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模拟卷2024(山东高考语文2024试卷原卷)

山东高考语文模拟卷2024(山东高考语文2024试卷原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14:01:20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泰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 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 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汉唐文献中, 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晋之后的一个世纪, 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从十一到二十世纪, 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中国哲学,春秋时孔墨在北,老庄在南。北方兴盛儒学,南方尤喜道家。《春秋繁露》及其他经说,北学之代表:《淮南子》及其他辞赋, 南学之典范。文学艺术的南北分化特征也很鲜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南北朝时,北朝诗歌常有慷慨悲壮之气,南朝辞赋多有婉丽柔媚之美。
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在秦岭一带繁衍生息,发展绵延。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化基因产生源地。沿着渭河流域向东形成一条华夏文明中心轴,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刘邦在此经过长时期力量积淀,入关中夺取天下, 建立西汉王朝,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秦岭重峰叠嶂, 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 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这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最早是与“出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有才能却无法出仕,或暂不出仕的士人,隐居山中,或求志,或避世,或待仕,或悟道修行。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与达官贵人结交,借此走上仕途之路,唐人称之为“终南捷径”。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半官半隐于秦岭,在辋川隐居时,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禅境,富有意趣。
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以秦岭山水为创作对象,中国北方山水画取得突出成就,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对后世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虽然秦岭阻隔南北,文化也存在南北差别,但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东至西,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皆是沟通南北的著名古道。这四条古道均通达汉中盆地,在陕西境内被称为泰古道,从汉中进入四川后则被称为蜀道。子午道开通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全长在千里以上,长而险,沿途居民很少,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一般不为人所用。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在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骆水与傥水之间隔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这条道路通行耗时最长。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阪,且里程不足八百里,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主要交通道路;褒斜道早在西周时期已开通。陈仓道北起今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此道被称为“陈仓道”;陈仓道的开通应在商周之际,历史久远,道路长达一千二百里,沿途多山间谷地,不但易行走,而且适宜居住,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 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交通道路的畅达, 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南北文化交融以唐为最。贞观初,孔颖达、颜师古等奉诏撰《五经正义》, 有折中南北之意。书家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皆兼北碑南帖之长, 别开生面。近世以来, 汽车、轮船、 铁路沟通南北, 文化和合而趋于统一。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在秦岭南北的黄河与长江间推移,华夏文明在南北地域空间上展开, 南北文化区分与融合状态,秦岭是其发展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白宽犁《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说,认为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
B. 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C. 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
D. 秦岭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别,但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存在,陈仓道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经》与《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分流的例证。
B. 秦岭壮美的风景孕育出的山水隐逸文化与士人关系密切,隐居与出仕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体两面。
C. 北宋画家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D.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究秦岭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多重关系,论述了以秦岭为分界线中国南北的区分与融合。
3、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关于秦岭古道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B. 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
C.《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可能是褒斜道。
D. 陈仓道沿途多山间谷地,易行走,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
4、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为秦岭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 不超过30个字。(4分)
5、秦岭于华夏文明而盲有哪些重要意义?诸结合材料加以梳理概括。(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 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 ”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 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 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
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 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
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渌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 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
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 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领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
她摇头, 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
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有关会议中,有负责人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
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
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 ?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 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 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醒头草,醒身,醒头, 醒脾胃
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
她想起来, 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 ”
“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 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 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
(原载于《金山》2023 年第4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两句话,内涵颇为丰富,“万虑清”将医身与医心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懟。
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暗含女市长对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性思考。
C. 人大代表认为本市文旅产业“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
D. 老中医关于“醒头草”功能的解读,促使女市长开始自我反省并最终决定采纳人大代表的建议。
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运用插叙的方式,介绍了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作铺垫。
B. 句子②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他对原生态、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C. 句子③中的“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市长重新认真思考人大代表的观点。
D. 句子④虽然与之前老中医介绍醒头草功能的话相同,但内涵更丰富;且独立成段,用意鲜明,发人深省。
8、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9、国家领导人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说中的女市长是如何做到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 又知其实, 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成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 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 犹时雨之降, 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
材料二: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 爵其实而荣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將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 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节选自《商君书·错法》)
10、材料二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E故G教流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 “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
B. 夺, 意为抢夺、掠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C. 荣,意为使……荣耀,“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意为使……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 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
B. 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
C. 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
D. 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 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14、关于明君治国, 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罢还边将 雍 陶
白须虏将[注]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
新鹰饱肉唯闲猎, 旧剑生衣懒更磨。
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
[注]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
B. 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
C. 颈联写边将的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
D. 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16、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国家领导人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他引用《论语》中“ , ”两句勉励中国当代青年。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出了琵琶曲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 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出词人于驰骋的想象中,恍然回到了宫中,看到风物依旧、人事全非,流露出极度失望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小小一方腐乳, 浓缩着多重蜕变。
黄豆被倒进盛满水的大缸内,浸泡两天,( ① ),成了一个个鼓鼓的小胖子。接着把黄豆磨成豆浆,再用布袋沥出豆渣,再把去渣后的豆浆放进大铁锅里煮熟。然后起锅,将满锅“琼浆玉液”舀进“花缸”。经盐卤点化,豆浆似变戏法一样凝固起来,( ② )。轻轻地舀出豆腐, 放进模框。被模框塑形的豆腐成为腐乳的雏形,这是“白坯”。给“白坯”刷一遍曲霉后,封在笼格内,让它们静心“修炼”。在适宜的条件下,曲霉慢慢进入豆腐,慢慢发力,改变豆腐的性状并生出味道。豆腐会渗出一点水分,接着长出细细的绒毛,这就是毛霉。几天之后,绒毛密密地盖满笼格。
豆腐终于完成前期发酵的“功课”, 出房, 见阳光。那时叫它什么都不对——豆腐已霉,腐乳将成未成。接下去,把整排笼格搬到一个大缸旁,把霉豆腐取出并盘进大缸内,一层层,一圈圈,挤压也不怕。将备好的盐分层撤匀,以抑制毛露生长;再把上百斤左右的黄酒倒进盐缸内,豆腐淹至“没顶”,让它们脱尽俗气,在酒中洗浴。这个密封腌制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一两个月。腐乳在盐缸内服服帖帖,四方的豆腐块已软化,内里也已脱胎换骨,成为货真价实的美味。
在这段充裕的时间里,腐乳似在盐缸里举行隆重的“毕业仪式”,又像聚在一起举办“高峰论坛”。霉茵做完交班前的谢幕致辞,盐继而成为主角,掌控场面;黄酒进场调味,是重要参与者;腐乳即将炼成,少不了一场“毕业感言”,它们会诉说蜕变的过程,诉说师傅们的勤劳,也会骄傲地描述自己的滋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B. 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C. 不管大家怎样劝他,他都像秋风过耳一般,根本不听。
D. 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一直非常努力。
21、文中加色画线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4分)
22、下面是豆腐到腐乳的发酵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内容填空。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一段路,都会留下印记。但路可回头看,不可回头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错误。以偏概全,还有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结合“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可知。B.“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错误,结合“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可知。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错误,张冠李戴,结合“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可知。

