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反思:买的、看的、理解的
买的书,一半没有看;看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有一半理解错了。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阅读的困境,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阅读的深度反思。
在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购买书籍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我。然而,实际情况是,买的书一半都没看。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的存在,因为现在选择太多,看手机,追剧等因素,无法专注地阅读一本书;有的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太忙碌,没有时间;也有极少部分是因为买书时的冲动,随后又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对于看过的书,一半没有理解。有可能是因为阅读的方法不当,或者是阅读的心态不正确。阅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思考、理解和吸收。如果只是草草阅读,那么理解自然会大打折扣。
又或许是读的这本书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目前还达不到理解全部。这个很多年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那时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还无法把西方的哲学和中国的禅佛教的知识看懂,然而自己却恰恰买了这么一本书。不久后拿来一读,看得我不仅头大甚至是想发吐。
都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次阅读后,我再也不想碰哲学的东西,一直到最近两年才想起还是要阅一下哲学的书,这期间间隔了几十年。
而对于那些自认为理解了的书,有一半理解错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理解并不是一件绝对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
1、 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并非只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速度。
阅读初期时,不要去一味地追求速度,要注重质量,而不是去关注数量。有时读一本书也比读一百本来得重要。比如读一百本的口水书,还不如去把一本《红楼梦》读透,理解透得来的效果好。
速度这个东西,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当读到了一定程度后,速度自然而然就起来了。重要的是先去理解书里知识点。
2、 有效的阅读方法
想对一书的知识点有所理解,那一定要找对方法阅读。例如,深度阅读、笔记、分享和讨论等(这个在前几天《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书》文章里有专门写过,这里只带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阅读的效果。
我曾经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笔记就做了7000多字,读《罪与罚》也从不同角度写过几篇笔记和一个简单的书评,这是小说类。
致用类的书,我不仅写笔记,还做了思维导图。这些方式不仅是对读过书的记录,也是对这本书的理解。
3、 要有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阅读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们可能会犯错。不要怕,只要对这些阅读错误不断修整就可。
不要老是纠结某个地方还没有理解或者理解错误,又或者这样的阅读方式不对,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看待每一次阅读。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勇于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改变自己的阅读方法。
4、结语
有些书不要只读一遍,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就像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不管读几遍,理解都很重要。
总之,买的、看的、理解的,都是阅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避免阅读中犯错,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提高阅读的效果,让阅读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