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成都新都区2024年语文试卷上的一篇阅读“杜鹃花落”,从一个侵华日军大佐的视角,讲述儿子为看父亲被八路军抓住,大佐报仇去打八路,结果把儿子炸死,父亲抱着儿子遗物痛哭,鲜血流地像杜鹃凋零。
如此悲壮的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死亡,还要去寻仇?
那中国千万同胞亡灵要找谁去报仇呢?这样一篇指向不明的文章居然可以摆上初中生的语文试卷?
对此,成都发出通报:
【成都通报“初三年级语文测试阅读材料内容影响不良”: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停职】
近日,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造成不良影响。新都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少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多追求精准表达,逻辑性条理性远比文学性重要。
文章的首要功能是表达,而不是审美,这是基础技能,影响孩子的未来。
有些阅读理解太难,远超过孩子的理解,根本没用,不是启发孩子是摧残孩子。有些小学阅读理解,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根本不可能看懂。不管这篇文章的作者初衷是什么,能引发这么大反响的文章就不应该放到中学试卷里。作者不应把自己当上帝,让所有人费力揣摩去领会你作品的意思,而应精准表达,主动传播!
孩子是未来,教育是关键,决不能轻视!
对此,大家怎么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