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凤”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9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9年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就不算是优质偶像。
B.社会上“阴柔之风”的泛滥,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C.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以给社会注入军人气质,将优秀文化品格灌入青少年群体。
D.“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导致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4.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 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选自《读者》2018年第7期)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繁华的灯饰取代过去那种朦胧的灯火,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文章④⑤段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文章后半部分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的老人形象,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6.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7.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谥号太祖。
B.乌丸:又称“乌桓”,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嫔妃去世。
D.邑:古代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或大夫的采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看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业;经荀彧引荐,他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
B.郭嘉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趁机袭击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太祖顾虑。
C.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他去世以后,曹操评价他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D.郭嘉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他的死为曹操留下很大的遗憾。《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叹息不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11.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选择题
12.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生产和裂变式传播,让一批以“内幕消息”“最新研究”为噱头的网络谣言借机扩散。无论是_______的标题,还是假借专家冒充权威,网络谣言让不明真相的网友面对_______的论调难辨真假。现实中,谣言选取网上热议话题_______,短时间内吸引网友关注;有的盗用冒用新闻图片,对视频资料_______,以“有图有真相”虚构信息来源,甚至形成一条包含推手公司、营销公号、刷量团队等的黑色产业链。如今,不少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2017年6月,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一旦阅读或分享的文章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至2017年12月已发送3700余万次提醒,以“人工审核 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当然,( ),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媒体、科研机构等互联网建设相关主体也应携手合作,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覆盖广泛的传播手段,引导网民提升用网素养,增强抗谣免疫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耸人听闻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移花接木
B.耸人听闻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偷天换日
C.骇人听闻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移花接木
D.骇人听闻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偷天换日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替代谣言传播。
B.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替代谣言传播空间。
C.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
D.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精准辟谣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
B.精准辟谣确实有效,而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
C.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需要精准辟谣
D.如果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需要精准辟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7.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19.假设你是汕头新闻媒体的编辑,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于10月20日上午在京举行,大会宣读了关于命名411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关于表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和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关于表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和拥政爱民模范的决定,并向受到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代表颁奖。记者获悉,汕头市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汕头黑牛资本管理合伙企业董事长林秀浩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个人称号,标志着汕头市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汕头市是祖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素有“闽粤咽喉”之称,历史上是大规模作战的前沿阵地和支前保障基地,素来有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在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考评中,检查组对“汕头军民共同参与、军地互办实事、双向服务支持、深度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新局面和军政军民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给予了充分肯定。
20.请指出下面文段中五处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9月8日晚,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回到广州。②在广州医科大学,钟院士被师生们所簇拥欢迎。③师生高举着亮灯的手机,齐声高喊:“南山风骨,国士无双!” ④欢呼声和掌声不绝如缕。⑤这阵仗可以堪称“大型追星现场”。⑥今年,钟南山等一批科学家成为全民偶像。⑦百度搜索指数显示,关注“钟南山”的网民中,超过一半以上是20岁至29岁的网友。⑧通过这场抗疫战,让不少年轻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⑨广东省今年报考医学类专业的高考生大幅度增强。
七、命题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象的背后有真相,事物的背后是规律,成功的背后可能是汗水,荣誉的背后也许是眼泪,恨的背后难道就不可能是深爱?严的背后又何尝不可以是包容……多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一道风景,多一种思考的角度多一份深刻。
