳动能力的50%以上,带动更多群众发展产业。抓住机遇培育优势产业,38个“一村一品”稳步前行,2022年积极组织30个村申报“一村一品”产业村;通过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壮大。全区保有养殖业产业(肉类产量稳定在13695吨)、水果产业(稳定在3.1万亩)、蔬菜产业(稳定在5.3万亩)、中药材产业(稳定在1.2万亩)、花卉产业(稳定在2300亩)。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金太阳甜杏基地8000亩、三月早熟桃基地2600亩、红提葡萄基地2000亩、金丝蜜枣基地500亩、柑桔种植基地1500亩、无花果种植基地2400亩、百花桃种植基地1300亩、冬桃种植基地8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500亩、芒果种植基地2800亩、芦笋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00亩、大树杨梅种植基地1500亩、软籽石榴2100亩;冬早马铃薯基地5000亩、冬早玉米基地5000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00余亩;高山药材8000亩;西瓜种植500亩。
如今,东川迈出了产业旺、村民富的坚实步伐,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生机盎然的现实图景。今后,东川还将全力以赴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抓实乡村振兴,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级产业稳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内生动能不断增强,带动更多易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记者:吴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