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初一上半学期语文试卷(成都语文初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成都市初一上半学期语文试卷(成都语文初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12:06:38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Ⅰ(30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áng)niàng 黄晕(yùn) 发髻(jì) 咄咄逼人(duó)duō

B.贮蓄(zhù) 花苞(bāo) 竦峙(shì)zhì 嫩绿(nèn)

C.着落(zhuó) 水藻(zǎo) 看护(kān) 粗犷(guǎng)

D.侍弄(sì) shì 粼粼(lín) 匿笑(nì) 徘徊(huá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分岐 宛转 取诀 繁花嫩叶

B.酝酿 烘托 嘹亮 呼朋引伴

C.忙碌 摇蓝 攲斜 翻来覆去

D.化妆 娇媚 烂曼 迫不急待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B.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的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节日的铜仁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原因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随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D.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叙事。

B.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D.李老师虽然已经年近四十,但从外表看上去只有三十一二岁的样子。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华,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

④ 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曹操---西汉

B.《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

C.《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

D.《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二、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8—10题。( 9分 )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元方时年七岁 时:当时

B. 去后乃至 乃:才

C.尊君在不 尊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太丘舍去 去:离开

9.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待君久不至

C.相委而去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和“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卷Ⅱ(120分)

一、(27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4)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 ,

(6)马致远千里之遥,独倚瘦马,吟咏着“ ”,这是他对家无尽的思念。

(7)《世说新语》二则中两个咏雪的比喻句: , 。

13.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按要求答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14.名著阅读。(5分)

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段话是________(人物)说的。这篇散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本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________(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________的想法。


二、(33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5~18题。(17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5.请赏析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②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16.本文中有许多比喻句,试找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17.第④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18.第⑤段写春风,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2题。(16分)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晃了一晃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19.选文围绕“月饼”写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4 分)

21.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⑦段中加点的“咀嚼”的含义。(3分)

22.文章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3分)

三、写作(60分)

23.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D 5.C 6.B 7.A 8.C 9.B 10.B

11.(1)真不是人﹙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客人问元芳:“你的父亲在吗?”

12. (1)影入平羌江水流

(2)回乐烽前沙似雪

(3)自古逢秋悲寂寥

(4)夜阑卧听风吹雨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3.(1)杨花,子规。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2分)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分)。

14. 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仙台;弃医从文

15.(1)“闹”一词既突出了蜜蜂的多、叫声大,还将蜜蜂人格化,表现了蜜蜂采蜜时的喜庆气氛,流露出作者看到这浓浓的春意时的欣喜之情。

(2)“赶趟”这个动词,写出来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前文百花争春相照应。

16.比喻句——运用比喻,把什么比成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写出比喻句1分,赏析3分)

17. 不可以颠倒,(不答理由,不给分)因为三个比喻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1分)这样写突出了春天鲜花盛开、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2分)

18. 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2分)从嗅觉写春风的(芬芳怡人)芳香浓郁;(2分)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2分)

19. ①吃月饼 ②偷月饼 ③思念月饼(每个2分)

20.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2分)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1分)。(按照得分点,意对即可)

21.这里“咀嚼”是回忆、回味的意思(1分),表明母亲当年宽容无私的爱一直记在我心底,时时提醒我(2分)。

22. 从文中母亲分月饼给孩子,藏月饼留着给“我”吃,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形象。(结合内容1分,母亲形象2分)

23.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