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四望梅川河公众号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君子的人生会遇到许多坎坷。韩愈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慨:云横秦岭家何在,(1) 。辛弃疾写尽了辛酸人生的复杂况味:欲说还休,(2) !杜甫困顿离乡,借圆月抒发了深沉的思念:(3) ,月是故乡明。
君子又不乏自强不息的风骨。李白虽感世道艰难,却仍有(4)“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苏轼身处逆境,深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但愿人长久,(5) ”的美好祝愿。刘禹锡虽长期遭贬,却借诗句“(6) ,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他的乐观通达。
君子更有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7) ”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壮志;欧阳修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8) ”表现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毛泽东的“俱往矣,(9) , ”突出了他立志赶超先人的伟大抱负。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2分)
读书,要善于发现。我们都喜欢英雄,崇拜英雄,呼唤英雄是人类永恒的情jié。说起英雄,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战士,chú强扶弱、伸张正义的好汉。其实,通过阅读《艾青诗选》,我认识到了那些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为人类创造精神家园的人,同样也是令人敬仰的英雄。
读书,还要善于辨别。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倾心好书。这种能力( )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 )更多源自一个灵魂的品质。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再容忍那些粗制烂造的书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情jié( ) chú( )强扶弱 优劣(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里补充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4)《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小说,请大家发现与辨别。(5分)
①施耐庵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意表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比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的形象,但李逵头脑简单,鲁智深就显得粗中有细。请你用一个情节或细节印证鲁智深的粗中有细。(2分)
②鲁迅先生说过:“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回顾《水浒传》,依据面对朝廷第一次到梁山招安时的个性语言,选出对应的人物。(3分)
第一位:“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
第二位:“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第三位:“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A.晁盖 B.吴用 C.武松 D.宋江 E.鲁达 F.李逵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3、综合性学习:(13分)
某校九年级开展“知与行”辩论赛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学校团委为辩论赛活动能顺利举行,准备召开筹备会。下面这则通知在内容上和格式上各有两处不当,请分别指出。(4分)
通知 各班团支书: 为了“知与行”辩论赛能顺利开展,经校团委研究决定,我校拟召开活动筹备会,请各班团支书准时参加。 2024年1月18日 校团委 |
①指出内容上的两处错误: ; 。(2分)
②指出格式上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是“知与行”辩论赛中正方一辩的部分辩词,请你完成相关任务。(6分)
我方主张 A ,理由如下:首先, B 可见求知难哪!其次,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进取。知,作为行的总结、概括和认识,是行动的指南。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①根据辩词的内容,在横线A处补充正方的观点。(2分)
②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 ”与“ ”调换位置。(2分)
③下面五句话,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将它们放到文段B处( )(2分)
①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②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钻之弥深,仰之弥坚。”
③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
④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韦编三绝。
⑤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
A.①③②⑤④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⑤④③①②
(3)小勇在辩论赛中输了,心里很难过。作为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呢?(3分)
二、阅读(55分)
【一】(25分)
接头暗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
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4、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6分)
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① →② →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③ 。
5、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队长还来不及说出接头人便牺牲了,疯婆子还没有亮明身份便转身离开,这些都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有利于把所有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部展现出来,也可以更好地揭示每个人的内心活动,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C.“浓得化不开的夜”和“晨光天际抹上一把红晕”描写不同的景物,既渲染不同的气氛寄寓不同的情感,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
