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旨
命题作文是指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写作。这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审题方法:
1 补充法
记叙文题目可以用这种方法补充记叙的要素,从而明确题旨。如《记忆中的一条小路》可以补充为:“记忆中在什么时候(补充时间),在怎样的(具体化)一条小路上,我(人称)碰到谁(补充人物),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或值得深思的事(补充事件)。”
2 提问法
有些题目虽然比较简单,但比较抽象。我们要针对题目多提几个问题,才能抓住题旨。如针对《偏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提出:“谁有偏见?”“为什么有偏见?”“偏见造成了什么后果?”“如何消除偏见?”围绕题目各个方面提出问题,抽象的题目就会具体化,隐晦的题目就会明朗化。
3 点睛法
就是将“题眼”找出来,并加以思索、联想。如《这件事值得提倡》,题眼是“值得”而不是“提倡”,文章以议论为主。有的题目如《立志与成才》,虚词“与”是题眼,告诉我们文章论述的是“立志”与“成才”的“关系”。抓住了“题眼”就掌握了文章的重点,也决定了选材的重点。
4 紧缩法
有的题目较长,需先进行紧缩处理,再扩充。如《我教美国小朋友唱中国歌》,先紧缩为“我教唱歌”,然后考虑“教谁唱歌,唱什么歌”。这样思路就清晰、有条理多了。
5 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选择几个类似的题目作比较,然后迅速明确题旨。如《从“水滴石穿”谈起》这个题目,可以用这样的一组题目比较辨析:
《滴水可以穿石》《水滴何以穿石》《有志者事竟成》《天才在于勤奋》《谦受益》
通过比较辨析,可以知道“水滴石穿”跟“有志”“勤奋”“谦虚”的含义不一样,它比喻虽然力量小(水滴而已)却能“穿石”(办成艰难的事),原因是不断地滴,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6 透视法
有些作文题目一语双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内涵、哲理或象征意义。如《校园春色》中的“春”,不但指自然界的春季,而且象征青少年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因此“春色”不仅要描绘校园的环境,还要写学生的精神风貌。另一类是比喻寓意。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题目便借用谚语,意思是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比喻做什么样的事就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了。
7 推敲法
即逐字逐句推敲题目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的方法。有些题目在时间、空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说理方面有明确规定,要通过推敲确切掌握。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或写景为主;写什么人,记什么事,描写什么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事,用什么人称;等等。如果是议论文,要弄清论述的范围和重点,以便组织论据进行论证。如果是说明文,要弄清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事理的要点进行说明。
8 分析法
即用语法分析,从语言形式入手,迅速抓住题目的重点的方法。记叙文用句子做题目的,重点往往在谓语上,如《一件小事教育了我》,重点在“教育”上;如果是议论文,题目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节俭是美德》等。如果是用词组做记叙文题目,重点往往在修饰成分上,如《生动的一课》,重点在“生动”上;如果是并列短语做议论文的题目,情况比较复杂,包含多种关系,审题时要一一搞清楚,如《立志·刻苦·恒心》中是并列关系,《苦与乐》中是相反关系,《常立志与立长志》中是取舍关系,《继承与创新》中是递进关系,《勤奋与成功》中是因果关系等。
9 辨体法
即通过辨识题目的文体标志,弄清作文的体裁。一般说来,凡题目中有“记”“回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如《标杆》《升学前夕》《我的故乡》《改革大潮中的一件事》《校园春色》等。
凡文题中出现“读”“说”“析”“评”“论”“议” “谈”“感”“体会”“启迪”“启示”“从……想到的”“从……说起”“……之我见”等字眼的,一般都要求写成议论文。如《谈立志》《说勤奋》等。还有的题目中出现“驳”“斥”“揭”等词语或以反问句为题的,一般要求写成批驳性议论文。如《斥“找乐”》《不锻炼身体行吗》等。
一般说明文题目中常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装修”“安装”等字样。还有的题目是单个词,如《蜜蜂》《空气》,或带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另外,像《健身的妙法——慢跑》《原子王国漫游》等,体裁属于科学小品。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法
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题。补题最好以写“我”为中心,以角度“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一个半命题题目变成自己命题的题目。
(一)以写“我”为中心
半命题作文内容要求根据已确定好的中心来选择材料,要选择紧扣中心且自己熟悉的材料,尽量选择以写“我”为中心的事件,这样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才会有充足的时间构思行文。
如河北省中考作文题:
题目:这次,我没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提示:首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这次,我没有哭泣》《这次,我没有放弃》《这次,我没有骄傲》《这次,我没有忘记挫折》等。其次,注意选材。本次作文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忆某次心路历程,如从害怕到勇敢,从懦弱到坚强,从犹豫到果敢,从悲伤到快乐等。引导我们抒发真性情,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选取那些身边的带有积极向上色彩的事件来写。最后,文体选择要恰当。这个文题适合写成记叙文,要突出前后的变化,情节上要有波澜。
(二)以角度“新”为前提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怎样创新?关键在于打破常规性思维,选好切入点。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复杂的联系之中,同一事物也包含着诸多不同的方面。文章在表现它们时,要力求避免别人写过的旧观点、老角度,即使是写同一题材,只要角度不同,同样令人耳目一新。
如写《如果我当 》这类题材,常规思路往往是:如果“我”当教师,“我”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忠于职守,努力工作,为培养人才贡献自己的美好年华;如果“我”当科学家,“我”将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国家创造发明更多新东西;如果“我”当企业家,“我”将另辟蹊径,努力开发新产品,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可是有位同学却大胆地写道:
如果我当爸爸,我一定不像现在的爸爸那样溺爱孩子,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变得娇弱自私。我要告诉孩子,天空很广阔,你只管展翅飞翔!
这个大胆的切入点就比较新颖。它新在“离经叛道”:一个学生,还没结婚就大谈当爸爸,教育孩子,似乎不太合适。但这个切入点,想别人所不敢想,令人耳目一新。
(三)以“口子”“小”为上策
同命题作文的要求一样,半命题作文同样应从“小”处入手。可通过补题把握“口子”的大小。如《我发现 》,意在鼓励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小事中悟出一个道理,在与人交往时察觉到一份真诚等。有的同学因选材“口子”“小”而获得了满意的分数,如《我发现夕阳是如此美丽》。
点击一下链接,解锁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