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小升初真题试卷语文

云南昭通小升初真题试卷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2-12 01:25:0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南广袤(mào)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特色村落,这些村落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岭大地之上。不仅它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踏入翁丁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佤族传统干栏式茅草屋。这些房屋以原木为架,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散发着传统而古朴的气息。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山间的云朵飘逸而过,竹林随风________,整个村庄 ________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走在空旷(kuàng)的田野上,不经意间瞥(piě)见一群孩子正在不远处的田埂上嬉闹,鸟儿们在田间觅食,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这里的每一寸土 地都似乎在诉说着故事,空气中掺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让人________。

翁丁村的居民恪(kè)守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也是对下一代负责的表现。村民们深知,他们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才能让这片土地持续地提供生活的资源。因此,他们通过日常的劳动和实践,不断________ 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也儒养着下一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袤(mào) B .旷(kuàng) C .瞥(piě) D .恪(kè)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飘逸 B .嬉闹 C .掺杂 D .儒养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摇曳 恍惚 赏心悦目 涵养 B.摇曳 恍若 心旷神怡 涵养

C.摇动 恍若 赏心悦目 滋养 D.摇动 恍惚 心旷神怡 滋养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B.不仅它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C.它们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文化。

D.它们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其次,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②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教材和课程,注重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③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爱国情怀和教育水平,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④为了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⑤总之,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A.④②①③⑤ B.④⑤②①③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①③④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借景抒情是古诗常用的手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1) , ”写出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2) , ”写云遮雾锁、大雪拥塞,前路迷茫,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3) , ”用白描手法、纯名词组合,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二、综合性学习(7-12 题,共 12 分)

(一)学习与探究(4 分)

材料一:2024年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本次大会将举办阅读推广、主题发布和全民阅读大讲堂、春城书香长廊等活动,旨在持续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涵育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材料二:据了解,4月23日至4月25 日,大会将举办全民阅读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深入探讨阅读与城市发展、阅读与民族团结、阅读与图书馆、阅读与生态文明、青少年阅读等话题。大会期间,还将组织全民阅读大讲堂,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开展讲座;在海埂大坝设置十里书香长廊、春城书市,为群众带来文化大餐,让群众更好感受阅读的魅力,激发全社会阅读热情。

材料三:《全民阅读》特种邮票

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2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邮票主体图案进行解说。(2分)

(二)名著阅读(4 分)

班级开展《水浒传》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2分)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9、文段中的“智深”绰号是 ,文段中他看见的“官人”是 (人名)。

10、《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复杂,但也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的复杂,小说的主题才显得更加深刻。请你结合《水浒传》中宋江或林冲的复杂性格及其相关经历解读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主题。(2分)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 分)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内。(2分)

12、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是对下列哪幅书法作品的评价 ( )(2分)

三、阅读(13-25 题,共 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3-14小题。(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上阕中的“欲”和“恐”二字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月亮的怨怼之意。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14、本词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请分析作者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15-18小题。(10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不得诛。

(节选自托克托《宋史》)

【注释】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的“元昊”为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后文的“参知政事”也是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 是进亦忧

(3)固辞不拜 (4) 守令皆不得诛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17、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2分)

18、【甲】文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伟大抱负。【乙】文中哪些事件能体现出他这种抱负?请概括出两件。(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小题。(7分)

认认真真地耐烦 米丽宏

①现实生活中,“能耐”一词的意思,等同于“本领、能力”。拆开来讲,能耐就是能“耐”,耐得寂寞,耐得冷清,耐得劳苦,耐得烦琐,耐得人情冷暖,耐得运道起伏……那“耐烦”又作何解呢?

②“耐烦”是一种难得的做人素养。烟火日子、个人修为、工作事业,人若要往高处走,都常要静心沉潜,踏实而行。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耐心钻研学科教法,耐心传授知识,耐心等待学生成长,一个“耐”字见高低。戍边卫国的士兵,“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清冷寂寞是他们的常态化生活。治病救人的医生,“不烦”代表一种职业素养,不厌其烦地解释,精益求精地诊疗,一个“耐”字传出境界;飞向太空的航天员,在常人看来,他们的工作是如此神秘,有趣,充满探险意味,而飞天之路莫不是由航天员坚毅的信念和无数极限训练来开辟铺就的。

③就连我们平凡的小日子,要过出滋味来,不也需要耐烦心吗?生活的真相就是一事推着一事,一个麻烦叠着一个麻烦。面对生活,不耐烦是人的本能,耐烦则是一种处事的能力,是种做人的智慧。耐烦的“耐”,不是被动应承,而是主动选择,勇于担当。

④晚清政治家曾国藩极为推重“耐烦”之心,他曾说:“若遇棘手之际,请从‘忍耐’二字里痛下功夫。”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他也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他以为“耐烦”体现在做人做事上,要勤勉克制,心无旁骛。

⑤曾国藩识人选才,也是以耐烦为依据。淮军在创建之初,李鸿章为他推荐了三位人才。他没有立即召见,而是暗中观察三个人的表现。半个时辰后,三人中的一人东张西望,略显躁动;一人规规矩矩站在庭院里,但神色焦急;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精神放松。曾国藩对李鸿章说:“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堪大用。”李鸿章问:“老师如何得知?”

