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四海一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实践性、交融性、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哲理性,以“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为纲领。中国的“天”,不是西方的“神”“上帝”“造物主”,而是自然界、客观规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自然界的天地和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都是可以探讨和认识的客观存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曾子《大学》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中国古代产生了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农业的社会地位在“士农工商”中,仅次于官宦,排在第二位。因此,“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认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致使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
至于天文算学,因“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匪轻”(康熙皇帝语),被视为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天”的标志;而且“观象授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历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之冠,历法也臻备精确。《汉书·律历志》记载,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了246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交融性,是讲数理化天地生的和合,是讲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不像西方是分科的学问。西方近现代甚至当代科学家都推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交融、综合和整体性。如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合,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些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都更符合中国的科学思想。”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内容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西传欧洲,对近代文艺复兴、科技革命产生过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员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的贡献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充分估计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作牵强附会的解释、片面夸大其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一些不科学的认识。今天,我们讨论科学文化,当然必须吸收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欧美科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但也切不可割断历史,忘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存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天行有常”即大自然的运行不可逆,有其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
B.儒家认为医家治病的原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同,因而直接导致经络学说等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天文还是算学,都很注重经世致用,如《九章算术》中两百多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D.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很注重交融、综合和整体性.数理化天地生是“和合”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等学问都是综合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具有哲理性、实践性、交融性、开放性四大特征,统领下文。
B.文章在论述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实践性时,按照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展开,层次清晰。
C.文章除了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既指出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不能片面夸大,也指出不能割断历史,体现了认识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可让知识分子“诚意正心”,进而拥有家国情怀。
B.中国历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第一,这和统治者重视“观象授时”有关,也和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这一事实相关。
C.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现代新科学的一些研究符合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前瞻性。
D.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是开放的,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西传欧洲,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转变起到了决定意义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21世纪的终极能源”之称的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因具有重量轻、燃烧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储量丰富、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受青睐,在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存量有限、消耗日增以及各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加速推进能源向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下,氢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我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氨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氧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从全球来看,重工业和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城,而发展新能源车也是氢能研发应用一个比较成熟的场景。如德国政府在应对疫情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拟投资70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重型卡车、飞机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国际能源署《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路线图》估计,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到5.28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城氢能消费量占约四成。国际能源署还预计,到2060年交通运输对氢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
