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钢铁旌旗红映日,丹心碧血写诗篇。彭德怀“度过明天难关口,念二午时红旗新”,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无数的英雄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历史的赞歌。英雄之心不仅在史册中,更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没有英雄的负重前行,哪会有我们的岁月静好( )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人民英雄犹如一面面旗zhì ,庄严屹立,映照不变初心。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 旌 (2) zhì
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之灵》从细微处入手,塑造了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文明。该舞剧以鄱阳湖畔年轻渔女芦荻为主人公,透过个人视角,聚焦了鄱阳湖禁渔前后渔民生活与心态的变迁。《大湖之灵》借助 ①
的舞台设计、精妙绝伦的舞蹈演绎、精妙的音乐服装和独特的舞美艺术等叙事,呈现了鄱阳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态之美。② 在象征中融合本体特色与鄱阳湖生态发展语境,达到“美”与“共”的统一与意蕴整合。
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正确的是 ( )(1分)
A. 别出心裁 B. 异想天开 C. 栩栩如生 D. 惟妙惟肖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大湖之灵》从细微处入手,塑造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文明
B. 《大湖之灵》从细微处入手,塑造了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历史画卷
C. 《大湖之灵》从细微处入手,描摹了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文明
D. 《大湖之灵》从细微处入手,塑造了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保护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历史
5、文中横线②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它以外部环境隐喻内心世界,充满诗意与浪漫
②而鸟的翅膀意味希望的回归,丰美水草则隐喻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
③例如,重叠的渔网代表劳作的欢快,荷花象征着美好生态,鱼骨寓意竭泽而渔的恐怖
④《大湖之灵》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
A.④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6、某班围绕“网络使人与人亲近还是疏远”话题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2分)
A. 网络为人们沟通交流增加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便利,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B. 网络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使更加多元的信息能够共享,让人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C.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把网络用在提高生活品质上,让其成为一把好剑。
D. 网络使人沉迷虚拟世界,忽略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利于真情的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 (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7-8题。
【甲】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乙】《隋宫》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①,欲取芜城作帝家②。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释】①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②芜城:即广陵(今扬州)。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7、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中“不戒严”为不戒备,意谓太平。隋炀帝所以“乘兴南游”,正因天下“不戒严”之故,而“不戒严”又为促使其“南游”之“兴”的原因。
B.甲诗借古讽今 一曲一直,一扬一抑,在尖锐对比映衬和多种多样的变换中表达出诗人对挥霍亡国的皇帝的悲愤。
C.乙诗中“日角”喻指帝王。“锦帆”指杨广南巡的船。
D.乙诗中诗人希望隋炀帝遇到陈后主,再次邀请张丽华表演《玉树后庭花》舞蹈。
8、甲诗最后两句和乙诗最后两联都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说说二者的艺术特色。(2分)
(二) (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9-11题。
是日见范雎,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①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②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③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④也,是以杜⑤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节选自《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注释】①幸:表示尊敬对方的语气,不译。②跽(jì):长跪。③吕尚:姜姓,字子牙,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商。④蹶:跌倒。⑤杜:阻塞、断绝、闭绝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 谢 ( ) (2)是 ( ) (3)卒( )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 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1、 对比范雎和《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这两个“士”形象,分析他们身上拥有的“士”之精神有何异同?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 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就不会觉得在吃穿方面不如别人的句子是 “ , ” 。
(2)《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诗句是“ , ”。
(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30分)
(一) (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2-13题。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 “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 “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在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 “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 “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孔子认为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B. 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
C. 第⑥段是用事实分析勇敢的正确含义,属于事实论证。
D. 文章通过“义勇”和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的勇敢的对比,突出了“义勇”的好处和非“义勇”的后果,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二) (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16题。
材料一:
①2023年7月24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科学家(精神) 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行动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②2023年8月18日,记者采访了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院士,了解到自2002年12月起,活动已在全国开展科普讲座2000余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把科普讲座比作“播种”,他说:“我们是在给孩子们播撒科学种子,激发他们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寻。”
③2024年5月14日至5月17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为广州中小学校送来43场科普盛宴。据悉,此类“院士专家校园行”已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品牌项目,今年计划举办百场活动。
(整理自《光明日报》 《广州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记录了19世纪以前236位中国籍科学家,其学科分布情况如下表:
[注]“多门”所在一行数字是指对两门及以上学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数、即除了对该门学科有贡献之外还对其他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
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两门及以上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达到81人。如陶弘景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都取得较大成就,张衡的成就涉及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家往往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富有创新精神。
(整理自《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等)
材料三:
①“邓稼先在‘抢时间’完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要和于敏联名上书中央,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 许鹿希至今记得,病床上的邓稼先手握密封的信件,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与数学家周毓麟院士的书信来往记忆深刻——周毓麟不仅对杜祥琬寄给他的论文内容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还在来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位比我大十几岁的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很深。”杜祥琬说。
③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书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优秀基因, “天人合一” “格物致知” “经世致用” “兼收并蓄”,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破解发展难题,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孕育形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整理自《党建》 《人民日报》等报刊)
15、以下对四则材料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材料一介绍了科学家(精神) 进校园相关消息,反映科学家精神已深入人心。
B. 材料二呈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科学家学识广博。
C. 材料三叙述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其中生动的细节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D. 材料四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成因和内涵,激发我们传承和践行科学家精神。
16、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请任选两种,结合材料中的科学家事例,谈谈你将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具体践行科学家精神。(4分)
(三)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20题。
红旗飞舞(节选) 魏 巍
①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
②“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③终于天又黑下来。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晚上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大地都为之震动。
④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啊!”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的在向前滚动。
⑤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⑥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简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高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
⑦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 踩过去! ”
⑧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选自《东方》,有删改)
18、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大地都为之震动。
19、本文叙述视角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所不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中的片段,分析其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4分)
片段一: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
《谁是最可爱的人》
片段二: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啊!”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
《红旗飞舞(节选)》
20、标题是全文的眼睛,结合全文谈谈“红旗飞舞”的深刻内涵。(5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2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20 世纪 30 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B. 《水浒传》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C. 《儒林外史》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并且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 《儒林外史》的讽刺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了现实矛盾。
22、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儒林众生丑相毕现,请选择相应的人名填入表格。(3分)
匡超人 周进 严贡生
人物 | 丑相丑行 |
牛浦郎 | 得到了一位去世诗人的诗集,冒名顶替, 招摇撞骗 |
(1) | 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书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
(2) | 弄虚作假, 替别人参加科举考试, 贬低曾经帮助过他的马纯上,恬不知耻自夸 |
(3) | 足以和范进媲美,痛哭号板,被科举制度拨弄的神魂颠倒, 可悲可怜可笑 |
23、《儒林外史》中的大多数人物,或唯利是图,或貌似君子,或终老科场……他们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但是书中仍存在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请从备选人物中选出一位贤者,结合小说情节,说说你判断他是贤者的理由。(4分)
备选人物:匡超人 王冕 范进 杜少卿
五、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冯骥才
题目一:人生路上,有很多的不顺。你是轻装上阵,还是负重前行;是奋勇向上,还是心灰意冷?
请以“我在 中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读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