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xuàn) 冠冕(miǎn) 惩罚(chéng) 叱咤风云(chà)
B.翘首(qiáo) 蹒跚(pán) 遏制(è) 杳无消息(yǎo)
C.诘责(jié) 濒临(pín) 题跋(bá) 春寒料峭(qiào)
D.黝黑(yōu) 绮丽(qǐ) 棱角(léng) 锋芒毕露(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热腾腾 大庭广众 美不圣收
B.追溯 霓红灯 相辅相成 眼花缭乱
C.啄磨 攻坚战 废寝忘食 相形见绌
D.雾霭 洽谈会 川流不息 花团锦簇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潮头,只争朝夕,放飞青春梦想。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在潜滋暗长中,有效地约束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沉睡三牛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祀坑,惊艳世界,振聋发聩。
D.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与科技工作者处心积虑、忘我工作密不可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学校开展“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毫无保留地同各国分享防控、治疗经验,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在顺境中生活、工作,更要学会在逆境中奋斗、拼搏,在痛苦的时候,也要笑着流泪!
①在生活的河流里,有碧波荡漾也有逆浪翻滚
②有水缓沙白的平川也有礁石林立的急弯险滩
③生命是舟,注定要在生活的河流里破浪航行
④放舟平湖,一帆风顺固然是天下人之心愿
⑤可是,人生俗世间,又岂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
A.③④①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①④③②⑤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代指家乡。
D.古诗词中常见“节日”的身影,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到的是元宵节。
二、(33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信未孚
孚:信服
C.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第二次
D.望其旗靡
靡:倒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以我酌油知之
B.战则请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惧有伏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剪裁独具匠心,详写曹刿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本文巧用对比,如将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C.本文语言精炼,如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本文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昏君。
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魏文侯与士大夫坐,问曰:“寡人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黄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文侯大怒,而逐翟黄,黄起而出。次至任座,文侯问曰:“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复召翟黄,拜为上卿。
(选自《吕氏春秋》)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 闻 之 其 君 仁 者 其 臣 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任座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9.(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水仙子•舟中
元•孙問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①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的孤舟、灯火是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生动。
B.寂静的深夜,“朔风”骤起,诗人推开船窗,看到了“雪满天”,惊喜顿生。
C.全曲始终洋溢着欢畅愉悦之情,是羁旅作品中少有的洒脱、豪放之作。
D.全曲写湖上雪景,以情设景,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语言隽永,生趣盎然。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妙处。
10.(9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蜂》)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7)《行路难》中表现李白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道出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诗句是: , 。
三、(7分)
11.(7分)【甲】A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酒家须吃管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撇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3回)
【乙】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B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B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
(节选自《西游记》第59回)
(1)《水浒传》的“回目”有句式整齐的特点,根据【甲】段内容,补全“回目”。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2)A与B是中国四大名著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请结合原著内容,做简要分析。(写出一点即可)
四、(32分)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中国式的“梁架”。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种中国建筑特有的“文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斗拱做法”。
③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到了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把每一构材的做法,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殊的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略加处理便可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⑤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把“彩画作做法”发挥到了极致。工匠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使用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此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檐下阴影反衬了梁枋斗拱的彩绘斑斓,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⑥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出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既满足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要求,又增加了建筑的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无论地域,中国房屋无不采用“院落组成法”。
(作者梁思成,文章有删改)