可以预计,一旦发展氢能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行业发展的痛点得以解决,氢能应用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周武英《全球氢能发展方兴未艾》)
材料二:
目前,我国制氢以碳排放最高的煤制氢为主,电解水制氢仍不具规模。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天然气制氢,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气似氢的成本较低。此外,由于清洁性好、效率高、成本低,采用天然气重整制氢具有较大利润空间,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节的研究热点,技术也较为成熟,其他新型制氢法尚未应用于大规模前氢。
(资料来源:《深度报告:氢能源行业制氢篇》)
材料三:
作为二次能源,氢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导热系数是绝大多数气体的10倍以上,说得通俗点就是,氢气不仅容易点着,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作为能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使发动机快速点火启动,作为能量用于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可使飞行工具更敏捷起飞,作为动能作用于机械等生产工具可以让作业效率更高。另外,未来氢气就好像今天的液化气那样,可以通过管道进入百姓家庭中。
完整地看,从氢的制取,到氢的储运,再到氢的交易以及分发和使用,中间还有氢能的检测与认证,氢气牵起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其中既有相关设备的构造与投入,也有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良,既有资源产业链,也有材料产业链,还有各种使用场景外溢出的商业价值。
基于氢能的巨大使用场景以及庞大的产业链价值,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成了许多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而且上升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占世界GDP70%的18个国家均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
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中国开发与利用氢能的意义不言而喻。资料显示,到2020年年底,我国年产氢气达到一亿吨,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到2050年,国内氢气产量将增长到5亿吨左右,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上升至10%。需求方面,到2050年,国内市场对氢气需求量至少达到 60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将到进一步巩固。作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可以说,依托强大的石化、水电以及煤炭等传统产业资源以及丰厚的光、热、风等再生能源,面向巨大的市场需求,凭借战略升维与政策创新的撬动与支撑,中国完全能够在氢能国际竞争中抢占制胜高地。
当然,从加氢枪、压缩机、储容器等关键设备,到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高效冷绝缘材料等关键材料,我国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装备以及零部件目前都有赖于进口,不过,氢能的研发生产全球目前尚处初期阶段,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张锐《聚焦核心技术,合力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成价值链中高端位置》)
4.下列对材料中“氢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氢能是碳中和的产物,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
B.目前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一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若关键技术被突破,氢能应用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C.氢能燃烧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在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汽车、机械作业等方面均有应用,将来还可进入寻常百姓家。
D.氢从制取到使用可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这需要具备庞大的基础设施;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分)
A.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域之一,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50年新能源车领域氢能消费量约占全球氢能总需求量的四成。
B.天然气重整制氢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因为成本较低,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C.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中,天然气制氢最为广泛,占比达到48%,电解水制氢最少,占比仅为4%,我国电解水制氢占比更少,仅为1%。
D.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也是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到2050年,我国制氢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达12万亿的新兴产业。
6.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氢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射 击
普希金
我们驻扎在某小城。军官的生活是众所周知的。早上出操,练骑术,午饭在团长那里或犹太饭馆吃,晚上喝五味酒和打牌。
