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四年SL第一初级中学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时代的潮汐一浪高过一浪,生活的印痕还没有被完全冲刷湮没。幸存的一处处古镇老街,让我们幸运地触摸到历史的脉bó,得以凭吊有根,回望可依。在唏嘘感叹之后,更能感知到这古色岁月的温度。
千年码头,续写繁华。历朝历代在恩阳设郡置县,古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繁华的通商。浩如烟海的古街古巷横陈,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川北民居矗立,恩阳古镇几乎差不多完整地保存着传统格局。古镇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安详沉静。俗话说“客人哪里歇,早晚恩阳河”,恩阳河( )。而今,“恩阳船说”美轮美奂,“空港花海”缤纷绚烂,“未来之眼”俯瞰全城……千年米仓道上的重镇恩阳,在开发和保护中,以旧貌新姿闪光亮彩。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文星闪烁。白衣是集自然美景和地理优势的风水宝地,是一个古风浩然、文峰激荡的古镇。白衣历代人才辈出,尤以清代更是人文蔚起科甲盖世。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别具一格的古代建筑在白衣绽放奇异的光彩。感受白衣的古意古韵,就是感悟巴山文化的包容,就是领悟移民而来的风情。如今,围绕白衣古镇核心区为中心,政府规划打造的旅游景点,给游客留下“有文化、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的全新旅游体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脉bò ②钟灵毓秀
① 搏 ②yù
2、文中加黑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望可依 B.浩如烟海 C层层叠叠 D饱经风霜
2、B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繁华的通商。(在“通商”后加“口岸“)公盒。
B.恩阳古镇几乎差不多完整地保存着传统格局。(删除“差不多”)
C千年米仓道上的重镇恩阳,在开发和保护中,以旧貌新姿闪光亮彩。(将“开发”和“保护”互换)
D.围绕白衣古镇核心区为中心,政府规划打造的旅游景点,给游客留下“有文化、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的全新旅游体验。(删除“给”)
3、D
4、依次填入文中小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到了恩阳河,脚步停下来,人就放松了,心才能安闲。
②是一个地域标记,从此到彼,是目标所在。
③恩阳,是旅人的归宿,是重新上路前行的起点,更是繁华的去处。
④其间包含着距离和时间,意即不论时间早晚,只有到了恩阳河才算告一段落。
A.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③①
4、B
5,大千世界,景色纷呈。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诗歌积累。(5分)
诗句 | 景色 | 作者作品 |
① , | 虚实结合,写泰山秀美高大 | 杜甫《望岳》 |
② , | 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中蕴含哲理 | 陆游《游山西村》 |
③ , | 残冬早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④ , | 江南春景,明朗绚丽 | 杜牧《江南春》 |
⑤ , | 大雨来势凶猛,色彩对比鲜明 | 苏轼《六月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5.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⑤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每题1分,共5分。)
6.名著阅读(5分)
(1)《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一一“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2分)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猫·鼠》中有① 的“我”。
丙:《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② 的“我”。
6.(1)①《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1分)
②《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一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1分)
(2)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3分)
短语:
理由:
(2)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再如“儿童的纯真与成人的冷峻”“怀念与反思”……
(答案不唯一。短语贴合《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得1分,理由扣住“短语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得2分。)
7.综合性学习。(3分)
材料一: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 电影”“戏曲十歌曲”“戏曲十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材料二:
古代典籍如同文明的“时光厘”,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也深深润养着文化自信。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再生文物永驻“云端”: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更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长久助力。从文本与影像数据库,到可视化“图谱”,“一键”便能完成海量古籍资料的提取与整合,研究者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后续数
