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
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桃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樵树遗址是距今 5300 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
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学者认为,以双楔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回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
B.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C.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B.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
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
D.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3分)
A.《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不符合《史记》《汉书》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
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
D.《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
4.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4分)
5.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华夏5000年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细腰楚王
楚国的军队旌旗招展,在滚动的尘烟中徐徐推进。囚禁着陈、蔡两国国君及其他王族的囚车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隆隆地向楚国的国都驶来。
楚灵王坐在雄伟的章华台上,眺望远处浩渺的山水云烟。丝竹之音不绝于耳,轻歌曼舞萦绕左右。灵王斜倚着白玉砌成的栏杆,将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抬眼望天,轻轻地启动了他两片薄薄的嘴唇:苍天当不负我也!
灵王一手揽过一个细腰王妃,走到“银波”大镜跟前。他挺胸收腹,舒展双臂,长久地端详着自己灵活的身躯问道:“爱妃看本王身段如何?”
“美极了。我王一向器宇非凡,今日更是玉树临风。”细腰王妃细细甜甜的嗓音听得楚王如沐春风。“本王今天将大会诸侯,届时还要举行得胜之师的凯旋仪式,本王高兴啊。来,起鼓,且让本王和你们共舞一曲!”伴随着欢快的节奏,灵王和他的宫女们翩翩起舞。灵王在舞女环绕的亭台中心翻旋如飞,恰似游龙戏凤。一曲舞毕,忽报各国诸侯陆续齐聚台下,等候召见。
细腰王妃轻轻地为灵王拭去额头上渗出的一层细汗。灵王缓步登上镶金的宝座。他扬起长长的下巴,转身环顾各国诸侯,口中说道:“列位看我楚国将士如何?想我大楚将士,来自江河湖海,善于搏击风浪,四肢矫健,完全不像你们中原大汉,肥硕粗大,行动不便。哈哈!来,为我无敌的楚国将士先干上一杯。”灵王一边干杯,一边示意伴舞。一时铜鼓、铃铛之音乍起,一列列细腰粉黛袅袅而出。灵王和诸侯们在楚国艳舞的香风吹拂下,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中灵王听宫人来报:越王常寿过姗姗而来。肥胖的越国国君很艰难地攀上章华台,他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灵王道歉。
灵王轻蔑地瞥了一眼常寿过肥硕的肚子,半晌才说:“你猪行而来,本王本不该怪你。不过,我们的庆祝会也即将结束,要是不想和蔡侯同列,你还是先行而去吧!不过你既然肥胖如猪,你就得爬着出去。”喘着粗气的常寿过血涌如潮,但他还是伏下肥硕的身躯,爬出章华大厅。灵王导演的这出戏,着实让各国诸侯和众位文武大臣惊出了一头冷汗,个个不由自主地摸起了自己的脸、头和肚子。章华台会盟以后,楚灵王被推举为盟主,主持仲裁各国战和事宜。于是,他安排他的精锐之师开始攻打东方的吴国。
一日,宫里闲来无事,灵王下令做了一面大镜安置在宫殿外,并颁布新旨:举凡今后,用人以腰,肥者罢黜。于是宫廷内外掀起了一场“罢肥”运动,肥胖的官员一律罢免。稍微有点发胖迹象的大臣们千方百计地减肥。人们不约而同地节制饮食,为此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尽管他们挖空心思地减肥,可是楚国王宫里十之八九的大臣还是被罢免了。一番折腾之后,楚国举国上下所有机构里都成了清一色的窈窕男女,只是个个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一天忽有快马来报:二十万楚军主力在吴国东南遭到十面伏击,已经全军覆没。沉浸在歌舞声中的灵王一时惊诧不已。他匆忙组织了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蜂腰部队赶赴前线应敌,可是,越王常寿过伙同那些因为肥胖而被罢免的王族们闯进皇宫杀了他的儿子,占领了楚国的都城。
灵王的蜂腰部队很快就被兵强马壮的吴军彻底击溃。灵王落荒而逃。衣着褴褛的灵王逃到故臣申亥的故乡鄢都。
是夜,刚刚出浴的灵王换上申亥呈上来的衣服。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之后依窗而立。窗外,月明星稀,灵王看见江流、沙滩和荒山莽岭之间满是晃动的火把。火把像天上的星星—样繁多,楚灵王一时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江河。
灵王正要问及,门外忽然卷进一股冷风,越王常寿过手持宝剑跨了进来,身后站着两排袒胸露腹的肥硕壮士。灵王轻蔑地扫视了一眼满堂的彪形大汉,习惯性地紧了紧腰带问:“申亥,再看看,王腰身尚灵活否?”“我王身似蛟龙,动若疾风。”申亥声泪俱下地说。“申亥,意欲观王舞乎?”申亥已泣不成声。常寿过逼近秀骨玉肌的灵王,未等灵王扭动身姿,便将锋利的柳叶剑一挥,楚王的细腰片刻就成了两段。(注: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楚灵王的统治,在逃亡途中,他的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江风吹过,火苗歪斜,常寿过仔细察看剑刃,竟无一滴血迹沾在上面。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追求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历史精神”,难道“历史精神”不是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写介子推和苏武,在删除了他们的愚忠、愚孝之后,所留下的只能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了。1943年,郭沫若在一篇短文中提出"失事求似",在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也曾写道:“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可能发生过的某些事情是真实的,那么有什么阻碍我们把从未听说过的、完全虚构的情节当成真实的历史呢?郭沫若所说的“似”和莱辛所说的“可能发生”应是相同或相似的概念。
(《京剧·诗·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张伯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灵王“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轻轻地说出“苍天当不负我也!”,这反映了他在战胜陈、蔡两国之后踌躇满志的心态。
B.会盟在即,楚灵王仍在庭台中心"翻旋如飞,恰似游龙戏凤",既表现了楚灵王的自恋,也表现出他内心对诸侯的轻蔑。
C.被常寿过逼入绝境之后,楚灵王依然关心自己腰身是否灵活,易于翩翩起舞,可见楚灵王到死都执迷不悟,可悲可叹。
D.宫内外官员千方百计减肥,仍大量被罢免,意在表现楚灵王"用人以腰"旨意之荒诞和官员们的懦弱畏怯,不敢反抗。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腰王妃细细甜甜的嗓音听得楚王如沐春风"使用通感,用表现味觉的"甜甜的"来形容声音,写出了王妃的娇弱妩媚。
B.这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有的以确实可考的称号或名字指称,有的则仅用特征或身份指称,这是由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大小决定的。
C.越王常寿过因为身形肥硕而受辱,在楚灵王逼迫下爬行出章华大厅,这为后面他率军包围楚灵王并将其一剑斩杀埋下伏笔。
D.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少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而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加以揭示。
