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初中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云南初中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16 02:01:37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静谧时,我喜欢读一些将人生的道理点缀在故事里的文章,让心灵游走在文字里,沉浸在故事的______,人物的喜怒哀乐中……那种心灵与文字共舞带来的释然与宁静,如同一缕春风,摩挲(suō)着每一寸渴望的肌肤,脑海中那冗(róng)长的思念与牵挂,也都随着文字的铺叙而慢慢沉淀。

细细品读文字,才能读懂生命的过往。那些过往与字韵______在一起,慢慢进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濡养着一颗素心,然后在时光里慢慢搁浅……过往中难免会有顺境和逆境,而书中的故事有助于我们读懂生活的静好与不羁(jī),悟透命运的浮与沉。

与文字相逢,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惬意。捧一本好书,泡一杯香茗,静静欣赏那纤纤(xiān)茶丝在水中舒展,感受文字的巧妙绝纶,任思绪伴随着精彩的故事与袅袅茶烟缓缓弥散……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故事,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让故事演绎得完美无憾!然而,人生就是因为有些许遗憾才显得完美的!真实的生活不是剧集,人世______,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知道,那些柴米油盐的烟火,才是真实的生活。也正因生活中有了悲欢离合,我们才会更加珍惜阳光、微笑和温情时光。不管是______的菊,还是素雅简洁的莲,都无法避开尘世。要知道,真正的平静,从来不和外界的喧嚣无关。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挲(suō) B. 冗(róng) C. 羁(jī) D. 纤(xiān)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濡养 B. 巧妙绝纶 C. 演绎 D. 悲欢离合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酸甜苦辣 融和 变换 清傲寒霜

B. 酸甜苦辣 融合 变幻 绚烂绽放

C. 跌宕起伏 融合 变幻 清傲寒霜

D. 跌宕起伏 融和 变换 绚烂绽放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真正的平静,从来不一定和外界的喧嚣无关

B. 真正的平静,从来和外界的喧嚣无关

C. 真正的平静,从来和外界的喧嚣有关

D. 真正的平静,从来不一定和外界的喧嚣有关

5、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①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②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④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⑤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A. ③⑤①②④ B. ②③①③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③①⑤②④

6、名篇名句默写(6分)

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有生力量,要树立远大理想,彰显青春风采。为此青少年就应该有庄子《北冥有鱼》中大鹏鸟振翅南飞时(1)“______,______”的磅礴气势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2)“______,______”的面对磨难高歌一曲,重振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李商隐《无题》中(3)“______,______”的坚贞不渝,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材料一: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32亿户,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服务质量深度优化,网络惠民走深走实,由5G和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全面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支撑。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持续发展,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材料三:
以下是华经产业研究院提供的同城外卖配送的流程图:

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表述的内容。(2分)
8、点外卖已成为时下流行的生活消费方式。请认真观察材料三,写出同城外卖配送的流程。(2分)

(二)名著阅读(4分)

“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喜庆、进取、腾飞等寓意,它的出现通常代表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龙年生肖,四大名著里我们都能找到“龙”的影子,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名著里的“龙”。
《水浒传》和《西游记》中,“龙”是作品描写的元素之一。请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面任务。
9、《水浒传》梁山一百单八将绰号有龙的共有五人,请你写出其中一位好汉的名字和绰号,并说说这个绰号的由来。(2分)
10、请你选择《西游记》中一个正面的龙形象,结合名著内容加以评价。(2分)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分)
11、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内。(2分)

12、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为世界知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在其作品《笑傲江湖》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率性而为令狐冲形象,你觉得下面哪幅书法作品最符合令狐冲的形象特点?( )(2分)

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3-14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以“费祎登仙”的传说写起,增添了神秘色彩,又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B. 颔联承接传说,“悠悠”二字抒发了岁月不再、世事苍茫的感慨。
C. 颈联想象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此联对仗工整,前后两句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4、本诗画线句与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都写到了“日”这个意
象,其在诗句中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③,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履巉岩:踏着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拨开纷乱的野草。③踞虎豹: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④冯夷:水神。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乘御风 (2)清荣峻

(3)盖二客不能焉 (4)而登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17、【甲】文写三峡四季的景物,不仅极善突出景物特点,还给人迥乎不同的感受。请结合选文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2分)

季节

春冬

景物特征

A

潭深水碧

万物萧条

感受

惊心动魄

和缓舒畅

B

18、【甲】【乙】两文画线的句子都有对声音的描写,请说说其共同的效果。(2分)

(三)(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赵清源

我们今天学习普通话,就是在学习各地的方言。学习普通话,课本中的方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课本,那时候还是“外婆”,并未做改动。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属于方言。

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姥姥”是普通话,“外婆”是方言?