D.解放后女人要接李队长“回去”,与老钟之前“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的诺言相互呼应,含有以胜利告慰英灵之意,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
6、根据要求答题。(6分)
(1)结合语境,具体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2)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3分)
原句: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改句: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7、为了使人物更真实、更立体,小说有意表现“女人”形象的多面性。请简要分析。(4分)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接头暗号”,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17分)
【材料一】
“手机和出去玩,她可能会选择手机。”80后的凌雪,从小在乡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从中汲取了生命的滋养:“难过、心里堵得慌的时候,我就会回忆小时候跟曾祖母在农村老家的日子,跟小伙伴上山下河、种菜喂猪捞鱼的过往。”如今,她的孩子被城市文明和现代科技冲淡了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而笼上层层薄如蝉翼的虚无——“之前有一个单元的作文是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她要观察豆芽,自己弄的没发芽,然后拿手机搜视频看的整个发芽生长过程。”更让凌雪忧虑的是,远离自然、土地,孩子对亲情的感知也变得很浅。“她跟我之间,学校的事情占90%以上,她的亲情记忆只停留在妈妈怎么教她学习、怎么盯着她写作业,这对她的未来不会有好的影响。”
(摘编自周丽《耕读教育,唤醒远离土地的孩子》)
【材料二】
“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中国古人关于做人的智慧。处在天地间的农耕劳作,晴耕雨读、耕读结合的生活,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生计的物质,而且可以健体修德、开慧学艺。天地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的世界。在古人看来,天地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一样,不仅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和老师。《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向天学习,厚德载物的品行要向地学习。而连接这种学习的桥梁,就是耕读。
【材料三】
“耕”应当是融健身、修德、开慧、学艺为一体的劳动,通过除草、种树、摘果、种庄稼等丰富多样的农耕劳动体验,让青少年掌握农业技能,感悟传统文化,理解劳动人民,实现知行合一。
“读”主要是指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包括传承家风家训、了解乡风民俗、学习节气农谚等,载体上包括楹联戏曲、祠堂宗谱、学堂伦理、诗文农书、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绝活等。新时代耕读教育要着力培养勤俭节约、兢兢业业的优良传统;服务奉献,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追求。
传统耕读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现代教育仍要发挥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独特作用,在家庭中形成崇文重教、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同时,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展览馆等,鼓励各层级学校开展文化传承式生产劳动教育,深化大中小学生对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校园、田野和社会三大场域,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扩容耕读文化知识、充实生产劳动体验。
新时代耕读教育要注重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适应其身心特点的耕读活动。对小学生,重在培养“动手做”能力,让耕读教育“有趣味”;对中学生,重在理清耕读文化传统脉络,培养劳动与教育、体验与感悟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温度”;对大学生,重在通过参与耕读教育的建设和服务,培养传承耕读文化、服务“三农”事业的意识和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情怀”。做好各学段耕读教育之间的过渡衔接,才能让学生对耕读文化有完整、系统的把握,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效能。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经鲜活的乡土回忆可以缓解、减轻有些人在城市生活的焦虑感。
B.对中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与教育、体验与感悟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温度”。
C.只有做好各学段耕读教育间的过渡衔接,才能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效能。
D.“读”侧重青少年掌握农业技能,增强劳动体验、感悟传统文化。
10、材料二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述为什么要开展耕读教育。(4分)
12、材料一“80”后妈妈凌雪所在城市即将开展耕读教育,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其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6分)
【三】(13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①练②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梅川河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③以悲,泫然④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⑤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鹅溪:即鹅溪绢,是一种绢帛。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至若春和景明 景: (2)宠辱偕忘 偕:
(3)微斯人 微: (4)泫然不能自已 已:
14、翻译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15、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借岳阳楼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缕缕光芒温暖着我们。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美好、坚韧顽强;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就是这一缕缕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请以“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发真情实感。