2C “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可知。

3C A.错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可知。B.强加因果。结合“子午道开通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全长在千里以上,长而险,沿途居民很少,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一般不为人所用。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在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骆水与傥水之间隔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这条道路通行耗时最长”可知。D.“秦汉在此建州立县”错误,结合“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可知。

4、示例: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
5、①秦岭横亘东西、划分南北,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南北意识,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②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③秦岭孕育了隐逸文化和山水文化;④秦岭古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C “‘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错误,由原文“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可知,不是说这种方式“已经过时”,而是强调终究会成为过去,生命力不强。7D A.“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错误,由原文“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可知,应该是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作铺垫。B.“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错误,由原文“当时她只差没冷笑”“心底的冷笑”可知,这些都是女市长的心理描写,所以谈不上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
C.“‘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反刍’一词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8、①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
②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
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
④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主题更丰富深刻。
9、①善于反省,接受建议。在老中医点拨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后能反思自己做法的不足,并接受人大代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建议。
②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前期做文旅宣传以网红打卡带货方式为主,当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决定把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③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当机立断,利用上巳节传统节日,开展文创活动,并组织课题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

10、BDF
11B 抢夺、掠夺;改变。句意: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意志。

12B A.“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错误,根据材料一“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可知,这里是用“相应的”俸禄和爵位,所以就不必耗费大量的钱财。
C.“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可知: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君主不应该因自己好恶滥用赏罚。
D.“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错误,根据原文“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可知,在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后面三种危害。