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因为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那么,“姥姥”也恐有方言之嫌。

而且,如果从语义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因为中国人的称呼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方言和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
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称为“国语”,新中国以后叫“普通话”,名异实同,本质都是民族共同语。 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相互模仿、迁就、调整、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如上所述,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今天学习普通话,就是在学习各地的方言。学习普通话,课本中的方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首先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富含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信息。拆解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如同进行一次文本上的考古发掘,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19、针对沪教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打碗碗花》中的“外婆”被教材编者改成了“姥姥”一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阅读全文回答。(2分)
20、本文逻辑层次清晰,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自己观点。请阅读全文填空,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分)
作者首先针对上海教委的答复,借助资料明晰了“外婆并不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话也是方言”认识,其次,作者从①_______角度,论述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②___________;然后,作者又从语文学习如何对待作家文本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③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线句子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四)(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

守山老人 张学鹏

那年夏天,我到西部太行山区的一个林场采风。神秘的林场对我充满吸引力,听说林场还住着一位传奇的守山老人,人称:老林。我决定去采访他。

来到约定地点,我一下子就被眼前的这片山林震撼到了。

在三间木制小房子前,我见到了老林,他满脸皱纹,又黑又瘦,但精神矍铄。老林泡上绿茶,开始慢慢讲述他当年曲折、辉煌的经历。

“这里叫沙河沟,但严重缺水,到处光秃秃的,土沙满天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山里女娃往外嫁,山里男娃难娶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人搬走了大半。”a说着话,老林满脸无奈,长长地叹了口气。

“1985年夏天,我在河南一个工地上打工时,发现附近山沟里有个林场,一棵棵梧桐树遮天蔽日,又粗又壮。再想想自己的家乡,我越想越气,越想越窝火,就向护林人打听树咋种、咋管理。回到住地,我就琢磨:为啥人家的荒山能栽成树,俺家乡咋就栽不活树?为啥没人敢试试?有了这个念头后,俺卷起铺盖回了家。”b说到这儿,老林两眼放出光彩,挺了挺腰杆。

“我想上山栽树的事儿给家人说了之后,一家人都说我是瞎折腾,村里人也戳我的脊梁骨。”老林说。这时,他的老伴说:“俺家老头子认死理,爱钻牛角尖,只要自己认准了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老林说:“俺家这口子刀子嘴,豆腐心,要不是她的支持,我也栽不成树。”老林又说:“万事开头难,栽树离不开钱,没有钱,只能借。借了东家借西家,亲朋邻居都借遍,还是不够。俺全家就嘴里省、肚里攒。开始栽树的那几年,俺全家一年四季吃粗粮,过年也没吃过肉,大人小孩没穿过新衣服。”

c老林说到这儿,眼圈开始发红,泪眼婆娑。

“栽树太难了,在山上刨树坑,一镢头下去,一缕子白烟,土地又干又硬。就是这样,我每天在山上干十多个钟头,早出晚归,有时还睡在山上,夏天蚊子咬得睡不着,冬天冷得受不了 。现在想起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老林说完喝了一口绿茶,眼里湿湿的。

“最难搞的还是水,水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地下水,水比油还珍贵,要浇树就必须到外面去挑。离这里五里地有一眼井,我每天来回挑水、拉水,一天到晚累得腰酸背疼,回到家里倒头就睡,梦里都在说,再也不上山了。可是天一亮,太阳一出,想起山上的树苗都在张着嘴要水喝,我还得去弄水。”说着话,老林伸出手,让我看他手掌上、肩膀上留下的老茧。

我说:“老林,你真行,真厉害,我现在很想看看你栽的树。”

“走,走,走!”一提起树,老林来了精神。

在狭窄的山道上,老林健步如飞,一点不像70多岁的人。山道虽然窄,但比较平坦,老林说:“这是为了上山方便,我修的路,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

我们站在一个高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绿树成排,生机盎然,苍翠欲滴。成群的蓝喜鹊、白头翁在林子中穿梭,一对对黄鹂扑腾着翅膀,听着声声鸟鸣,感受山野清风,令人心旷神怡。

“这一百多亩地,以前全是荒山秃岭。现在好了,有了树的滋养,土里能种庄稼了。”说着话,看着树,望着庄稼,老林眼里满是幸福和自豪。

“村里人见我栽树尝到了甜头,也想跟着我干。我是来者不拒,全力支持。现在我的自留山地早就种完了,这几年干的都是别人的地,但最后,都是子孙后代的,都是国家的。”老林笑着望着树,像望着自己的孩子。

“现在国家政策好,大力扶持植树造林,打了好多机井,水的问题是解决了。我现在是种林守山护林,防火防盗防破坏,一辈子离不开树林了。”老林又说:“人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如果只想着吃喝玩乐,等老了,回头想想,啥东西也没给儿孙留下,那不白活了?”

“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回去的路上,我想起这句古文。老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22、请根据提示,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时间

林场的情况

老林的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外地打工,看着外地的环境,想到自己的家乡,心里窝火,回乡克服万难种树,吃尽了苦头。

那年夏天

23、文中多处写到老林说话时的表情,请揣摩下面表情蕴含着老林怎样的心理。

a.说着话,老林满脸无奈,长长地叹了口气。——对现实的无助和无奈。

b.说到这儿,老林两眼放出光彩,挺了挺腰杆。—— ( )

c.老林说到这儿,眼圈开始发红,泪眼婆娑。—— ( )

24、老林身上的哪些品质是值得我们歌颂的?请简要分析。

25、青山环绕,田园似锦,逐“绿”而生,向“绿”而行是环保的必行之路,请说说青少年可以在这条路上做出哪些贡献?至少写出两点。

四、写作(40分)

26、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的人/是普通岗位恪尽职守的人/流血牺牲是英雄/无私奉献也是英雄/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

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______之后

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