⑥曾国藩微微一笑:“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能成大器。”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⑦所谓“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不仅能够掌控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还能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繁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

⑧临大事有静气,其要义就是“耐烦”。曾国藩说过:“耐字极有意味,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个‘耐’字撑过去。”万里之行,得一步一步走;鸿篇巨制,须一字一字写;长卷画幅,必一笔一笔描;家常日子,亦是一针一线、一饮一啄的认真不敷衍。这一步步、一字字、一笔笔、一日日的那种平和坚持,便是耐烦。具体在行动上,它又是务实肯干,百折不挠。

⑨作家沈从文是个很耐烦的人。他的每部作品都会反复修改,少则四五遍,多则十几遍。一本八九万字的《边城》,他写了半年多,平均每天三四百字,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当老师时,批改学生的文章认真细致,写下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比原作正文还多。他做报纸编辑时,改稿编稿,斟酌修改,从不敷衍。正是凭着“耐烦”的功夫,他从一个小学毕业生,一路走到大学名师、文物权威、世界级著名作家。他曾说:“我不希望比谁聪明,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

⑩正所谓,耐得小烦,可成小事;耐得大烦,能成大事。人生无处不磨炼,耐得住“烦”是晴天。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耐烦吧,在万事耐烦的精进中历练自己,成就自己。

(四望梅川河整理)

19、阅读全文,分点概括“耐烦”的具体含义。(3分)

20、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1、本文结尾写道“耐得小烦,可成小事;耐得大烦,能成大事”。然而有人却说,凡事都有个度,过分地“耐烦”有时未必有益,甚至有害。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请你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小题。(11分)

父亲的光

①那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话。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突然变成了非留守儿童。

②但是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喜,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罩在不可言说的压抑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父亲所在的石灰厂也垮了。企业红火的时候,应该是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候。如今回来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父亲又大病一场,恰好那个时候,奶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很重,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还有弟弟在一棵树上玩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差点瞎了。

③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家里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拮据起来。这种变故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兄弟几个每天都是小心翼翼的。

④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父亲与母亲那熟悉的谈笑声,这声音非常悦耳。

⑤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这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他指着地上一堆莲藕给我看,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父亲去挖湖藕了。家乡有许多湖泊,野藕到处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只有那些湖泥很深,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若肯出力,掀开一大片湖泥,在一米多深的地方,还是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的。

⑥父亲开始早出晚归,等我们的作业做完,母亲的饭也做好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父亲就挑着一担藕回来了。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斤两,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他很得意,犹如自己拿到了一张满分的试卷。

⑦许久,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弄干湖里的水,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掀到上面的泥越堆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到人影了。没过几天,父亲就直不起腰来了,后来就开始贴膏药,后背贴满了,再后来就吃止痛片。

⑧在弄清楚了父亲挖藕的地点后,每个周末的中午就由我给父亲送饭菜和酒。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我跑到湖堤的高处,只望到黑茫茫的一片,我大声地喊“爸爸”,一遍一遍声嘶力竭,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沿着湖堤来回地跑,不停地呼喊,北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焦急万分,怕饭菜很快凉了,更害怕在严寒的冬天里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哇哇”地哭起来,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沿着风干了的湖泥,我爬上了一个干枯的泥堆,四下张望。

⑨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一双鞋都深陷到淤泥里,差一点儿滚进了挖藕挖的深坑里。

⑩我多么希望父亲就在那里,哪怕他是睡着了,或是受点小伤。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那就是父亲,是他,他正在张望。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我蹲了下来,擦了擦鞋子上的泥,抹干了眼泪。父亲打开饭盒,要我坐下,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如何艰难地找到他,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里面看不见,他开着一个矿灯。

⑪那一年冬天,父亲挖了六十五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过年的费用,挖到了来年的学费,同时也戏剧性地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

⑫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在中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22、文中随着父亲的情况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变化。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表格。(2分)

父亲的情况

我的心情

父亲失业,家庭突遭变故

振奋、喜悦

在寒冬和黑暗里寻找(或:找不到)父亲

焦虑、害怕

找到父亲并把饭送给父亲

放下心来

2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2分)

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斤两,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他很得意,犹如自己拿到了一张满分的试卷。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2分)

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我蹲了下来,擦了擦鞋子上的泥,抹干了眼泪。

2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⑫段画线句段画线句“父亲在中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的理解。(2分)

2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多次写到父亲挖藕地环境中的“寒风”与“黑暗”,其在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3分)

四、写作(40 分)

26、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 分)

题目一:这才是最美的样子

题目二:听, 的声音

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 600 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