据分析中。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才更高效。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筹办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开幕当天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间的巧合象征着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冰雪奇缘。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1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酷似象征吉祥的摆件“如意”: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主要手段,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
B.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C.只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就会更高效。
D.北京冬奥会,“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
7.(1)D(2分)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几种方式。(1分)
(2)跨界融合(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与数字化(科技)手段结合;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答对三条得1分,否则不得分。)
二、阅读欣赏。(共49分)
(一)(4分)魏王堤
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8白居易诗“辞质而径”“体顺而肆”,请就此诗谈谈你的理解。(2分)
8.示例一:构思上,选材立意,视角独特。写春景,多数诗人会选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春潮涌动,本诗选取的却是冬寒未退春色未显之时,只以柔嫩的柳枝隐约透露春天的消息。诗人从他人不易觉察的细微处中寻绎出特有的意趣,描绘出一幅春意萌动的“待春图”,极具巧思。
示例二:运用修辞,“懒发”“慵啼”将花、鸟拟人化,写出因时令尚早,魏王堤上一片沉寂,既无花开也无鸟啼的情形。
示例三:用字平易,不尚繁华。“信”“闲”二字,写出自己悠然寻春、乐在其中的情态,为接下来写春之消息做铺垫。以平淡语写平淡事,随手拈来,不着痕迹,而意蕴尽显。
示例四:质朴自然,别有意趣。后两句设问,将读者视线引向魏王堤上的垂柳。“先有思”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冬寒未远,春思已动,诗人凭着特有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寻觅到了春天隐约的情致和风姿——这娇弱无力、柔嫩细长的柳条,再过不久就该起舞东风了。全诗的格调由沉寂走向生机,自然流畅,含而不露,内涵丰富。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即可,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下列选项中表达有误的两项是( )(2分)
A本诗描写的是春寒料峭之景,渲染了魏王堤萧条冷落的气氛,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无尽的感伤。
B由于天尚寒,魏王堤上无人游赏,诗人却信马前行直到夕阳西下,足见他对此地景色的喜爱。
C.“何处未春先有思”,“思”意为“思念”,表现诗人因游览魏王是而引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D.诗的后两句写柳条轻软,预示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来临。
9. A C(选对一项得1分,共2分)
(二)(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有间居之蔓草,独幽隐而罗生①。对离披之苦节,反蕤藏而有情②。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③而少色,天阴霖④而四下。于是直木先摧,曲蓬多陨:众芳摧而蒌绝⑤,百卉飒⑥以徂尽。未若兹草,凌霜自保。挺秀色于冰涂⑦,厉⑧贞心于寒道。已矣哉,徒抚心⑨其何益?但使万物之后凋,夫何独知于松柏! 萧子晖⑩
——《冬草赋》
[注]①罗生:丛生。②离披:草木败落的样子。苦节:苦寒的季节。蕤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③悠扬:太阳落山的样子。④阴霖连绵雨。⑤菱绝:枯菱调谢。⑥飒:衰弱、衰老。徂:同“殂”死亡。⑦涂:同“途”,道路。⑧厉:同“砺”,磨砺。⑨抚心:拍击胸膛,一种感慨的动作。⑩南齐宗室,后入梁。梁时,先代士大夫和王族遭受压制,许多人投奔新主。萧子晖宁受欺压,决不低头,作此赋。
【译文】有避人独居的蔓草,幽深隐蔽于丛草之中。面对草木凋落的冬季,它却生长得欣欣向荣。在气候极寒冷之际,太阳绵远而光照减弱,天空云气低沉。此时高树凋零,小草枯死,各种花木均不能耐寒。只有这蔓草不屈于严霜,挺拔地生长着。唉!仅仅以手摸胸有什么益处?如果世间万物都能经历严寒而不凋,松柏也就不会独享后凋的美名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蔓不枝 蔓: ②亭亭净植 亭亭:
③凌霜自保 凌: ④已矣哉 己:
10.①生藤蔓②耸立的样子③迎、冒④停止(每题0.5分,共2分。)
1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但使万物之后调,夫何独知于松柏!
11.如果世间万物都能像冬草一样经历严寒而不凋,松柏也就不会独享后凋的美名了!