(1)本文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介绍了我国建筑的 、 、 和 等“文法”。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压在立柱上的剪力,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文章的第③段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斗拱的应用与发展。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瓦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
D.“青绿点金”指梁枋上的彩绘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点缀。
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
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广场舞的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少年们纤柔的手指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拙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家境虽清寒,可父亲答应,十五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可真的快到十五岁了,她却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
⑤十五岁生日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着些小小的快乐。婚后,丈夫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为她买来许多钢琴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连小小的儿子,听见钢琴曲也会手舞足蹈。看着陶醉的儿子,她的心有一种幸福的痛惜。她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去一个菜市场,专门给人杀鸡剖鱼。活儿虽苦,可挣得也比从前多。
⑦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⑧后来,两家的老人也成了医院的常客。他们夫妻都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帮助弟妹,所有的担子都一股脑儿地压过来,生活越发忙碌、拮据。
⑨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上了高中。那是个争气的孩子,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可这时,她的手开始莫名其妙地痛。诊断结果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儿子用奖学金为她买了一把吉他。儿子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⑩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此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我心里默默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⑪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嘴唇,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直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十九岁的学生,深深鞠了一躬。
⑫后来,她的儿子以《妈妈的梦想》为题,参加了地区举办的演讲大赛。讲完妈妈的故事后,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⑬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中年女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五岁时,她有了一个钢琴梦→① →工作后,她为梦想不断努力→② →儿子上高中后,她拥有了儿子为她买的吉他。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嘴唇微抿,而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的理解。
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4)本文记叙颇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从记叙顺序和表达方式两方面作答)
五、(60分)
14.(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xuàn) 冠冕(miǎn) 惩罚(chéng) 叱咤风云(chà)
B.翘首(qiáo) 蹒跚(pán) 遏制(è) 杳无消息(yǎo)
C.诘责(jié) 濒临(pín) 题跋(bá) 春寒料峭(qiào)
D.黝黑(yōu) 绮丽(qǐ) 棱角(léng) 锋芒毕露(lù)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叱咤风云”的“咤”应读作“zhà”。
B.正确。
C.有误,“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
D.有误,“黝黑”的“黝”应读作“yǒu”。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热腾腾 大庭广众 美不圣收
B.追溯 霓红灯 相辅相成 眼花缭乱
C.啄磨 攻坚战 废寝忘食 相形见绌
D.雾霭 洽谈会 川流不息 花团锦簇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美不圣收”的“圣”应为“胜”。
B.有误,“霓红灯”的“红”应为“虹”。
C.有误,“啄磨”的“啄”应为“琢”。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潮头,只争朝夕,放飞青春梦想。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在潜滋暗长中,有效地约束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沉睡三牛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祀坑,惊艳世界,振聋发聩。
D.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与科技工作者处心积虑、忘我工作密不可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正确。
B.有误,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不符语境。
C.有误,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对象错误。
D.有误,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褒贬不当。
故选:A。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学校开展“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毫无保留地同各国分享防控、治疗经验,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已有至少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句式杂糅,删去“才能够实现”。
B.有误,成分残缺,在“互助、互学、互进”后面加热潮;
C.正确;
D.有误,“至少”和“超过”前后矛盾,删去一个。
故选:C。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在顺境中生活、工作,更要学会在逆境中奋斗、拼搏,在痛苦的时候,也要笑着流泪!
①在生活的河流里,有碧波荡漾也有逆浪翻滚
②有水缓沙白的平川也有礁石林立的急弯险滩
③生命是舟,注定要在生活的河流里破浪航行
④放舟平湖,一帆风顺固然是天下人之心愿
⑤可是,人生俗世间,又岂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
A.③④①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①④③②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
【解答】首句是③,总论生命如同河里行进的舟。其次是①,说明生活的河流有碧波也有逆浪。再次是②,继续说明生命的河流有平川和险滩。然后是④,阐述天下人希望一帆风顺的心愿。最后是⑤,“可是”语意转折,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故选:C。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代指家乡。
D.古诗词中常见“节日”的身影,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到的是元宵节。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到的是中秋节。
故选:D。
二、(33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信未孚
孚:信服
C.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第二次
