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省三校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详细答案)

2024三省三校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详细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15:11:58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中华诗词因万古不磨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奔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园中,鲜活在中华儿女的眉间心上。古往今来,诗词佳句摇曳着以情动人的风采,凭借其独特的抒情★教化和审美功能,成为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载体。岁月变迁,人事代谢,古典诗词创作( ),已经发展到令后人瞻望的高度。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经典的耀眼光茫,也让中华诗词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力量中完美蝶变。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一个人经过诗词之美的长期浸润,会变得温柔敦厚、孺雅从容……
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3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绽放(zhàn) B.摇曳(yì) C.载体(zài) D.敦厚(dūn)
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奔腾 B.赡望 C.耀眼光茫 D.孺雅从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段中加点的词语,绽放、摇曳是动词,载体、敦厚是名词。
B.文中★处的标点应是顿号。
C.语段中括号内可填入“精益求精”这个成语。
D.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学诗词”是一个动宾短语。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道家典籍之一。
B.《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D.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如“将军亚夫持兵揖”中的“揖”指“拱手行礼”,“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指“拜见”。


6、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每空1分)

题目

作者

名著

批注

《龟虽寿》

曹操

(1) ,志在千里。

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

《出师表》

诸葛亮

(2)

运用对偶句式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行路难(其一)》

李白

(3) ,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借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理想仍在的心志。

《望岳》

杜甫

(4)

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5)八月湖水平,

描绘了洞庭湖水天合一的神奇景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6)夕阳西下,

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活动(共19分)
新疆雪莲中学正在开展“玉文化”跨学科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活动一】知识探秘
7、下面是小于同学拟写的“和田白玉介绍词”中的几句话,画线句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3分)
玉文化在中国有8000多年历史。①大约3000年前左右,中国玉文化出现重大转折,从崇拜各种颜色的地方性玉石,转向崇拜一个产地的一种颜色的特优级玉石——和田白玉。②和田白玉在中国文化中具备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高贵和美好的象征。③因为它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温润高洁的思想,所以被视为玉中极品
8、小文同学找到一段介绍硬玉翡翠的文字,请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3分)
①翡翠的质量和价值主要从其颜色、质地、透明度、纯净度等方面来衡量。
②含铬、镁元素较多的呈绿色,人们通常称之为翠。
③其中,含铁元素较多的呈红色,人们通常称之为翡。
④而又以绿白相间或红绿相间为最,只有钻石、祖母绿、猫眼石等贵重珠宝才能与之媲美。
⑤一般来说,翡翠以绿色为上乘,以色碧如嫩叶、光泽如凝脂、半透明状为好。
⑥翡翠即通常所说的硬玉,属于钠铝硅酸盐类。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③②⑤④⑥ C.⑥③②①⑤④ D.⑥⑤④①②③
9、小艾同学对“玉”字的演变很感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阅读经典名著,踏上寻美之路。新疆雪莲中学正在开展“品书寻美”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二】艺术探美
10、经典名著中有很多意志坚强的人物形象。下列表格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选项

作品

人物及事迹

A

《经典常谈》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以《离骚》明志;司马迁用坚定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经过四次死里逃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C

《红星照耀中国》

许多艰苦奋斗、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完成了长征这一壮举。

D

《简·爱》

简·爱虽然历经磨难,但她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信奉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最终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11、《朝花夕拾》的美在于“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请任选下面一个语段,并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美”的体现。(3分)
(1)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节选自《五猖会》)
(2)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节选自《狗·猫·鼠》)
12、很多名著的人物(动物)都既有动物属性,又有人的特点,如《西游记》《昆虫记》中的记述。请结合这两部名著举例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4分)