在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三十五岁左右,因此我们就把他当成老头子。他总是郁郁寡欢、脾气暴躁、说话尖刻,这对我们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身世蒙上了某种神秘色彩。他过的日子很清贫,同时又挥霍无度;他一贯步行,着一身穿旧了的黑礼服,但他的家却座上客常满,招待我团全体军官。他的主要活动是练习手枪射去。他房间的四壁被打得千疮百孔,像蜂窝一样。他收藏了许多手枪,这是他那简陋的土屋里唯一的奢侈品。他的射击技术高超,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他提出要把梨放在谁的制帽上,用枪子儿打掉,我们团里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头伸过去。我们常常谈起决斗的事,西尔维奥(我这样称呼他)从来不参加这种谈话。我们有时问他是不是决斗过,他冷冷地回答,决斗过,但从不谈细节。我们猜想,他的良心上一定萦绕着一个什么不幸的事件,一定有人在他那可怕的枪法下成了屈死鬼。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怀疑他会有什么胆怯的事情。
可是,一件意外的事使我们大家都吃了一惊。有一天,我们十来个军官在西尔维奥那里吃饭。我们像往常一样,喝了很多酒。饭后我们便请主人坐庄和我们打牌。有个新调来的中尉因为喝了酒,输了钱,又受到伙伴的耻笑,急躁起来,他觉得自己受到莫大的侮辱,在暴怒中竟抓起桌上的铜烛台向西尔维奥掷去,幸好西尔维奥躲得快才没有被打中。我们都不知如何是好。西尔维奥气得脸色煞白,两眼冒火,站起来对那个中尉说:“先生,请您出去,您得感谢上帝,幸好这事发生在我家里。”
我们深知此事的后果,都料定这个新伙伴必死无疑。那个中尉说,不管庄家先生准备干什么,他都愿意奉陪,说完便走了。第二天,我们正在练马场打听那倒霉的中尉是否还活着,他却来了。我们都感到很奇怪。西尔维奥却对昨天发生的事只字不提。三天过去了,中尉仍然活着。西尔维奥居然满足于中尉那种轻描淡写的解释,和他言归于好了。
有一天,西尔维奥收到一封信,迫不及待地拆了封口。他把信匆匆看了一遍,两眼闪耀着光芒。军官们都忙于看自己的信,一点都没有觉察到。“各位,”西尔维奥对大家说,“由于某些情况,我必须立刻离开这里;今天夜里我就要动身,希望你们不要嫌弃到我家吃最后一顿饭。我也等着您。”他转过身来,对我说,“您一定要来。”说完,他便匆匆走出去了。
饭后,“也许我们再也见不着了。”他对我说,“分手前我想向您解释一下。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很少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我喜欢您,我觉得,我要是在您心里留下了不公正的印象,我是很难过的。”
“您一定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我没有向那个蛮不讲理的醉酒的中尉提出决中。我尽可以把我的免制说成是宽宏大量,可是我不想撤谎。要是我能够惩罚他而完全不会危及自己,那我决不会放过他。”
我吃惊地望着西尔维奥。他这么坦白,使我不知说什么好。
“事情是这样:我没有权利去送死。六年前我挨过一记耳光,而我的仇人——那个贵族伯爵现在还活着。”
“您没有和他决斗?”我问道。
“我和他决斗过,”西尔维奥回答,“这就是那次决斗留下来的痕迹。”
西尔维奥站起来,从一个厚纸盒里拿出一顶镶着金边、饰着金流苏的红帽子;他戴上帽子,帽子在离额头四五厘米处给子弹打穿了。
“决斗是在拂晓时进行的。我带了三个证人站在约定的地方。我急不可耐地等待着我的对手。春天的太阳升起来了,气温也逐渐上升。我远远地看见了他。他从容走来,军服搭在马刀上,一个公证人陪着他。我们迎了上去。他走过来,手里捧着一顶装满樱桃的军帽。公证人给我们量了十二步距离。我们决定抓阄决定谁先开枪。他永远是个幸运儿,抓了个第一。他瞄准了,打穿了我的军帽。轮到我开枪了。要他的命!他终于落在我的手里。我死死地盯住他,竭力捕捉他脸上哪怕一点点惊慌的神情……他站在我的枪口下,从军帽里拣出一只只熟透的樱桃,一边吃一边把核吐出来,一直吐到我跟前,他那无所谓的态度使我气得发疯。我想,他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我打死他又有什么意思?我头脑里闪过一个恶毒的念头,于是我把手枪放下了。‘您现在似乎还顾不上生死的事,’我对他说,‘您请回家吃早饭吧,我不想来打扰您了。’‘您一点也没有打扰我,’他不以为然地说,‘请您开枪吧,不过悉听尊便,这一枪您可以留着,我随时可以奉陪。’我转身对证人们说,今天我不想开枪了,决斗就这样结束。”
“我退伍并且住到这个小地方来。从那个时候起我便苦练枪法,没有一天不想到报仇。现在这个时刻到了……”
西尔维奥从口袋里掏出信拿给我看。有人从莫斯科写信来,告诉他,那个人不久就要和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正式结婚。
西尔维奥说:“我现在要到莫斯科去。让我们看看,他在结婚前夕是不是还能像从前那样,若无其事地边吃樱桃,边迎接死亡!”西尔维奥站起来,把帽子往地上一扔,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我凝然不动地听着他的话,一种异样的、自相矛盾的感情使我激动不已。
一个仆人走进来,报告马车已经准备好。西尔维奥紧握住我的手,我们亲吻告别。他坐上马车,马车疾驰而去。
(节选自普希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小说创作于十二月党人(一批决心推翻沙皇政权和农奴制度的贵族出身的革命家)革命失败后。小说叙述贵族青年西尔维奥和贵族伯爵的两次决斗,最后西尔维奥把生命留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写了驻扎在某小城的某团军官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聚餐、酗酒、打牌,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当时俄国军队的腐朽现象。
B.小说开头,“他房间的四壁被打得千疮百孔”渲染西尔维奥练习之多,又用射击制帽上的梨这一略带夸张的假设来衬托其枪法高超。
C.西尔维奥从来不参加关于决斗话题的谈话,对待提问,他也只是冷冷地回复“决斗过”而且不谈细节,可见他不想提起这类话题。
D.在西尔维奥和贵族伯爵的决斗中,射击的目的是获得尊严,第一次决斗后,西尔维奥苦练枪法,并在之后的决斗中高回了尊严。
8.在西尔维奥和仇人贵族伯爵决斗的场面描写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贵族伯爵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些情
9.突转是一种结构技巧,指在不破坏叙事作品和谐性的前提下,出现故事情节、人物行动及心理情感突然转变,即向反方向发展,令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原先的心理期待落空。试结合文本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也。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
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邽令皇甫桢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竟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
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①,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自是遂绝。
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一》)
【注】①寇抄:亦作“寇钞”,指“劫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B.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C.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D.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厚”字含义相同。
B.嗣子,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旧指称嫡长子;亦指称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