D.望其旗靡
靡:倒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何以战
以我酌油知之
B.战则请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惧有伏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剪裁独具匠心,详写曹刿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本文巧用对比,如将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C.本文语言精炼,如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本文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昏君。
【分析】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孚:使……信服。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您凭什么作战;以:凭。后句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以:凭。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前句句意: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则:就。后句句意: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则:如果。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在。后句句意:可位高禄厚于我有什么好处;于:对于。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前句句意:怕他们设下埋伏;焉:语气词。后句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焉:哪里。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他不是昏君。
故选:D。
答案:
(1)B
(2)A
(3)D
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魏文侯与士大夫坐,问曰:“寡人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黄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文侯大怒,而逐翟黄,黄起而出。次至任座,文侯问曰:“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复召翟黄,拜为上卿。
(选自《吕氏春秋》)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 闻 之 其 君 仁 者 其 臣 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任座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分析】参考译文:
魏文侯与一些士大夫坐在一起,问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群臣都说:“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轮到了翟黄,他说道:“您不是一位仁德的君主。”文侯说:“你凭什么这样说”翟黄说:“您讨伐中山国,不把获得的土地封给您的兄弟,却封给您的长子,所以我因此说你不是仁君。”魏斯大怒,于是命人将翟黄赶出去,翟黄站起来出去了。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任座:“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任座回答说:“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任座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翟黄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非常高兴,派任座召回翟璜,亲自下堂迎接他,拜他为上卿。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因为限断两处,故停顿为: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言直,正直的话。是以,因此。句意:刚才翟黄的话是正直之言,所以我因此知道你也是个仁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任座以“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夸赞了魏文侯是仁君,说明他善于揣摩国君心理。又以臣子翟黄正直才能体现魏文侯是仁君,从侧面进行委婉劝谏。
答案:
(1)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
(2)刚才翟黄的话是正直之言,所以我因此知道你也是个仁君。
(3)懂得取悦国君,巧妙地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
9.(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水仙子•舟中
元•孙問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①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曲中的孤舟、灯火是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生动。
B.寂静的深夜,“朔风”骤起,诗人推开船窗,看到了“雪满天”,惊喜顿生。
C.全曲始终洋溢着欢畅愉悦之情,是羁旅作品中少有的洒脱、豪放之作。
D.全曲写湖上雪景,以情设景,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语言隽永,生趣盎然。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妙处。
【分析】此曲中主要写了夜游洞庭湖的所见所感。首两句化用前人诗句,以洞庭湖的灯火来概写江边风景;第三句写凄厉的呼啸声陡然而至,以为是狂风吹梅发出的声音;第四句写推窗才知道猜测错误,原来是风吹雪落的声音;接着三句描绘风雪逐渐大作,随着风雪作者诗兴大发的情景;结句阐明作者的欢畅心情。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分析正确。
D.有误,不是“全曲写湖上雪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把握要求,从表现手法方面入手。运用拟人手法,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同时也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答案:
(1)D
(2)运用拟人手法,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同时也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译文:
一叶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边。岸上的灯火与这船儿相对着,闪闪发光。北风吹拂,把梅花都吹老了。我推开船窗,大雪漫天飞舞。这时候我作诗的豪情简直比大风大雪还要激荡。雪花与大风激战着,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纠缠在一起。我朗声大笑了起来。
10.(9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蜂》)
(2)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7)《行路难》中表现李白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道出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诗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自缘身在最高层
(2)沉舟侧畔千帆过(注意“沉”的书写)
(3)鸡声茅店月(注意“茅”的书写)
(4)雪上空留马行处
(5)非宁静无以致远(注意“致”的书写)
(6)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的书写)
(7)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三、(7分)
11.(7分)【甲】A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酒家须吃管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撇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3回)
【乙】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B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B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
(节选自《西游记》第59回)