(前半句1分,后半句1分,共2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3分)
12.示例一:托物言志。《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用“莲”象征“君子”从而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冬草赋》把冬草置于秋末冬初、众芳凋落、百卉衰弱的特殊环境,即使是高大挺拔的大树也已碧叶全无,这蔓草却仍茂盛地生长,这是以抗寒不衰的冬草自况,表现出自己虽有由齐入梁后的孤独与凄苦,但仍存一种倔强不屈、凌霜傲寒的高洁品格。
示例二:衬托。《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菊、牡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冬草赋》中,作者借“直木”“曲蓬”众芳”“百卉”在风霜中萎绝死尽衬托出蔓草之于冰寒中磨砺贞志,突出其精神和神韵——自保、厉贞,坚贞不屈。
[评分]答出一种写法即可,写法1分,结合内容分别分析作用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三)(8分)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植树的牧羊人》
13.小说节选部分多处透露出老人的“难得”,请举例说明。(4分)
13.①不在意是谁的地,只是为了通过种树改变这个地方缺少树和生命的状况,说明老人慷慨奉献,不图回报。②工具简陋,种树方式传统,种树成活率低,说明老人吃苦耐劳,意志非凡。③专心且坚持种树几十年,说明老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④年纪大,孤身一人,却选择一个人平静地生活,说明老人性格坚忍从容。(一点1分,共4分。)
14结合选文,试就选文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写出两种即可)(4分)
14.①巧妙运用插叙,丰富文章内容。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②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做出了高度评价。“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③抓住人物特点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一点2分,写出两种即可得4分)
(四)(15分)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①在科学家看来,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合弓动物,作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类群,最初它们也是从水里出来的两栖类的后代,再往前面推算,两栖类动物又是由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在某些方面,或许还真的带有鱼的特点。科学家首证: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②人能够拥有如此灵敏的听力,就是因为有中耳的存在,中耳处于内外耳之间,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其中鼓室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且还包含3块听小骨。而咽鼓管就是沟通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一般情况下咽口和其中的软骨部都处于闭合状态。只有在吞咽、打哈欠和唱歌等类似的活动时,才会打开让空气进去,保持鼓膜两侧压力的平衡,这样就可以维持鼓膜正常的振动。而此次的研究发现中,科学家就从远古鱼类的演化残迹中,发现了咽鼓管和中耳的联系。
③事实上,早在几个世纪之前,科学家就己经发现了鱼类和现代物种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甚至早前就有充分的胚胎和化石证据表明,人类中耳由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但是经过百余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始终没有找到喷水孔从何而来的答案。
④大家可能要问了,喷水孔不是一些鱼类用来呼吸的器官吗,和人类的中耳又有什么关系?咱们先来看看喷水孔对鱼类的重要性。
⑤在现生的底栖软骨鱼中,它们没有骨质的鳃盖,所以无法通过口腔与鳃盖交替开闭完成呼吸。比如角鲨、铲鼻鲨和犁头鲨等。它们需要从海底沙子中获得食物,甚至有些还经常藏在海底的沙子中来捕获猎物。这个时候,它们既没有办法用口腔呼吸,也没有办法像大白鲨等进行冲击呼吸,于是它们就会使用眼睛后面的喷水孔呼吸。而喷水孔内部有领弓、舌弓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舌颌囊,三者共同作用下,使得喷水孔具有吸水或吸进空气的作用。所以喷水孔对于这些底栖鱼类十分重要,它们甚至在进食的时候都可以呼吸。其中多鳍鱼就是现今所有鱼类中,使用喷水孔进行呼吸最得心应手的一种原始鱼。有实验证明,当鱼缸被罩住时,多鳍鱼吸入的空气中,有93%都来自喷水孔,当把罩子取下之后,只有40%左右的空气来自喷水孔。
⑥而实际上,科学家们所有关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由鱼演化而来的研究中,都来源于多鳍鱼。科学家杰弗里圣西兰在1789年第一次发现这种鱼的存在,经过研究,发现多鳍鱼鳍条中只有一根中轴骨。由此圣西兰还建立了鱼到哺乳动物比较解剖的序列,最早将鱼和四足动物,以及人类联系在一起。
⑦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就通过化石,发现了人类器官演化和鱼类器官的关系。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中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中,也首次解释了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⑧这些化石,是科学家近20年来,先后在浙江长兴、云南曲靖找到的,分别是4亿多年前的曙鱼和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化石。
⑨曙鱼化石是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中国科学家团队,将这些化石拿到瑞士苏黎世进行无损扫描,随后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结果让科学家们十分惊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曙鱼脑神经的精准复原中,发现了第一鳃襄的存在,其并没有得到其中是否有鳃丝的证据。
⑩宽甲鱼化石则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拥有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鳄,并且可以通过鳃丝进行氧气交换。从而终于证明了鱼类等脊椎动物的喷水孔就起源于退化的鳃,也就是说,人类的中耳就是从鱼鳃演变而来的。
⑾那么喷水孔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呼吸器官演变成听力器官的呢?