C.诣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借着朝廷;“诣阙”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城。D“曹操微时”的“微”与“动刀甚微”(《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桥玄做县功曹时,曾请求豫州刺史周景让自己以部陈从事的身份,彻查羊昌的罪行。虽然梁冀试图救下羊昌,但羊昌最后还是被囚车押解进京
B.桥玄想让隐居不仕的姜岐出来做官,姜岐称病不去,惹得桥玄生气,威胁要让他的母亲改嫁,督邮尹益据理力争,桥玄才停止做这件事。
C.桥玄为度辽将军,到任后休养兵士,然后监督各将领讨伐胡虏及伯固等,打退敌人,确保任期内边境安定无事,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D.桥玄幼子被人劫持,官兵攻击劫罪的同时其幼子也死了。桥玄借此请求皇上发布命令,凡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京城劫质从此禁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5分)
(2)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岑 参①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②,溪竹映风炉③。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④。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岑 参
【注】①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②水碓:利用水力春米的器械。③风炉:唐代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④衣中得旧珠:《楞严经》载佛教故事,宝珠比喻佛心和智慧,佛家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潜伏着佛性,它不以肉体的消亡而消亡。高明的禅师在修行者的时机成熟时使潜伏在修行者烦恼之下的佛性产生自觉,一似使他发现了衣中宝珠一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交代了诗人拜访的对象,时间和地点;首句的“话”字遥指尾联之“谈禅”。
B.颔联写寻访野寺的经过,前句暗示是乘舟寻访,后句写上岸后寻访所见;未言野寺,而野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前句描写郑和尚入定后心神凝一、迥忘外物的堵态,“巢新鹊”则说明郑和尚人定时间之长、心志之专一。
D.本诗思想内容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迥乎不同,但从艺术风格看,两首诗均体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15.“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明末诗论家吴景旭《历代诗话》)。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对郑和尚的神往仰慕之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生在“我”前面的,“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 ”;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 ”。
(2)在《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 , ”。
(3)鸥鸟生活在水边,翱翔在水天间,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朋友痴迷于古钱币的收藏,有一天他拿来一枚样式奇怪的清代铜钱给我看,不是常见的外圆内方,而是外方内方。这本是一枚嘉庆通宝,背面是满文,在铜钱收藏界算不上 ① 。只是它的圆边被磨方,成了一枚方钱。
这铜钱失了比例,少了气韵,就像少了耳朵的花猫、割了尾巴的喜鹊,虽仍能看得出是猫和鹊,但看着就有些丑,不愿再多看一眼。
我本以为这是某个顽童的恶作剧,朋友却说这枚铜钱是他 ② 从齐齐哈尔棚改区的房子里收来的,颇为难得。相传在东北地区有种民俗,每当月食出现,母亲们就会从家中找出一枚铜钱,聚在井边,在井台石上把钱磨成四方形,且动作要快,一定要在日食或月食结束前完成。人们认为这样磨出来的“月食钱”,可以 ③ ,于是将其系上红绳,挂在孩子颈上,或是塞进即将远行子孙的行囊。四四方方的铜钱承载了母亲们“四方平安”的祝愿。
从心理学的有度看,母亲们磨制“月食钱”,就是要将自己的体力和念力注入子孙们随身携带之物,好让它们代替自己,时刻护估亲人。这与慈母执线“临行密密缝”并无二致。这么看来,“月食钱”就是经母爱加持过的、被赋予灵性的铜钱。这钱不丑,它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文字,作者对铜钱的情感(态度)不同,请结合文本说明原因;作者如此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刚过去的2022年,人类一直顽强地和新冠病毒作斗争。与此同时,抗原检测提取液含剧毒易炸物、核酸采样拭子含有致癌物、长期载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 ① 层出不穷,混淆着我们的认知,成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
从德尔塔、拉姆达再到奥密克戎,过去3年,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换“马甲”,这也给防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新冠疫苗,只是 ② ,病毒变异后疫苗就没用了。对此,专家表示,在新冠病毒变异株面前,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即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下降。不过, ③ ,新冠疫苗就会为接种者构建针对新冠病毒的基础免疫力。即便病毒变异林逃脱疫苗防护屏障的能力变强了,仍然可以补打新的变异株疫苗作为加强针。如此一来,加强针就可以在已有免疫的基础上,快速激发出人体应对变异株病毒的免疫保护力。
虽然人类以目前的力量还无法新冠病毒,但是我们应像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那样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用科学与理性归还真相,粉碎谣言。未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将抵御谣言的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网络词语“马甲”的本义是指网络注册会员除本名外注册的其他名字的统称。文中借用“马甲”一词,另赋其义。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文中“马甲”的含义,并简要概括它与本义之且的关联性。(4分)
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共同富裕
历史时期 理念 口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起示范用,进而带动大家(全局)共同富裕,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搞平均主义。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二十大,党为我们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华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新时代的青年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挺膺担当,奋力跑好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追寻共同富裕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答案
1.【答案】B(3分)
