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概述: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和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以及中华文化的西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尤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课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知识概要
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 多元起源。约一万年前,五地先后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
2. 春秋战国,奠基时期
(1)出现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 汉朝,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4.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5. 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 明朝中后期,心学形成,以王阳明为代表
评价: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7. 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
表现:李贽批判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等。
8.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
9.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彻底否定儒学),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
10.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
(3)孟子提出“仁政”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2)荀子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3. 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1)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
(2)影响:在当时各国掀起了选用人才革古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后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主张和而不同。
太史伯认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 特点: (1)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 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行,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本课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知识概要
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渐同儒学和道教相融合。
(2)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3)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 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3)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2.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3.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
(1)洋务运动时期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
(4)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展开。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题。
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1. 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2.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 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4. 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1)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
(2)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
5. 15世纪,华侨下南洋,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6. 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亚非各国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1. 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 16一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3.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