13、①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
②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
14、材料一认为明王治国应该了解贤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录用。
材料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俸禄和奖赏(奖赏有据,做到公正、公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又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然后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俸禄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使天下的士人高兴。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所以说,‘所说的天下最仁慈的人,是能亲和天下至亲的人。所说的天下最明智的人,是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所说的天下最贤明的人,是能选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这三种最高的境界都达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爱护百姓,智慧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识鉴(识别)、欣赏贤才,善于执政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如果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天下的人都甘愿听他的差遣罢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改变这个国家的混乱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因此圣明君主的贤明政治就像降下及时雨,应机而降(圣明君主攻打哪个国家,那里的)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得到亲附的民众就越多,这就叫做得胜回朝,安享太平。”
材料二:
英明的君主所重视的,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授予官爵,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耀显贵了。假如不荣耀,那么民众就不急于得到爵位;假如觉得不显贵,那民众就不会追求爵位;爵位容易获得,那么民众就不认为君主赐给的爵位尊贵;颁发爵位、给予俸禄奖赏不遵循正常的门路,民众就不会拼死争夺爵位了。人天生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所以君主能利用它治理好民众。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民众用尽了力,那爵位也随着得到,建立了功绩,那奖赏也跟着得到了。君主假如能让他的民众相信这一点像想念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那军队就会天下无敌了。
君主有爵位颁发,军队的实力反而弱,有俸禄发放可国家依然贫穷,有的国家法度确立了,而社会政治还是乱了。这三种情况是国家的祸患。所以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没有标准,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众,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
像这样,就会臣子忠诚,君主英明,政绩显著而军队强大。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据私人恩德使用。因此,不担忧不劳累,便将功绩建立了起来。

15C “无所事事”“悠闲狩猎”“懒于磨砺”错。本诗颈联看似描写罢还边将的老年悠闲生活,实则抒发其处境凄凉、无所作为的不满。

16、①不得重用的愤懑。颔联用典,抒发老将不得重用的愤懑。②年老无功的悲愤。尾联出句,写老将百战余生,可惜寸功未立,年岁空老。③对壮志少年的艳羡,对国家的忠诚。尾联对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年轻壮丽之时光之渴望,以及对国家美好未来的热切盼望。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18、吸足了水;形成豆腐
19、“上百斤左右”改为“上百斤”或“百斤左右”;“豆腐”前加“将”;“脱尽俗气”与“在酒中洗浴”互换位置。
20A A.通常; B.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C.一样; D.普通、不怎么好。

21、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霉菌、盐、黄酒和腐乳等物以人的情态、动作、心理,生动形象,感染力强。②词语贴切新颖,将“谢幕致辞”“掌控场面”“毕业感言”等本用于典礼等场合的词语用于腐乳发酵场景,富有生活情趣与文学韵味。
22、①改变性状,生出滋味 ②分层撒盐 ③调味
23、参考例文
回首过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人生,如同一段曲折蜿蜒的路,我们在这路上行走,每一步都留下印记,每一刻都铸就回忆。然而,这条路,我们可以回首望去,却不可回头重走。这正如古人所言:“路可回头看,不可回头走。”它提醒我们,要珍视过去的经历,但更要坚定前行的步伐,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吸取经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记,这些印记既是我们的足迹,也是我们的记忆。它们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这些印记,是我们生活的证据,也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我们回首望去,是为了铭记那些美好的瞬间,也是为了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行。
然而,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不能因留恋过去的辉煌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过去的失败而畏缩不前。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多么美好,多么痛苦,都已成为历史。我们不能回头重走,因为时间不会倒流,历史不会重演。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过去,珍视过去,然后从过去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不忘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初心,是我们最初的梦想,最初的追求,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因为,只有坚守初心,我们才能保持前进的动力,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才能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
砥砺前行,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前行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念,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以不懈的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前行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回首过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态度,也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珍视过去的经历,但我们更看重未来的可能。我们铭记过去的教训,但我们更期待未来的成功。我们怀念过去的欢笑,但我们更追求未来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每个人的印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充满了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这些印记,是我们人生的见证,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珍视这些印记,铭记这些经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后,我想说,人生的路,虽然曲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勇往直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