【提示和要求】
(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1)云横秦岭家何在 (2)却道“天凉好个秋” (3)露从今夜白 (4)长风破浪会有时 (5)千里共婵娟 (6)沉舟侧畔千帆过 (7)不破楼兰终不还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1)结 锄 liè
(2)粗制烂造 粗制滥造(一空一分)
(3)虽然 但是
(4)①(2分)鲁智深说镇关西(郑屠)诈死,趁机脱身。或鲁智深在去拳打镇关西之前,在客栈坐了两个时辰帮助金翠莲父女脱身。(选取其余故事中的细节分析合理即可) ②(3分)D B F
3、(1)内容:缺少参加会议的时间;缺少参加会议的地点(各1分)
格式:正文开头应空两格;落款时间和单位互换位置(各1分)
(2)
①知难行易(行易知难、知比行难均可)。
②认识、总结(写成总结、认识也可)
③C
(3)略。称呼1分,表达得体2分,言之成理即可。
4、①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②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③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每点2分,概括出主要情节即可)
5B (解析:文中的第三者视角老钟是一个有限视角,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更好地营造故事中的悬疑气氛,但无法像全知视角那样把所有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展现出来,无法揭示每个人的内心活动。)
6、①哽咽是指因悲痛不能顺畅出声,踉跄指走路不稳(1分)。这里传神细腻写出了疯婆子得知李队长牺牲后强抑内心痛苦的样子(1分),表现了疯婆子的坚强(1分)。(分析合情合理即可,不一定要紧扣“痛苦”“坚强”,类似表达贴合人物、情境即可)
②原句好。逗号表示停顿,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1分),突出了老钟因李队长的牺牲而难过得说不下去的复杂情绪(1分),也表现老钟对李队长的敬重之情(1分)。
7、①女人有着革命者的品格。在艰巨复杂的“接头”任务中,面对敌人装疯卖傻,机智勇敢,面对丈夫的牺牲尽量克制,隐忍坚强。②女人有着女性的情感。听到丈夫之死深受震动,多年之后还要送丈夫回家,表现深情、痴情的一面。(革命者的品格、革命者的事例,女性的情感、女性的例子,每个要点1分,共4分)
8、①“接头暗号”贯通了三个不同的场景,使情节更加紧凑连贯。②“接头暗号”在多年之后仍被记忆,甚至反复出现在老钟的梦里,体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③“接头暗号”中描绘的情景在解放战争中成为现实,象征着革命之势不可遏止,胜利必将到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评分说明:情节连贯、人物形象、象征意味,有分析、有结论。有其余分析角度,合理即可。)
9D
10、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把天地比作父母,并引用《易经》中的名言,(2分,两个论证方法各1分)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天地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的世界的观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2分,有观点、有学科术语。)
11、①耕读教育能够加强与土地的联系,拥有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②亲近自然和土地,能加深孩子对生命、亲情的感知与理解;③耕读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生计的物质,而且可以健体修德、开慧学艺;④耕读教育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人从天地间汲取精神给养。(1点各1分)
12、①明确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有继承,有创新;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③构建耕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可持续性、针对性。(每点各2分)
13、景:日光 (2)偕:一起、一并 (3)微:如果没有
(4)已:停止
14、(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
15、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1分)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没有有什么值得哭。(1分)(两条理由,意思对即可)
16、甲文: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分)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期待勉励之情。(1分)
乙文:袁中道借游岳阳楼表达自己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怀才不遇,一无所成的感慨、失落之情以及亲人离世,飘零天涯的孤独悲伤之情。(1分)
17、参考例文
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
面对官场,你选择刚正不阿;面对贬谪,你选择苦中作乐;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你选择豪迈旷达。你的乐观、你的豁达深深影响着平凡的我,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光影。
初遇你是在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苏东坡传》中。那时,我正身体欠安,生活、学习都不甚顺心。那种颓废的精神不知持续了多久,好像真的到了至暗的时候。
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详细讲述你生平的著作,靠坐在书架旁的地上。从引言中了解到一个这样的你: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散文家、画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你的诸多头衔,初读之时令我为之一振,原来自己的见识那么渺小,因为曾经的自己只知晓一个叫“苏轼”的人。
走进你,我在字里行间探寻你人生的足迹。乌台诗案,你处在人生的绝境时刻,我仿佛听到了你心碎的声音,可你却能突破重围、绝处逢生,从厄运中解脱出来,奔赴美好未来。看到这前后的反转,我由衷地敬佩你。我好似对《定风波》一词有了更深的见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自然界的一场风雨又何尝不寓意着人生的风雨呢?你给我做出了表率,不畏缩、不逃避,坦然前行。
渐渐地,我读懂了你,原来没有人是天生的乐天派,面对困难的苦中作乐,面对苦难的豪迈旷达,都是你对残酷的世道、不公的命运的有力回击,你让自己原本贬谪在外的一生熠熠生辉。
我开始审视当下的自己。突然觉得自己既惭愧又可笑,我的这些挫折与你的遭遇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庸人自扰。刹那间有一束光照亮了我,我确信这束光来源于光芒万丈的你-苏东坡。这束光照亮了我的内心,扫清了阴霾,我也发自内心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虽然你我素未谋面,虽然你的名字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忆,但你留给我的却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是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