⑿当第一批肉鳍鱼类向四足动物演化的时候,它们的喷水孔可以帮助它们离开水域,为呼吸空气进行一种预适应特征。2004年,科学家朱敏在对云南曲靖发现的一种最原始的四足形鱼类一一肯氏鱼的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上颌骨和前颌骨裂开,重新组合使得鱼类形成内鼻孔。在这之后,鱼类才真的开始用鼻孔呼吸,而此时喷水孔呼吸的作用己经逐渐下降。随着不断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四足动物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于是它们开始对自己的喷水孔进行修饰,使之逐渐演化成中耳腔,也就是鼓膜室。随后舌颌骨和相连的方古、关节骨,也开始逐渐变小,最终进入中耳。这就是在中耳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三块听小骨一一镫骨、锤骨和砧骨。最后这些器官不断优化,四足动物不断演化,才最终形成了人类现在的中耳。
⒀生物的演变真的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15概括文章围绕“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重点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15. ①人类中耳的构成、作用。②喷水孔对鱼有重要作用。③化石证明了喷水孔起源于退化的鳃,从而说明人类的中耳从鱼鳃演变而来。④喷水孔如何从呼吸器官变成听力器官。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第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16. 不能删。理由: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说明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鱼和四足动物,以及人类联系在一起;启下引出了科学家们通过化石发现人类器官演化和鱼类器官的关系。②内容上,此段文字开始转向说明化石在证明人类的中耳是从鱼鳃演变而来的重要作用,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
[评分]答对结构作用得2分,答对内容作用得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7. (1)列数字。如第⑤段“当鱼缸被罩住时,多鳍鱼吸入的空气中,有93%都来自喷水孔,当把罩子取下之后,只有40%左右的空气来自喷水孔”,列举多鳍鱼吸人的空气中,来自喷水孔的比例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多鳍鱼就是现今所有鱼类中,使用喷水孔进行呼吸最得心应手的一种原始鱼。
(2)举例子。如第⑤段,举了角鲨、铲鼻鲨和犁头鲨捕获食物时会使用喷水孔呼吸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现生的底栖软骨鱼没有骨质的鳃盖,无法通过口腔与鳃盖交替开闭完成呼吸,所以喷水孔对于这些底栖鱼类十分重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作诠释。如第②段“中耳处于内外耳之间,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中耳的位置和特点,为后文进一步说明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作铺垫。
[评分]答对一种即可得3分,说明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本题共3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任选角度说明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18. 示例一:准确性。如第⑨段“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一句中,运用“几乎”,表限制,准确地说明了三维虚拟复原时,差不多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都重现了,但不排除还有没有复原的地方,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生动性。如第⑿段“四足动物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于是它们开始对自己的喷水孔进行修饰,使之逐渐演化成中耳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四足动物的喷水孔为适应陆地环境一步步演变成听力器官的过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评分]答对一种即可得4分。特点及表达效果各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五)(15分)秋 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混浊的云、燥热的气一日一日消解,天空渐渐湛蓝,变得透明、清澈、深邃。眼前的山水突然安详寂然了,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
②秋天有光,山峦墨绿之光,河水潋滟之光,天空深邃之光。年年最爱秋光好,古人更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书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气射秋光冷”“小圃秋光泼眼来”“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禁里秋光似水清”“秋光独鸟过”…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地老天荒的秋意深处,身影变成秋水里的一抹旧痕。
③秋意,古城为上,山野次之。
④《月令》上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城是有阴气的,在大殿中,在古树下,在老旧的街巷里。古城的阴气与天地的阴气聚合,却生出明朗的阳气。
⑤街巷里游荡,触摸活泼泼的市井生活,也能感受到秋意。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
⑥太阳暖融融的,眼中一片黄,稻谷之黄,树叶之黄,士地之黄。水里游鱼晃动,偶或掠过飞鸟的影子,大雁南徙。小时候常常躺在草地上看那些鸟儿,秋意如水,洗尽人心的浊气。
