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6分)
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窗棂(líng) 筵席(yán) 稍逊(sùn) 鸠占鹊巢(què)
B.教诲(huì) 鲜妍(yān) 飘逸(yì) 自吹自擂(léi)
C.嘹亮(liáo) 歧路(qí) 恪守(kè) 矫揉造作(jiǎo)
D.恣睢(suī) 栈桥(zhàn) 掺杂(cān) 彬彬有礼(bīn)
2.(本题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3.(本题2分)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歌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像姜尚、伊尹那样有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的愿望。
D.整首诗情感一波三折,最后两句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了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4.(本题2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和《老子》里头的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C.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D.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使人自残形秽。
5.(本题2分)《水浒传》下面的选段和诗句对应的回目是( )
【选段】他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诗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林冲水寨大火并/晁盖梁山小夺泊 B.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C.睦州城箭射邓元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 D.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6.(本题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7.(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南极潇湘 初极狭
C.薄暮冥冥 北冥有鱼
D.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
8.(本题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2分)
9.(本题6分)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①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巴黎圣母院》。
(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0.(本题6分)语言运用
豁达是一种坦荡,那心灵像一汪碧泉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污秽和虚伪,是黑决不会说是白,是鹿决不会说是马;豁达是一种乐观,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不论生活怎样折磨你、欺骗你,你永远都微笑着。豁达是一种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生活处处充满竞争和拼搏,在豁达者面前永远没有失败。豁达不是妥协退让,就是大度宽容。
①找出上面文字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____________
②上面文字中有一处标点有误,请在横线上改正。____________
③上面文字中有一个句子的关联词语有误,请找出来并把句子改正在横线上。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共15分)
(本题15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属有所记。”予发书按图①,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津、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②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③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④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恩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
1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夫事不患于不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可以数计哉 技亦灵怪矣哉
12.(3分)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C.【甲】文“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乙】文“滕侯”,即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
D.【甲】文的“吾谁与归”与【乙】文的“吾滕侯之所为也”均为倒装句,即宾语前置。
13.(3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B.【乙】文第二段围绕“利”字,交代修偃虹堤的目的,高度评价滕侯修堤的功绩。
C.【甲】【乙】两文为应邀之作,【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D.【甲】【乙】两文末段都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
14.(3分)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15.(3分)【甲】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3分)请简要分析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7.(3分)第⑥段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可否任意调整?请简述理由。
18.(3分)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3分)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祖冲之潜心研究,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笛卡儿
(本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__________,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⑪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⑫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⑬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⑭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⑮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⑯“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⑰“关你什么事!”
⑱“我是你爹!”
⑲“起来!”
⑳父亲没动。
㉑“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㉒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㉓“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㉔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㉕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20.(3分)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 ——李卓挣钱买车——_________________
21.(3分)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22.(3分)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______和______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23.(3分)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
24.(3分)细读第㉕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
五、作文(共50分)
25.(本题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旅游爱好者,在旅游中经常迷路。
“你经常在外旅游,有丰富的旅游经验,怎么还会迷路呢?”朋友不解地问。
“每次迷路,都是走上了歧路。”
“为什么会走上歧路呢?”
“因为歧路上有迷人的风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走进去了;走着走着,就走不出来了。”
请你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的题目、文体由自己确定;②不超过话题范围;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B 6.C 7.D 8.C
9.法 《悲惨世界》(《九三年》) B
10. 决改为绝? 竟改为竞 豁达是一种自信前的“。”改为“; 把“就是”改为“而是”
11.B 12.D 13.D
14.(1)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2)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15.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的力量,磨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力量不易。
16.①引出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发下文的论述;③以名句开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7.不能调整。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所采取的四个步骤,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8.方法:对比论证;作用: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19.B
20.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21.A
22.示例: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3.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
24.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25.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