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2-02 15:15:56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为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某学校九年级开展以“畅游北京 共贺祖国华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材料,请你参与并完善。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本次活动主题。(1分)

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南北双园交相辉映。南侧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智慧与自然的碰撞;北侧的北京市植物园上演着四季更迭的园艺盛宴。在这片生机盎然之中,还藏着一处历史遗迹——“一二·九”运动纪念地。纪念地由纪念亭、“保卫华北”石刻、雕塑等几部分组成,是首都青年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的重要场所。纪念亭静静地座落在樱桃沟的怀抱中,如同一位时光的守护者;石刻“保卫华北”几个大字,字字千钧;雕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精神传承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缅怀和学习。

2、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表达的是“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衬”的意思,所以“交相辉映”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的意思,所以“盎然”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建筑物位置处在某处”的意思,所以“座落”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文字有份量”的意思,所以“字字千钧”一词中有错字。

中关村壹号

中关村壹号,是中关村科学城的标志性建筑群,也是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相得益彰。园区内的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规模宏大。馆内的显示屏荣膺北京数字展示屏面积之最,屏幕上滚动的创新成果信息,让人目不暇接。而全国首创的数字魔盒沉浸式体验展厅,更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魔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以让每一位访客都能身临其境,感受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

3、请你检查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下列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相得益彰 B.目不暇接 C. 淋漓尽致 D.身临其境

4、请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对文段中 “沉浸”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进其中 B.沉溺其中 C.投入其中 D. 融化其中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

①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海坨山上的璀璨明珠,是北京冬奥会建设挑战最大、周期最短、标准最高的赛区。②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冰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③园区内建筑外观像雏燕一样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按照世界级标准精心打造,成为中国唯一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地。④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则以其独特的弯道设计闻名遐迩,其中360度回旋弯更是举世罕见。⑤在这里,比赛场馆与设施宛如时间的信使,诉说着关于速度与激情、汗水与荣耀。⑥如今,这里已经华丽转身,从赛区转变为景区。⑦在这里【甲】可以打卡全北京最高的“天空之镜”,【乙】可以感受高山滑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5、文段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2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2分)

7、结合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但是 B.因为……所以 C.不仅……而且 D.有时……有时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4分)

8、默写

(1)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古诗文中有很多写雨的句子,非常有意境,如“     ,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共5分)

阅读《无题》,完成9-10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诗歌颈联运用“对写法”   ,“    ”一词拟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容颜憔悴,“      ”一词想象对方孤身伴月的凄凉之境,情感更显婉曲蕴藉。(2分)

10、后人评价此诗,称“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从古语中翻出新意。请结合以下前人诗句,分析此句新在何处。(3分)

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

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督护歌》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三)(共8分)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13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北通巫峡”的“通”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政通人和 B.阡陌交通 C.指通豫南 D.通情达理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这里的“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们看到洞庭湖阴雨天气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翻译:或许长长的烽烟散开了,明月朗照千里。

理解:这两句话描写了洞庭湖夜晚天朗气清的景象,月色皎洁,意境优美,让人心旷神怡。

【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理解:这两句话说的是古仁人的心境与迁客骚人的心境有所不同,并不会因为外物和自己的境遇发生变化。

13、根据《岳阳楼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材料一

设为庠序学校①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

公②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 奄至③,公率游击④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⑤,自卯至未⑥,所杀伤过当⑦,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取材于《通甫类稿》)

注:①[库序学校]都是乡里学校的名称。②[公]这里指关天培,清朝爱国将领。③[大 奄至]大战船忽然到来。粽,战船。夿,忽然。④[游击]清代武官名,从三品。⑤[杳冥昼晦]白日光线昏暗。这里形容战斗之惨烈。杳冥,阴暗。晦,昏暗。⑥[自卯至未]从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到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⑦[过当]超过相抵之数。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是“ ①________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和他一道:孟子心怀人民,提出像夏商周时那样,用“ ②________ ”的方法来让百姓明理、团结;关天培保家卫国,面对数量众多的侵略者没有放弃,而是日夜督战、 ③________ 。

三、名著阅读(5分)

14、文学名著中有很多写保姆这一形象的。同样是写保姆,鲁迅笔下的阿长与艾青笔下的大堰河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分析。(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共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7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现象的简单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对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依据。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几年时间创作的近80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丁一汇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时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威俯迎寒气。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

15、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2分)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16、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的精准坐标。

B.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七十二种物候,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C.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作品的原料完全取自大自然。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17、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二)(共11分)

阅读《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完成18-21题。

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

①全家于20年之后第一次回老家,为的是给4位老人上坟。

②20年前爷爷奶奶坟前新栽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干粗壮的松树,和灌木野草一起长成了林子。通往坟山的田垄已经变成水泥路,如此的光滑锃亮,路边开设了养殖场,伴着宽敞的水泥路一寸寸挤压着坟山。这两座祖坟,离人来人往的大马路已经不过100米了。