8.材料一文本开头用大量笔墨铺写楚灵王会盟诸侯的场面,结尾则用较少笔墨交代楚灵王遇害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材料二谈到历史小说和戏剧创作的重要原则——“失事求似”,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是如何实践“失事求似"这一创作原则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切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勃礼怨望/结刑五岁/
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B.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
C.“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中的“假”,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意思相同。
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
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与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
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
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4分)
(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4分)
14. 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5-16题。
春泛若耶溪【注】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写诗人跟随伴侣,去隐居之地,不与世事。
B.“晚”字点明泛舟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描写随着时间推移,舟行所至另一新境,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D.“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16.有人说此诗“所写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动势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辛弃疾用“____,____”两句话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3)“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如“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目睹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养育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摸①____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②____,“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美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③____。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与文物"对话",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体验到弦歌不辍的传承
B.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体验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C.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
D.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依靠少吃、甚至节食来实现闪电瘦的愿望并不现实,还很有可能①____。
为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是瘦不下来?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你是无法推翻的,你的困扰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因素——能量补偿机制。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人体的总能量平衡取决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两部分。能量补偿机制是指当你②____,人体的能量消耗比如基础代谢可能会下降,导致即使减少了能量摄入,也无法达到能量负平衡,无法实现减重。换句话说,我们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当你试图"饿"它的时候,为了保护自身,它会下调基础代谢率,这也是人类能进化至今的一个原因——“适应”。这种“适应”就造成了“你少吃,它少用”“不吃也不瘦”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身体组成的人,能量补偿程度有很大差异,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胖人群在节食后更容易发生显著的能量补偿。所以,单纯靠少吃甚至不吃来减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达不到减重的效果,还可能造成③____,反而变得更容易胖了。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两处破折号作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B.“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指的是这样一类人:出身普通家庭,埋头苦读考入一流大学,但进入大学却发现自己在思维、眼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局限,以致在升学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陷入自我怀疑的焦虑迷茫情绪中。
材料二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孩子们拼命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不好,但我们没有办法,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让她们走出大山。"
材料三
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文化部主编杨时旸:“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多年苦读,作为乡里最优秀的孩子考入名校后却光芒不再,无法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巨大差距。他们与真正的人才之间仍有距离。”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2022.12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C. “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错误,强加国果,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可知,是因为古代中国不兴考古导致了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从而流行以书论史。此外“近代学者”以偏概全,原文是“更多的近代学者”。
2.B. "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六段原文是"‘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原文中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3.A. 根据材料可知,“以书论史”强调的是具有学术性、实证性的史料。BCD《三国志》《隋书》《后汉书》都是实证性的史料,可以“以书论史”A.《北宋志传》“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可知该书是小说,不能作为史料。