【解析】“医家治病的原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同”错,原文是“儒家还认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一致";"因而直接导致经络学说等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错,因果失当,原文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致使中医药学……",也就是说,经络学说等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历代知识分子在医术上的实践。
2.【答案】C(3分)
【解析】“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错,文中并没有比喻论证。
3.【答案】B(3分)
【解析】A项,""格物致知',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错,应是"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认识";"可让知识分子‘诚意正心’,进而拥有家国情怀”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格物致知”是“知之始”,没有说“可让知识分子‘诚意正心’”。C项,“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前瞻性”错,有悖文意,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的话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交融、综合和整体性。D项,"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转变起到了决定意义的作用"错,原文是"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4.【答案】A(3分)
【解析】"碳中和的产物"错,原文并未提及;"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错,扩大范围,材料三说“氢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
5.【答案】C(3分)
【解析】A项,"新能源车领域氢能消费量"错,偷换概念,材料一说的是"交通运输领域",B项,"天然气重整制氢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错误,"天然气制氢"和"天然气重整制氢"概念不同。文中是“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天然气制氢……此外……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能确定,原文是"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节的研究热点"。D项,"我国制氢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达12万亿的新兴产业"错,曲解文意。材料三的信息是"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
6.【答案】从国家政策层面:①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实现 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等目标。从具体实施层面:②在制氢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大天然气制氢的比例,可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加大投入。③加大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的研发,努力改善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装备以及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状况。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的解题步骤:审题定向确定范围;提取要点,聚点成面;整合要点,定好角度,分点作答。根据材料一,"氢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战略选择",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了诸多目标,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根据材料二,在制氢方面,我国以碳排放最高的煤制氢为主,在碳中和的国际背景下,需要改变制氢路径和原材料比例。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我国有不少关键设备、关键材料、核心技术、材料装备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需迎头赶上。据此,分条概括,组织答案即可。
7.【答案】D(3分)
【解析】“并在之后的决斗中赢回了尊严”错误,这一表述无文本依据。
8.【答案】①使用对比,衬托其形象,以西尔维奥带的证人数量之多、对决斗态度之急和贵族伯爵所带证人数量之少、对决斗态度之无所谓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贵族伯爵对西尔维奥态度上的轻视。②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摹其形象。"从容走来",故意"打穿了我的军帽","拣出一只只熟透的樱桃""一直吐到我跟前""请您开枪吧”,展示了贵族伯爵不慌不忙,不把对手放在眼里的傲慢形象。
【评分说明】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题目旨在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而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9.【答案】①意外事件的发生,面对醉酒中尉的挑衅,脾气暴躁的西尔维奥选择息事宁人,这使得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产生了巨大落差,这一突转,使小说波澜起伏,给读者设下悬念,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西尔维奥。②与贵族伯爵决斗时,原本可以了结仇人的性命,但西尔维奥却选择了放弃开枪,这一突转,展现了西尔维奥要做精神上的胜利者的诉求,体现了对自己尊严、人格的重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评分说明】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题干给出了小说结构技巧突转的定义,考查突转在具体情境的作用,旨在考查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突转手法,有利于营造"迷离闪烁、夭矫变幻"的意外之境,具体来说有四大文学功能:其一,增强情节的跌宕曲折;其二,展露人物的思想性格变化;其三,揭示小说主旨与作者意图;其四,深化小说的悲剧意蕴。
10.【答案】D(3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玄性刚急无大体,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然”是转折连词,其前应断开,排除 A、C项;“家无居业”与“丧无所殡”对称,“家”前应断开,排除 B、C项。
11.【答案】A(3分)
【解析】“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的“厚”是优待、推崇的意思;“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的“厚”是交情深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12.【答案】B(3分)
【解析】“桥玄才停止做这件事”错误,桥玄停止逼迫姜岐出来做官不是在督邮尹益据理力争后,而是在郡内的士大夫都去劝说桥玄后。
13.【答案】(1)当时梁不疑任河南尹,桥玄因公事应当到梁府接受问询,因被梁氏侮辱感到羞耻,辞官回到乡里。
(2)桥玄瞪大眼睛喊叫道:“奸人没有王法,我怎么能因为一个儿子的性命而纵容了国贼!”
