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汉阳区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2-10 08:24:16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初三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八年级,我们踏上一段新的文字之旅:尝一种滋味,汪曾祺笔下鲜腴的菌子,令我们张目结舌;赏一处美景,苏州园林中雕镂精美的门窗,即使简朴也别具匠心;结识一个人物,《背影》中步履蹒跚的父亲令我们落泪感慨;悟一种精神,西北高原上倔强挺拔的白杨树,让我们想到不折不扰的民族精神……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待你我携手遨游,让我们共同翘首下一段征程。

1. 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目结舌jiě B. 雕镂lòu C. 倔强jué D. 翘首qiáo

2. 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具匠心 B. 感慨 C. 不折不扰 D. 浩瀚无垠

【答案】1. A 2. C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张目结舌jiě——jié;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C.不折不扰——不折不挠;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健壮的骏马,还是小巧的昆虫,都是大自然中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 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C. 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不能隔岸观火,在心中无动于衷。

D. 元旦假期,众多游人来到泉畔观赏“趵突腾空”胜景,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本句用来形容骏马和昆虫,对象误用,使用不恰当;

B.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本句用来形容修建建筑的方法,使用恰当;

C.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本句中“无动于衷”已经包含“在心中”的意思,与前面“在心中”语义重复;

D.络绎不绝:形容接连不断。多指路上行人、车马或河道上船只。本句用来形容泉水喷涌众多,对象误用,使用不恰当;故选B。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以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消费成为了我国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从零起步,从领跑到跟跑,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改造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D. 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结果。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B.语序不当,应将“领跑”与“跟跑”互换位置;

C.搭配不当,应将“改造”改为“推动”;

D.句式杂糅,删掉“的原因”或“的结果”;故选A。

5.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报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它可以细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就是一篇典型的消息。

B.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石拱桥出现早”。

C.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道家学派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九方皋相马》等。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一般为对仗句。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即为五律。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B.“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石拱桥”是主语,“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状语,“出现”是谓语,“得比较早”是补语,句子的主干是主谓语,因此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石拱桥出现”;

D.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是五言古体诗,不是律诗,诗中,山上亭亭之松,在瑟瑟谷风、凄厉冰霜中,始终劲拔端正。诗人借松柏傲雪凌霜的特性,赞颂其不畏严寒的顽强生命力,实则是劝勉堂弟坚守高洁品性,不要被外界挫折改变,彰显出坚韧刚正的情怀;故选C。

6. 请阅读下列文字,补写横线处所缺的诗句。

吟咏古诗文名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气度风范。“①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这是大智若愚之人移山的信心;②“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这是年迈的志士未泯的雄心;“报君黄金台上意,③______________”,这是将士们忠君报国的满腔赤诚;“④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这是士大夫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满腔凄楚;“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⑤______________”,这是亡国遗民对收复山河的热切渴望和对旧都难还的满腔悲愤;“相顾无相识,⑥______________”,这是隐居高士思慕先贤的隐逸情怀。

【答案】 ①.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 烈士暮年 ③.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 白头搔更短 ⑤.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⑥. 长歌怀采薇

(二)综合性学习(4分)

7. 班级准备安排一场关于网络词语的研讨会。请根据以下对话,补写邀请函的内容。

青青:李老师,您好。本次研讨会上,我们想邀请青岛市语言艺术研究会的赵主席为我们做“我看网络词语”专题讲座,您看行不行?

李老师:这个主意太好了。这对同学们正确看待网络词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很有帮助。什么时候呢?

青青:打算安排在1月19日下午4点。

李老师:地点可以在咱们班教室。你尽快写一份邀请函给赵主席吧。

青青:好的,我马上写。

邀请函

尊敬的赵主席:您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待您的光临!

青岛树人中学八年级(2)班青青

2024年1月10日

【答案】我们邀请您为我们做“我看网络词语”专题讲座,时间是1月19日下午4点,地点在树人中学八年级(2)班教室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拟写邀请函。

题干描述了一个关于网络词语的研讨会的筹备过程。青青作为树人中学八年级(2)班的学生,向李老师提出了邀请青岛市语言艺术研究会的赵主席来班级做一场关于“我看网络词语”的专题讲座的建议。李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并询问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青青答复了时间为1月19日下午4点,地点为本班教室。李老师要求青青尽快写一份邀请函给赵主席。在给出的对话中,青青需要写一份邀请函给赵主席。邀请函的内容需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时间、地点以及邀请赵主席的具体事项。

示例: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于1月19日下午4点,在青岛树人中学八年级(2)班教室,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我看网络词语”的专题讲座。