(1)《水浒传》的“回目”有句式整齐的特点,根据【甲】段内容,补全“回目”。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A与B是中国四大名著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请结合原著内容,做简要分析。(写出一点即可)
【分析】《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章目的把握。语段出自《水浒传》第3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语段【甲】内容,明确A是鲁智深,根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情节,明确鲁达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啼哭,问清原因,对镇关西大怒,第二天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到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作品生动而鲜活地展现了鲁达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根据语段【乙】,明确人物是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欺骗唐僧。前两次,白骨精被识破后,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打死,但其真身得以逃脱。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这次连同真身被孙悟空彻底打死。作品生动而鲜活地展现了孙悟空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答案: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鲁智深和送悟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根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情节展现他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个性。
四、(32分)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中国式的“梁架”。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种中国建筑特有的“文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斗拱做法”。
③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到了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把每一构材的做法,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殊的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略加处理便可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⑤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把“彩画作做法”发挥到了极致。工匠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使用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此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檐下阴影反衬了梁枋斗拱的彩绘斑斓,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⑥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出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既满足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要求,又增加了建筑的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无论地域,中国房屋无不采用“院落组成法”。
(作者梁思成,文章有删改)
(1)本文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介绍了我国建筑的 斗拱 、 瓦作 、 彩画 和 院落组成 等“文法”。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压在立柱上的剪力,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文章的第③段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斗拱的应用与发展。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瓦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
D.“青绿点金”指梁枋上的彩绘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点缀。
【分析】这篇说明文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作者从斗拱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成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第①段总写中国建筑具有特殊的“方法”,其余段落从具体的方法进行了分写,可提取第②段中的“斗拱做法”、第④段中的“瓦作做法”、第⑤段中的“彩画作做法”、第⑥段中的“院落组成法”来填空。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最迟”说明时间的下限,在春秋时代或春秋时代之前,斗拱已得到普遍应用。因作者不敢肯定具体的时代,所以用了“最迟”一词,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并非分类别。
故选:C。
答案:
(1)斗拱 瓦作 油饰 院落组成
(2)因不能肯定具体的时代,所以作者用“最迟”表明时间在春秋时代或春秋时代之前,斗拱已得到普遍应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C
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
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广场舞的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少年们纤柔的手指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拙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家境虽清寒,可父亲答应,十五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可真的快到十五岁了,她却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
⑤十五岁生日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着些小小的快乐。婚后,丈夫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为她买来许多钢琴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连小小的儿子,听见钢琴曲也会手舞足蹈。看着陶醉的儿子,她的心有一种幸福的痛惜。她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去一个菜市场,专门给人杀鸡剖鱼。活儿虽苦,可挣得也比从前多。
⑦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⑧后来,两家的老人也成了医院的常客。他们夫妻都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帮助弟妹,所有的担子都一股脑儿地压过来,生活越发忙碌、拮据。
⑨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上了高中。那是个争气的孩子,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可这时,她的手开始莫名其妙地痛。诊断结果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儿子用奖学金为她买了一把吉他。儿子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⑩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此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我心里默默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⑪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嘴唇,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直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十九岁的学生,深深鞠了一躬。