【评分说明】(1)"以""诣""耻"各1分,语句通顺2分;(2)"瞋目""无状""纵"各1分,语句通顺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的理解和翻译能力。(1)以:因为;谐:到;耻;以……为耻;(2)瞑目;瞪着眼睛;无状:指行为失范,没有规矩(王法);纵:放任。
14.【答案】D(3分)
【解析】“从艺术风格看,两首诗均体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的说法错误,作为岑参边塞诗杰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而本诗为诗人晚年所作,诗人感时伤乱,渐趋消沉的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表现,诗风趋向质朴平实,本诗可以看作这类诗的代表。
15.【答案】①叙写寻访缘起,暗含神仰之情。首联“暂”有“忙里偷闲”之意,寺“野”而“孤”,作者迫切“来寻”,可见心情之急,仰慕已久。②引用佛教典故,侧写神仰之情。"衣中得旧珠"巧用《楞严经》中的故事,寓意诗人与郑和尚谈禅后恍有所悟的欣喜、神往之情。③描写动作神态,衬托神仰之情。尾联后句的动作和神态,说明禅师的话使诗人沉浸在禅悟的喜悦之中而忘了归去,衬托其神往之情。
【评分说明】每点2分,概括"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意,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如何含蓄地表达对郑和尚的神往仰慕之情的”,意味着首先要明确含蓄地表达神仰感情的方法,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说明。其次,要准确、全面理解诗歌所抒写的思想感情和抒写思想感情的技巧,最后,结合诗句,从不同角度进行准确概括与简要分析,注意:组织答案时,可以先概括,后分析;可以先分析,后概括;也可以边分析,边概括。要注意防止漏答或重复作答。
16.【答案】(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评分说明】每空1分,添字、错字、丢字,则该空无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根据对相关语句内容或上下文的表述联想答案,要特别关注所提供的情境,注意书写工整,以区分易混淆的笔画、结构。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固、嘉、芰荷、盟等。
17.【答案】①凤毛麟角 ②殚精竭虑(费尽心思) ③趋吉避凶(趋利避害)
【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书写不正确,不予赋分。
【解析】第一处填“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作宾语,用在此处恰到好处。第二处填“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形容用尽精力和心思。用于本处,形容朋友得此铜钱不易。根据语境,第三处填"趋吉避凶(趋利避害)",指谋求安吉(好处),避开灾难(危害),与语境比较契合。
18.【答案】(1)原因:
前者,作者因朋友所示铜钱被磨得失了比例、少了气韵,而觉其丑。(1分)后者,作者因体悟到“月食钱”经母爱加持被赋予灵性,而觉其美。(1分)
(2)作用:①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线索,体现行文的脉络,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更明晰。(1分)②作者由觉得铜钱“丑”到“不丑”的态度对比,凸显其对母爱认识的升华。(1分)
【评分说明】原因、作用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意图的角度阅读理解、比较分析文本特定内容的能力。作者对同一对象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剖析,要紧密结合文本本身条分缕析;对作用的分析可从行文需要、主旨揭示等角度进行。
19.【答案】①这些与新冠相关的谣言 ②针对之前流行的新冠病毒 ③只要接种了(新冠疫苗)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每超出字限1字,扣1分,扣完本得分点2分为止。
【解析】从语境来看,第一处横线上所填内容,是对省略号前所列举的有关新冠的“谣言”的概括,也须与其后的成语"层出不穷"相搭配,还遥遥呼应第三自然段有关新冠谣言的内容,据此给出案①。第二自然段所述内容是针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不当认识展开的,从第二处横线后一分句反推,给出答案②,第三处横线前面的“不过”表明,所填内容是对其前一分句内容的轻微转折,且与其后一分句构成条件关系,据此给出答案③。
20.【答案】
(1)含义:特指从德尔塔、拉姆达再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用以掩饰其真实性状的各种伪装。
(2)关联性:①从目的看,两者都是为了让他人猜测不到真实对象。②从途径看,两者都是以不同名字伪装身份混淆视听。③从修辞看,两者都使用了比喻手法,使表达更生动。
【评分说明】简述含义,1分;概括关联性,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境义,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本义;其次,要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寻找本体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语境义、隐含义、概括义等,则要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闹释句释义。本题还要求概括"马甲"这个概念的本义与语境义的关联性(相似性),这就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比较,剔除"表象",揭示"本质"。
21.【答案】虽然人类以目前的力量还无法肃清新冠病毒,但是我们应像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那样增强对谣言的
抵抗力,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用科学与理性还原真相,粉碎谣言。