⑦秋意在各色瓜果里。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⑧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淬了火的宝剑,萧萧挺立。
⑨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枫树不知不觉飘落黄叶,枝头日渐疏朗。树叶落下,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煖,初冬未重衣”,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概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长城起伏,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⑩山居时,常常读一点史志,书中古老如青铜器颜色一般的旧人在北方地气里一个个复活。在南方似乎更适合翻一翻话本小说,入夜的拍案惊奇一波三折。窗外,秋风轻轻吹起,人浸在水一般的思绪里。
⑾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美且佳兮,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斜斜地荡漾秋叶。冷冷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⑿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融化了肉身。觉出万物勃发生长,又觉出万物成熟的恬静。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⒀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⒁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是秋夜的凛洌。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汨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⒂那一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9月16日
19.文章标题是《秋意》,为什么开头用了大量篇幅写秋光?(4分)
19.①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秋光”即秋天的风光景色,“秋意”即秋天的意境,秋光是秋意的直观表现。通过对具体的秋光描写,引出抽象的秋意,由浅入深,便于读者对秋意的理解。
②借景抒情。作者把秋天湛蓝的天空、安详寂然的山水比喻成古画,形象生动地表现秋光的无比美好,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为后文写秋意营造祥和静寂的氛围。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中关于秋光的描写,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
④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诗词,再到秋意,过渡自然,内容衔接紧密,没有斧凿痕迹,风淡云轻中把读者带入意境。
[评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2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秋意的?试做简要分析。(4分)
20.①作者写秋意,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古城秋意和山野秋意。
②古城秋意先是引用《月令》中关于古城阴气的记叙,接着是古城阴气与天地阴气的聚合生出明朗之气,接着写了古城街巷的秋意。
③山野的秋意写了秋天的山野之景,处处充满秋意,秋天的各色瓜果、花草树木,秋意浓浓。
④写自己的小时候,山居读书、一次沿河游荡感悟秋意。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21.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 示例一:形象生动,蕴藉隽永。如第①段中:“眼前的山水突然安详寂然了,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看到眼前的山水”比喻成“撞进古画”,贴切、生动形象,蕴含深厚。
示例二:引用古诗词,增添文章诗情画意。如第②段:写秋光,写自己“年年最爱秋光好”,写古人“更早发现了秋光”,接着连续引用10句含有秋光的古诗词,一下子把读者也融入秋光中。
示例三:动词的使用富有张力和立体感,新颖活脱,化腐朽为神奇。如第⑤段:“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涌”“挤”“游”“冒”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街巷中无处不在的秋意,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示例四:大量使用短句,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第⑧段:“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读着这些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句子,让人在轻松愉快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秋意。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即可得4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2.你认为作者在“秋意”中有了哪些感悟?(3分)
22.作者沐着秋光,融入秋天,感悟无边的秋意,在清雅、丰富、丰收、成熟、萧索的秋意中,一改他人的悲秋、伤秋,而是感悟到秋意中的矜重、肃穆、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评分]只要结合内容,抓住文章结尾段的关键句来回答即可。共4分。
三、写作。(50分)
23.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首你的成长,时间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要求:(1)请以“时间的答案”为题,写一篇作文。
(2)立意明确,文体特色鲜明(诗歌除外)。
(3)不得引用和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4)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