请以“背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5.D项,结合文本内容“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分析可知,“敬仰之情”不当。
6.①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们温暖、亲切的回忆,深化主题。
7.①表达了对消逝的灯火的怀念之情。②蕴含着对灯火消逝的遗憾之情。③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8.C
9.A
10.C
11.(1)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君主一事,十分谨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
(2)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军用物资很多,难以取得有利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
(3)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但它向上能吃到地面上的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分析】
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才不足以御备”意思是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作“知”的宾语,应在“备”后断开,排除AD项;“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是对仗句式,排除B项。
句意是: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
故选C。
9.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谥号太祖”错误,“太祖”应为庙号。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郭嘉生前曹操多次亲自问疾”错误,原文中 “问疾者交错”是指派去看望的人多,无亲自去之意。
故选C。
1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1)“审”,对……谨慎;“量主”,考察,考量;“百举百全”,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立”,成就。
(2)“袭”,攻击,攻打;“辎重”,军用物资;“趣”,通“趋”,取得,获得;“彼”,他们,指敌人;“为备”,为之备,有所戒备,或有所准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荀彧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纵论天下大事。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曹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曹操将要去征讨袁尚及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属中许多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县,以讨伐曹操为名相号召。郭嘉说:“操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那乌丸依仗其地处僻远,必定没作防备。可趁其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定可取胜。况且袁绍对汉人和乌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魏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加施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丸的资助,招纳为其主拼死效命的人;乌丸一动起来,汉胡百姓都将回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贪图的计谋,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于是率军出发。来到易县时,郭嘉说道:“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辎重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其不意。”曹操于是悄悄出了庐龙塞,直捣单于的大本营。敌人听说曹操到来,惊恐不已,仓促应战。曹军大破敌人,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绍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郭嘉谋略过人,善于处理事情。曹操说:“难得有一个郭奉孝能理解孤的内心。”郭嘉38岁,从柳城回来,得病,派去看望的人多。后来郭嘉病死,曹操来亲自为郭嘉吊丧,悲痛万分,对荀攸等人说:“各位皆与孤年龄相近,只有奉孝最年轻。以后到了孤快不行的时候,本想将后世托付给郭嘉,郭嘉却中年夭折,命中注定吗?”曹操上表朝廷说:“军师祭酒郭嘉,从与孤征战开始,已经11年了。每当有大会议,敌军兵临城下,其他人都没有拿定主意,只有郭嘉敢于决定。要想平定天下,郭嘉的谋略最高。郭嘉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郭嘉的功勋,是确确实实不能够忘记的。建议给郭嘉增户800,与以前的加起来一共上千户。”追授郭嘉贞侯。郭嘉之子郭奕继承。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
点睛:这是对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3.A
14.D
15.B
【分析】
13.
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骇人听闻:(客观事实)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第一处横线,所填内容是修饰网络谣言的“标题”,把握关键词“谣言”,即没有相应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的言论,应选“耸人听闻”。
②言之凿凿:凿凿:确实。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第二处横线,结合“假借专家冒充权威”及“真假难辨”,应选“言之凿凿”。
③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断简残编:残缺不全的书本或文章。第三处横线,结合上下文语境,此处意思是选取网上热议话题不顾全篇文章表达的完整内容,只取其中一部分,博取关注,应选“断章取义”。
④移花接木: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偷天换日:暗中把天日换了。比喻暗中玩弄手法,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来欺骗别人。第四处横线,根据“盗用冒用新闻图片”和“以‘有图有真相’虚构信息来源”推断,应选“移花接木”。
故选A。
14.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有两处语病:①“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一句,谓语动词“搭建”和宾语中心语“渠道”搭配不当,可改为“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或“开通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②“压缩谣言传播”缺宾语中心语,需加上“空间”,即“压缩谣言传播空间”。A、B选项,“用真实信息替代谣言传播”和“用真实信息替代谣言传播空间”,与原文“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的意思不完全一致,不是最恰当的修改方式。四个选项只有D项准确修改这两处语病。
故选D。
15.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补写内容有两句,第一句是“精准辟谣”,第二句是“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两者不是因果关系, 排除A项。C项和D项都把“精准辟谣”当成“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的前提条件,不符逻辑。上文讲“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的辟谣成果,指出“以‘人工审核 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这都是有关“精准辟谣”的内容,“精准辟谣有效”是对上文的总结,“确实”与“当然”呼应;而下文是“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由“才能”可知,所填句子的后一句与“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构成条件关系,且在“精准辟谣”的基础上更深一层,从而引出信息发布的相关论述。综上所述,B项的表述最为恰当。
故选B。
16.B
17.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分析】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18.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9.汕头市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又迈新台阶。
20.②处“所”字删去,或把“被”改为“为”。
④处“不绝如缕”改为“经久不息”。
⑤处“可以”删去,或把“可以堪称”改为“可以称为”。
⑦处删去“超过”,或删去“以上”。
⑧处删去“通过”,或删去“让”。
⑨处“增强”改为“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