【评分说明】每指出并改正一处,赋1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诊断和修改语病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新冠病毒”前加“肃清”;二是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应将“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与“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对调位置;三是动宾搭配不当,须将"归还"修改为"还原"。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讲述了我国在追求人民共同富裕路上的三个时期的理念、口号。20世纪八十年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就了中国40多年来的发展和崛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要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第二个阶段则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材料涉及三个关键词:先富;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其中,一部分人先富、脱贫攻坚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针对全社会的总体目标。材料还指出,共同富裕应该不只是物质财富的丰裕,还应该有精神文明的"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更不等于平均主义。当然,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需要共同奋斗。考生需由材料的内涵、关键词句提炼观点,确定立意,并立足"新时代的青年"的角度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参考立意】①不忘初心,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③从富起来到强起来。④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⑤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⑥实现不同阶段跨越,齐筑共同富裕之梦。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
作文等级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没有什么内容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基本通顺 结构基本完整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语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⑩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②见解新颖;③材料新鲜;@构思新巧;⑤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桥玄字公祖,汉末梁国睢阳人,桥玄年轻时为县功曹。当时的豫州刺史周景到梁国郡巡行视察,桥玄拜见同景,趁机代地列数陈相羊昌的罪行,请求同景任命自己为部陈从事,追查羊昌的罪行,周景称赞他的想法,同意并派遣他去,桥玄上任以后,全部收捕羊昌的宾客,详细地追查他的罪行。羊昌向来被大将军梁冀优待,梁冀急发文书救羊昌。周景按照梁翼的意思召回桥玄,桥玄交还文书而不为所动,追查羊昌更加急切。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桥玄从此出名。
当时梁不疑任河南尹,桥玄因公事应当到梁府接受问询,因被梁氏侮辱感到羞耻,辞官回到乡里。后来经过四次升迁做到齐相,因为过失被处城旦刑(一种处罚)。服刑完毕,朝廷征聘,升迁到上谷太守,又改任为汉阳太守。当时上部县令皇甫祯犯了贪污罪,桥玄抓捕拷问他并施以剃去头发和鞭笞的刑罚,皇甫横死在冀地的集市,整个辖区的人都感到震惊。汉阳郡上部县人姜岐,恪守守道隐居,在西州一带很出名。桥玄召他出来做官,姜歧称病不答应。桥玄大怒,命令督邮尹益逼迫他来,并说:“姜岐如果不来,马上就让他的母亲改嫁。”尹益坚持劝止桥玄没有成功,马上转告了姜岐。姜岐坚决卧床不起。那内的士大夫也都去劝说桥玄,桥玄才肯罢休。当时的人都拿这件事讥讽他。
汉桓帝末年,鲜卑、南岛奴以及高句丽的继承人伯固等少数民族一同叛乱,在边境一带抢劫掠夺,四府举荐桥玄为度辽将军。桥玄到了任上,修养兵士,然后监督各将领讨伐胡虏以及伯固等,敌人都败退逃跑,桥玄在这里任职三年,边境安定无事。
桥玄的小儿子十岁的时候,独自在门边玩耍,突然有三个人拿着棍棒把他劫持了,进入桥玄府里楼阁上,让桥玄拿钱赎人,桥玄却不答应,不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县令围住了桥府。阳球等人担心劫匪杀掉桥玄的儿子,不想逼迫劫匪。桥玄瞪大眼睛喊叫道:“奸人没有王法,我怎么能因为一个儿子的性命而纵容了国贼!"催促命令前进。士兵们于是攻击,桥玄的儿子也死了。桥玄于是到朝延谢罪,请求皇帝向天下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不得拿财宝赎回人质,开启奸贼犯罪之路。”于是朝廷用诏书发布了这个命令。起初从汉安帝以来,法律渐渐失去效力,京城里面劫持人质的,从桥玄这次事件后,就没有这种事再发生。
桥玄在光和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桥玄性格刚直急躁不顾大体,但是谦虚勤俭善待下级,他的子弟族人没有担任很高职位的。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产业,丧事不用殡礼,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起初,曾操地位很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他曾经去拜见桥玄,桥玄见到他感到惊异。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战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曹操常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后来曹操每次经过桥玄的坟墓,都感到凄怆并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