二、阅读(50分)

(一)名著阅读(6分)

8. 下列对《昆虫记》中昆虫的总结分析,依次填入横线中,正确的顺序是( )

大孔雀蝶______________;切叶蜂______________;螳螂______________;蟋蟀______________。

①巧:不凭借任何工具,精准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②妙:七月到十月,从日落时分唱到半夜,声音缓慢而柔和,像美妙的小夜曲。

③痴:外表华丽,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穿越种种困难寻找自己的伴侣。

④智:摆出一种吓人的姿态,在心理上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然后突然进攻。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④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大孔雀蝶:大孔雀蝶是一种美丽的蝴蝶,它们通常以其鲜艳的颜色和优雅的飞行方式吸引人们,它们的一生都在寻找配偶,不怕任何困难。据此可知这与③相符;

切叶蜂:它们用嘴巴作剪刀,靠眼睛和身体的转动,剪下了小叶片。而且它们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合适的圆片叶来做巢穴的盖子。据此可知这与①相符;

螳螂:螳螂被称为“美丽的杀手”,它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据此可知这与④相符;

蟋蟀:时而轻声低吟,时而歌声嘹亮,像美妙的小夜曲,号称田园中的“小提琴家”。据此可知这与②相符;故选B。

9. 根据书中内容,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为其设计雕像。请你对雕像进行描述(描述角度:场景、外貌、神态、动作等)。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

人物:彭德怀。 书中依据:彭德怀指挥红二师进行爬山演习。

雕像描述:他精神饱满,神情坚毅,左腿弯曲,踩在石头上,右腿直立,左手叉腰,右手高举,张嘴呼喊,似乎在指挥战士们“冲啊”。

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所选人物:_____________书中依据:_____________

雕像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毛泽东。书中依据:毛泽东在保安接受斯诺采访。雕像描述:他曲腿而坐,头戴五星八角帽,面庞瘦削,左手搭在左膝上,右手微抬,目视前方,仿佛在思索抗战策略。

示例二:周恩来。书中依据:斯诺到总部见周恩来时的见闻。雕像描述:他伏在案前,右手指着桌上的电文,左手捋着浓密的胡须,清瘦的面庞显出坚毅与冷静的神色。

示例三:朱德。书中依据:朱德深入军营与战士们交流。雕像描述:他身体壮实,赤脚坐在地上,支起左腿,伸长右腿,双手在空中比圈,仿佛在给战士们传授军事知识,看起来沉稳坚毅又不失温和。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掌握。首先选定人物,然后从书中找到依据,再对人物所处的场景以及外貌、神态、动作等展开详细的描写即可。

示例一:(1)毛泽东(2)书中依据: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雕像描述:他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瘦削,鼻梁很高,额骨突出,背有些驼,他正坐在一张简陋普通的木桌前,手中握笔,笔尖在纸上停留。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目视着远方,像是在思考问题。

示例二:(1)周恩来(2)书中依据:周恩来把胳膊靠着“红小鬼”的肩膀,走过乡间田埂。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自己却大部分时间步行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又大又深的眼睛中带着笑意,他把胳膊靠在一个小红军的肩膀上,嘴唇微张,好像在和那个红小鬼说着什么。

示例三:(1)朱德(2)书中依据: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自己却大部分时间步行。雕塑描述:他头上带着军帽,一脸慈祥的笑容,他左手里牵着一匹马,马上一位受伤的战士。他脚上穿着一双草鞋,一身旧军装。他左脚立在地上,右脚抬起,好像正要迈开大步往前走。

(二)诗词阅读(6分)

10. 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描绘了汉阳城、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这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后文写乡愁做了铺垫。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表现出诗人恬静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怀。

C.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湖水初涨,刚好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连成一片。

D.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写出了诗人看到的西湖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内心隐隐的一丝惆怅。

【答案】D【解析】题考查诗句理解。

D.“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并无“内心隐隐的一丝惆怅”之意;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答案】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们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寒冷景致和战士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边塞将士对战斗的习以为常和勇气。诗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描绘了战士们披星戴月、随时备战的状态,最后以立志“斩楼兰”的豪情为结,体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壮志。李白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了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不屈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炼字赏析。

首先表态,回答不好,“宵眠抱玉鞍”是说将士在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枕”展现出躺着睡觉的舒展,“抱”则是蜷曲紧张,一触即发的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表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战事的紧急,表达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侧面表现军情紧急,将士生活艰苦,抒发了诗人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赞美。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文】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教: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拉前行的样子。

12.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必敬必戒(戒:谨慎) B. 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 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 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往之女家 已而之细柳军

C. 以顺为正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终不食而死 环而攻之而不胜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大饥黔敖/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B.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C.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D.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1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 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 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 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16.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答案】12. C 13. B 14. B 15. C

16. (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施舍来的食物,才落到了这个地步!