③风大,满地枯枝干草,我们一边放火烧纸,一边心惊胆战,怕把山给烧着了。外公外婆的坟在另一座山上。那是本地的一座大坟山。坟墓从下往上葬,一直到山顶,从前都是老街坊,现在还住一起。外婆先过世,在山脚下。外公在山腰,两人生前在一间屋子里争吵打闹半辈子,这下总算隔开了距离。

④山上熙熙攘攘都是来上坟的人。当然有熟人,却是他认得你,你不记得他,或他不记得你,你还认得他。所以也没有多少旧可叙。20年,在从前不算什么,在当代,却可以让每个离去的人都变成石室山观棋的烂柯人。

⑤在爷爷坟前,妈妈长叹一声说:“等我们这代人走了,这坟也就没人知道了。”

⑥故乡,对于我们这一代早已远离它,只在头脑中残存些童年记忆的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低头想了好久,并不能确定,将来会不会携儿女回来上坟。也许到那时候,连坟地都已经不存在了。谁知道呢?这是个连年轻人都迫不及待“怀旧”的时代,变化得那么快,那么令人措手不及。

⑦回乡之前便已经听说,整个镇子被开发商瞧中,明清时留下来的老街老屋要被打造成一个新的水乡古镇。住户大多已经搬走,留下空屋,以便改造成商铺。那些临街的老屋,木板的门全刷上了清漆,油光水滑,新崭崭,看上去与曾经旅游过的西塘、宏村、锦里有些相似。只是,不再是记忆里的那个老街。

⑧记忆里的老街非常破旧,却从清晨起就热闹无比,麻石条的街道两边排满了从乡下挑来的菜筐、鱼篓、肉案。在它们的背后,再上一级台阶,所有店铺的门板都下掉了,开张营业,布店、竹器店、杂货店、铁匠铺……早点铺子最热闹,油锅摆在门口,炸着黄灿灿的油条、糍糕,像外公那样的老头儿便端着那把家中谁也不能碰的宝贝茶壶,踱进去与熟人打着招呼,闲闲地坐在那油腻腻的木桌边上,伙计早已照例送上一笼米饺。许多桌子上的蒸笼与碗都在腾腾冒着热气,把人的视线都变得模糊了。

⑨回忆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以后挤在这条老街上的,可能都是游客了。小镇上的居民都对这样繁荣的前景盼望并雀跃。他们早已经搬去新镇,住商品房,用空调和抽水马桶,他们并不喜欢老屋的逼仄阴暗和需要倒马桶的日子。

⑩他们并不曾离开,也就谈不上怀旧。而我们这些从外乡偶然回来的人却还在苦苦寻找。我们在找老屋。老屋已经不在了,因为是在后街,不能做商铺而被拆除,大片大片的荒地在春风里铺上茸茸青草,野花摇曳,有一种荒凉的美。

⑪我妈的娘家——我经常在梦里回去的屋子,连同屋前那棵桃树,全消失在空气里。这片地皮据说是要建小别墅,供有钱人偶尔来消夏。而与亲手将这老屋卖出的姨娘谈起,她却并未有多少惋惜之意。

⑫古旧、淳朴、自然,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很可能只是负担。里尔克的诗中说:“离开村庄的人将长久漂泊,也许,更多的人死在路上。”故乡,只对离开它的人才存在着。它不是老屋,甚至也不是一座祖坟,它是童年记忆,是父母恩情,是我们在外乡漂泊时的情感寄托,直到“且把他乡作故乡”的那一天到来,它还是心头的那一粒朱砂痣。它还可能是,当我们老到对一切无动于衷时,压箱底的那最后一抹温柔。

⑬而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在今天,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宿命。

本文来自网络

18、文章第⑤段母亲说的话意味深长,试分析母亲的这段话在全文起的作用。(2分)

“等我们这代人走了,这坟也就没人知道了。”

19、阅读文章⑦一⑨段,谈谈作者记忆中的“老街”和现在的老街的变化,并试从“老街”的变化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分)

20、文章⑫ 段中,作者将里尔克的诗与自己的思绪融合,抒发了“故乡,只对离开它的人才存在着”的感慨。下面是该诗全文,试结合该诗歌及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过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21、对于作者而言,故乡是他心头的一粒朱砂痣,寄托着压箱底的那最后一抹温柔,而对于你来说,故乡又意味着什么?试结合生活经历,描绘故乡对于你的温情。(3分)

(三)(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所以,我们需要涵养静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________________?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北宋理学家朱熹说:“不检束,则心日恣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经常检讨约束自己,心智就会一天天放纵无顾忌。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心性往往因为容易浮动才失去纯真本性。涵养几分静气,也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22、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3、下面对文中“静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静气是心绪不受浮世所扰,在喧闹中保持静默不说话的习惯。

B.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C.静气是临事不惧,处变不惊,气定神闲的从容不迫的气度。

D.静气是一种“淡泊”的心态,是心无杂念,淡泊浮名,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修养与境界。

24、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五、作文(4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然而在成长的路上,不是每一段历程都可以闪烁光芒。无论在低谷还是在高处,山水草木,亲朋师长,国家社会……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为自己赋能,让生命拔节成长。

请以“为自己赋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