⑫后来,她的儿子以《妈妈的梦想》为题,参加了地区举办的演讲大赛。讲完妈妈的故事后,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⑬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中年女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五岁时,她有了一个钢琴梦→① 十五岁时,她用口琴代替了钢琴 →工作后,她为梦想不断努力→② 儿子上小学时,她用买钢琴的钱资助女孩及家人 →儿子上高中后,她拥有了儿子为她买的吉他。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嘴唇微抿,而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的理解。
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4)本文记叙颇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从记叙顺序和表达方式两方面作答)
【分析】本文主要写中年女人拥有一架钢琴的梦想虽然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她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尊重。作者由对中年女人追求梦想的故事的叙述引出结尾段对梦想和人生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年女人追求梦想,乐观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十五岁生日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可知,十五岁时,她用口琴代替了钢琴;从“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可知,儿子上小学时,她用买钢琴的钱资助女孩及家人。
(2)本题考查词语句子赏析。①“移植”的意思是“转移并种下”。“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意味着女主人牺牲了买钢琴的梦想,把这个希望转移到了女孩的腿上。由此可见女人一家人无私和善良的品质。②“嘴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是对女人神态的描写。结合前文内容来看,画线句刻画了女人在舞台上弹奏吉他时的神态,女人弹奏了这首简单的曲子时,“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即便如此,在众人的合唱声中,她面容安静,“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可见她演奏时平静柔和,专注、陶醉,说明她对音乐心存热爱。“我”如此细致地观察这一个在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弹奏吉他的她,表达了“我”对她的敬意。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可知,此处将“妈妈的梦想”比作“纸飞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可知,妈妈的梦想的特点是: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却仍能起飞;妈妈追逐梦想的道路漫长艰辛,但她从不放弃,仍然“满载人生喜悦”。由此可见妈妈是一个不轻易放弃、乐观生活的人。从情感态度上来说,这句话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着追梦、乐观生活人生态度的敬佩与赞美。
(4)本题考查记叙特点分析。从记叙顺序来看,文章一开始写“我”的所见所感,从第③段“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以及第④﹣⑨段的内容可知,作者插叙了四十二岁的女人追求梦想的故事。这部分插叙不仅能够解决读者心中的疑惑﹣﹣中年女人为什么来学弹吉他,还向读者展示了女人追逐梦想的过程。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她总是怀揣希望,从不放弃,从口琴到吉他,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梦想,可见她的执着于坚持,插叙的内容丰富了女人的人物形象。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前半部分重在叙述女人的故事,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就女人的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这样的表达方式属于先叙述后议论。这样能够更好地阐明文章的主旨,我们也能从作者的议论中,看出作者对女人执着追梦、乐观生活人生态度的敬佩与赞美。
答案:
(1)①十五岁时,她用口琴代替了钢琴②儿子上小学时,她用买钢琴的钱资助女孩及家人
(2)①“移植”,转移并种下。生动传神地写出为保全女孩的腿,女人牺牲了自己梦想,表现了女人及家人的无私与善良。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中年女人演奏时平静柔和的神情,以及专注、陶醉的状态,表现了中年女人对音乐的热爱,表达了“我”对她的敬意。
(3)妈妈追逐梦想的道路是漫长的、艰辛的,但是她从不放弃,执着努力,所以她的人生快乐而精彩。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追逐梦想的经历,表达了对她执着追梦、乐观生活人生态度的敬佩与赞美。
(4)插叙。文章④至⑨段插叙了中年女人追求梦想的故事,突出了女人执着追梦、乐观生活的人生态度,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先叙后议(叙议结合、一事一议)。文章先讲述中年女人追梦的故事,最后阐发对梦想和人生的思考,卒章显志,突出对“她”执着追梦、乐观生活人生态度的敬佩与赞美。
五、(60分)
14.(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不可能”最终变成“可能”,其根源在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努力拼搏不放弃;超强的毅力等。如玄奘西游完全是靠自己坚强毅力才把“不可能”变成为“可能”;李四光就是坚定自己为国找石油的梦想不放弃,最终把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就成为“可能”;当年中国登山队就是凭借顽强的毅力,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顶成功,把人类极限的“不可能”变成为“可能”等。本篇作文,文体选择上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注意突出强调“不可能”到“可能”的变化过程。
【解答】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李宁的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古训一点都不夸张。美国的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罪魁祸首居然是一枚螺丝钉,请问一颗钉子对一般航天飞机来说算不算个蚁穴?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狂妄的阿基米德并不是真的狂妄,更不是在胡言乱语,按照杠杆原理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2004年,中国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平了世界110米跨栏记录的英雄刘翔一下子被世界所关注,各种名号接踵而至,媒体用“奇迹”形容刘翔的成功,请问何为奇迹?这是实力,夺冠应该早已在刘翔的意料之中。他是用实力说话,并不是偶然碰运气创造了奇迹。
刘翔的成功是靠实力,但有些事情的发生却会有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无穷之宇宙充满了奇迹,充满了偶然性。地质学家说地球至少发生过6次生物大规模的灭绝,生物灭绝的原因有种种假说:超新星爆炸,行星撞击,太阳耀斑爆发,海平面变化,温度变化等无一不充满偶然性。生命的形成同样充满玄机。有人曾形象地比喻生命的最初诞生,说最初形成生命就像一阵龙卷风把一堆零件组成一架战斗机一般,按常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可它发生了。
大至茫茫宇宙太空,小至身边的生活琐事,许许多多都充满了偶然性。丘吉尔说:“一个人活得愈长,他就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回顾一下XX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毫不重要的小细节实际上都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机会决定生命,试问机会又是不是偶然的呢?
我们不要惊讶所见到的一切,因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皆有可能。因此,你可以去为你所执著的事业而不懈奋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把那句经典的广告词送给人生吧:“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