4.①有繁华的都市群。②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③已经养蚕缫丝,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④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每点1分,共4点)
5.①以书论史、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证明了中国文明可溯源至周朝。②殷墟与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了中国文明可上溯到殷商。③三星堆的横空出世旁证了夏朝的存在。④双槐树遗址(或河洛古国)让炎黄二帝的时代重现人间。(每点1分,共4点)(二)现代文阅读Ⅱ
6. D. 强加固果,“官员们都懦弱畏怯,不敢反抗”并非是作者主观目的,“宫内外官员千方百计减肥,仍大量被罢免"是为了突出楚灵王的骄横与荒诞。
7. B. "由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大小决定的"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人物是否有称号或名字指称并非完全由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大小决定,例如申亥的作用大小与细腰上妃相当,但申亥有具体名字,而细腰上妃则用特征指称。
8. ①开头用详细的笔墨描写章华台会盟的过程,突出楚灵王骄横的性格特点,为后文楚灵王的悲剧命运做铺垫。②结尾叙述简洁,不拖泥带水,引发读者思考。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形成鲜明的对比,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张弛有度。(每点2分)
9. 失事:①情节上突破历史记载的限制。比如历史上的楚灵王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杀身亡,而在小说中楚灵王却是被常寿过斩杀。②运用合理的想象虚构历史记录的空白。作者用想象虚构了楚灵王一生的重要经历和众多细节。
求似:③忠实于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作者并未改变楚灵王的荒唐无道和好大喜功的精神气质。(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D 句意: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
“信清河之诉”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C;“不可”修饰“用”,中间不拆开;且“怨望”的主语为“礼”,中间不断开,排除A。
11. C 代理;凭借,借助。
12. “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错误,根据原文“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可知,司马懿的奏章到了曹爽的手里。
13. (1)“司马公只是剩下了几口气的躯壳,形体与灵魂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所以曹爽等不再提防。(“形”,身体;“足”,值得;“设备”,提防,各一分,句意一分)
(2)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 (“佳人”,有才干的人;“豚犊”,像猪和牛一样;“图”,料想;“坐”,因为,各1分,共4分)
14.因为曹爽①骄奢无度,僭越礼法;②一意孤行,不听劝谏;③偏听偏信,徇私枉法。(各1分,共3 分)
解析:根据"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切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可知,曹爽骄奢无度,僭越礼法;根据"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可知,曹爽一意孤行,不听劝谏。根据“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可知,曹爽偏听偏信,徇私枉法。
参考译文:
太子即位,授予曹爽、司马懿侍中,持节钺代表皇帝出行。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其弟曹羲非常担忧,屡屡流泪劝谏,曹爽不听。原先,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比对,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
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拜访太傅司马懿向他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已经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分离,已不足为虑了。”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
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恶。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车驾夜宿伊水南,伐木制成鹿角以作防御,征发屯田兵数千人护卫。
桓范劝曹爽兄弟带天子至许昌,征伐四方的军队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桓范对曹羲说:"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你们现在和天子在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听!"大家都默不作声。桓范哭道:"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请皇帝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到家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戊戌,主管官员上奏:"宦官张当私自将挑选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于是抓捕曹爽、曹羲、李胜和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都被夷灭三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A 【解析】A. “诗人跟随伴侣”错误,曲解诗句意思,“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中的“偶”即“遇”,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并非“跟随伴侣”之意。
16.①移步换景。从“入溪口”到“转西壑”到“隔山望”,“入、转、望”移步换景,直接写出行程变化。
②反客为主(或化静为动)。“林月低向后”意思是“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本是船在行驶,而此处却说“林月向后”,以月之“向后”来展现船之“向前”。
③比拟。“潭烟飞溶溶”,一“飞”字,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雾气升腾飘逸的景状。(1条2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上有六龙传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8.(3分)①博大精深②目不暇接③发扬光大
评分建议:每写对一个得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9.C ①“提高....生活”搭配不当 ②前后语序不当
20.①排比,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气势与韵味,更加丰富饱满地突出文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3分)②拟人,将文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其对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21.(3分)D(A项,表示语言的间隔、停顿;B项,表示语言的中断;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解释说明,与文中两处破折号作用一样。)
22.(6分)①越饿越胖
②减少能量摄入时 ③基础代谢率的显著下降
评分建议:每写出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3、作文立意:
(1)正面立意:肯定小镇做题家,奋斗改变命运,通过艰辛努力赢得收获,是每一个社会里最可宝贵的财富。
(2)反面立意:社会发展需要多元的人才,小镇做题家的确缺乏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