三、阅读(共48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莫笑”以劝说口吻表现乡民待客的盛情,而“足”字则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好客,两句渲染出了丰收之年山西村一片欢悦的气象。
B.颔联写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出南宋时期农村的风俗画卷。“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地春社日人们欢快劳动场面的热爱。
D.这是首记游诗,题目简洁,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层次分明。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能切“游”字,可谓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字,完成14-18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C.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相处
D.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6分,每小题3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有秋日月夜美妙景色的描写,有作者被贬黄州后生活片段的叙述,还有其复杂心绪的表达。
B.作者写“月色入户”的景象,已隐约流露出此时的心境。而“欣然起行”则写出他看到皎洁月色后欢欣的心情和举动。
C.“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澄澈灵动的美妙境界。
D.文章结尾一句表意丰富,“但”“耳”等词语,在平缓的转折中,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思念远地亲人的深切情感。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⑧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爽:指当地的少数民族黎族。②屠酤:文中指屠户和卖酒的人。③三鼓:三更。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B.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C.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D.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8、甲、乙两文都写月夜出游,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所见之景有什么不同。(3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1题。(9分)
材料一:
在专业领域,人工智能(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种现象被称为AI幻觉。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貌似合理连贯,但同输入问题意图不一致、同世界知识不一致、与现实或已知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内容。AI幻觉普遍存在。2023年2月,谷歌发布的AI聊天机器人Bard对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曾做出不真实陈述;2023年3月,美国的两名律师向当地法院提交了一份用Chat GPT生成的法律文书,这份文书格式工整、论证严密,但其中的案例却是虚构的……Open AI研究人员虽曾在2023年6月初发布报告称“找到了解决AI幻觉的办法”,但其也承认,“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也容易生成谎言,它们在不确定的时刻会表现出捏造事实的倾向”。目前,国内大语言模型虽无产生AI幻觉的相关披露,但也可从相关公开报道中找到端倪。2023年9月,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正式亮相。针对大模型容易“胡言乱语”的问题,腾讯优化了预训练算法及策略,让混元大模型出现幻觉的概率比主流开源大模型降低了30%~50%。
AI幻觉源自AI本身。不同研究工作对AI幻觉的分类各不相同。总体而言,AI幻觉可以分为内在幻觉和外在幻觉两类。内在幻觉是同输入信息不一致的幻觉内容,包括同用户输入的问题或指令不一致,或是同对话历史上下文信息相矛盾。如AI模型会在同一个对话过程中,针对用户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问方式,给出自相矛盾的回复。外在幻觉则是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例如AI模型针对用户提出的事实性问题给出错误回答,或编造无法验证的内容。从技术原理上看,AI幻觉多由AI对知识的记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训练方式的固有弊端及模型本身的技术局限性导致。AI幻觉会造成知识偏见与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安全风险、伦理和道德问题。
尽管AI幻觉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但业界正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来缓解其影响,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例如在预训练、强化学习微调、推理生成等阶段中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有望缓解AI幻觉现象。专家表示,破解AI幻觉将提高AI系统的实用性、可信度和可应用性,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同时,更可靠的AI系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将促进技术进步的速度,带来更多的创新。未来,破解AI幻觉需要进一步在算法、数据、透明度和监管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AI系统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
(四望梅川河整理)
材料二: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换脸”技术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信息采集不当带来数据泄露,算法漏洞加剧认知偏见……这说明,人工智能不单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唯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才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给人工智能的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亟待相关法律和伦理工作者作答。
为此,必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旨在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有效防控人工智能发展风险。各地区各行业也正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多方治理机制,形成协作格局,贡献治理智慧,共享治理成果。
(摘编自光明网,2024年2月5日)
1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幻觉是指人工智能会生成与输入问题意图或世界知识不一致、与现实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却貌似合理连贯的内容。
B.AI幻觉普遍存在,AI聊天机器人、Chat GPT、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与主流开源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都曾出现过AI幻觉现象。
C.AI幻觉源自其本身,从技术原理上看,多是由AI对知识的记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训练方式的固有弊端、模型的技术局限导致。
D.AI潜在的一些隐患及道德伦理问题的显现,说明了人工智能既有技术属性,同时还有社会属性,很多问题还需要相关工作者作答。
20、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业界目前已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缓解了AI幻觉在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的情况。
B.按AI幻觉的分类,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属于内在幻觉。
C.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好地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
D.两则材料所提到的一些事例,使得材料一说明的内容和材料二阐释的内容更具体充实。
21、怎样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三点建议。(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8分)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我却没有钢笔可用,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mei mei 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有删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