【解析】【导语】甲文出自《孟子》,通过孟子与景春的对话,阐释了“大丈夫”的标准,强调道德操守与内在修养的重要。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不受外界富贵贫贱影响,具有坚定不移的品格。乙文选自《礼记》,讲述了一个贫者因不愿受侮辱而宁愿饿死的故事。该故事反映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坚持自身道德与原则的重要性,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格操守的重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C.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吃;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相同,都是动词,到、往;

C.介词,把/连词,来;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齐大饥”,结构完整,是社会形势;“黔敖为食于路”结构完整,写黔敖的行为;“以待饿者而食之”是黔敖的目的。

故断为: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有误。根据乙文中“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分析,曾子认为,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可见曾子是说对方道歉了,可以吃,而不是快要饿死了就能吃“嗟来之食”;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住宅;立,站在;正位,正确的位置;行,走着;大道,正确的道路。(2)予,我;唯,只因为;食,吃;嗟来之食,被轻蔑施舍来的食物;斯,这样。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为了解茶文化,班级小组搜集资料,对相关知识作专题整理,请你一同参与活动。

【材料一】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这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前提条件。此外,中国的茶文化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多样性实践,促进了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茶馆等关联性文化空间,生动见证了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茶,古称南方之嘉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故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

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

中国以茶为媒,推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传遍全球。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氤氲着“茶香”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材料四】

近年来,“围炉煮茶”凭借温暖精致的新中式画风迅速火爆全网。“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风靡都市,茶文化变身“潮文化”。

一张方桌,一个炭炉,一把陶壶摆在烤网中间,微火慢煮,茶香扑鼻。烤网外围,摆着年糕、红薯、花生、橘子……三五知己,围炉而坐,悠然自得。“我觉得围炉煮茶是很棒的休闲游,它呈现了返璞归真的慢游状态,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份轻松惬意。”“00后”女孩莫妮楠坦言。有着10多年“茶龄”的品茶爱好者刘洪城认为,“一边聊天一边自己动手,让平淡的生活中增加了一份仪式感。”同时,因“围炉煮茶”生意突然火爆的店主梁女士也担心,因围炉对季节性要求高,适合寒冷的冬天,年轻人的打卡需求大于社交需求,低频次消费复购率并不会太高。

17. 下列关于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我国第43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B. 中国茶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它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

C. 材料二表明,2012-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额逐年上升。

D. 材料二表明,日常生活中,中青年人是茶叶消费主要群体。

18. 下列关于于材料三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茶在世界交流中的作用。

B. 材料三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中“据统计”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 材料三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以并列式进行架构,使全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D. 中国以茶为媒,推动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茶未来必将被世界更多人认可。

19. “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你认为它能否长期红火下去?请至少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答案】17. D 18. C

19. 示例:我认为可以长期红火下去。理由: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围炉煮茶呈现了返璞归真的慢游状态,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份轻松惬意。

(五)现代文阅读(16分)

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①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园,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②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③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④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心中满是惊叹。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⑤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掣㙤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⑥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呵。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⑧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都七十多岁了,你怎么就老了呢?”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⑨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竭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20. 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概括

作者情感

母亲把花儿的照片、视频发给我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惊叹、内心舒畅熨帖

在母亲的房间赏“画”

③______________

21. 选文第②段写父亲和左邻右舍对母亲种花的态度有什么用意?

22. 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

23. 选文第⑦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24. 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母亲的园子,你会有哪些感受?请具体谈谈。

【答案】20. ①. 心头发痒 ②. 置身花园赏花 ③. 满足

21. 用父亲的调侃和邻居认为种花的“可惜”,反衬母亲种花的热情与浪漫,表现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22. “躬身致意”是弯腰鞠躬表示敬意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牵牛花和小葫芦人格化,写出它们在阳光下可爱的姿态,表现作者沉醉于美景,与它们心意相通。

23. 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语句,写出母亲在种花种菜中颐养了性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提升了生活品味,日子过得朴素而丰裕。增添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24. 感受到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追求;感受到园子里花草的美丽和生机;感受到母亲与“我”之间的亲情和温馨。(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三、写作(50分)

25. 半命题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美好、坚韧顾强;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

请以“成长,因_______而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