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朋友们,你们给孩子辅导过语文吗?如果你有过辅导孩子语文的体验,你一定会发现有两个大坑,很容易让自己翻车。一是作文,明明你觉得很好的遣词造句,甚至都是你口述孩子写了,但还是被老师打回来,挑出一堆毛病。是不是感觉很崩溃呢?说实话,猴叔这个在大学中文系读到硕士的人,自以为知道好文章的标准,但真心摸不到小学老师评判学生作文的尺度。
二就是阅读理解,你看孩子写的答案有问题,自己上手来回答,等一翻开参考答案,你和孩子都傻了,孩子嘲笑一句:“爸爸,你的语文也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种打脸现场,猴叔也经历过。我家猴儿子经常在阅读理解题上丢分,而且最闹心的是,看完标准答案,下次照样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还是猴妈的辅导更高明,一句话就点出了要诀:“你做阅读理解题,不能回答你自己的想法,要猜测出题人的思路,按照出题人想要的答案来回答。”
辅导孩子阅读理解失败,大家也不必自卑,其实不是你语文学得不好,而是你做的小学语文卷子太少,不懂得出题人的“套路”。大作家王蒙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经试图辅导孙子的语文,拿过阅读理解题来一看就傻了。题目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面有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已”,请问下面哪个说法最接近: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B.人的生命很宝贵C.人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它只有一次。王蒙脱口而出:“这不都对吗?”孙子说:“拿来吧您!您要去考试啊,还不如我呢!”王蒙心说,这样的语文卷子,他还真得考个不及格啊。
猴叔猜,这题别说是王蒙,你就是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请出来,他也得懵圈。同理,猴叔大胆猜测,如果小学老师们用曹文轩、杨红樱这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中的段落出阅读理解题,再让曹老师、杨老师自己来做,嘿嘿,也未必能全对。这不成笑话了?难道小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要超过王蒙、曹文轩、杨红樱,才能达到考试的要求吗?
猴叔立刻冒出一个想法: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会不会是一种“伪命题”?所谓伪命题,就是为了出题而出题;出题人说啥是正确答案,啥就是正确答案;你跟出题人想的不一样,就不正确。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何阅读理解这种题型,不但坑娃,而且坑家长,甚至连大文豪都能坑。
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时,我们会在两个层面与读到的内容互动。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层面,我们要提取文字中包含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辨别、整理和加工,然后再提取可能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的能力,活跃的是左脑。整段文字的信息,一定来源于其中每一个部分,可以分解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这个层面最典型的阅读场景就是读说明书。逻辑清晰的人阅读说明书的能力一定会更强,读完之后就能按图索骥般地上手操作了。你家里买来一件新产品时,一般是谁研究说明书呢?我家一般都是猴儿子来啃说明书,然后动手操作。这方面,他的阅读能力比我们大人一点不差。
第二个层面是情感层面。读到一段文字时,我们仿佛透过它在和作者对话,聆听作者的倾诉,体味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复杂饱满的情感。这个过程,运用的更多是共情,是整体的思维,活跃的是右脑。我们不会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寻觅打动我们的原因,究竟是哪个字,哪个标点符号让我们产生了共鸣?此时的文本对于我们而言,整体是大于局部之和的。这个层面典型的阅读场景就是文学鉴赏,比如欣赏诗歌。让你说出来一首诗怎么好,你很难说出来,但每当你充满感情地吟诵“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时,你就是觉得好。
北大中文系有位老先生林庚,他是研究古诗词的大师,自己也是诗人。上学时我们系里流传着他的一个段子。林庚先生给本科生上唐诗课,仙风道骨的他站在讲台上,吟诵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嗯,好诗,好诗!下一首——”底下的同学们不干了:“什么呀?”“这就讲完了?”林庚先生一抬头:“哦?没听懂?好,再讲一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诗,好诗!下一首——”你看到了吗?这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唐诗课,如果让林庚先生出阅读理解题,他会怎么出题呢?
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形式,本质上都是艺术。对于艺术,我们不能用类似解方程式、计算重力加速度、配平化合价的方式来理解,不能期望找到一套密码系统,把作品的每一句话都精确地翻译出来,解读出唯一正确的理解。作为艺术作品的文字,带有“示意化象征”的特点,完整的作品大于作品所有局部之和。作品意义的呈现,一定需要观赏者的参与。不同的观赏者,完全可以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和触动。这就是文学鉴赏,或者说文学欣赏的特点,它不像读说明书,正确的理解是唯一的,它欢迎各种不同的见解在此发生。甚至同一个读者,每次读到它都可以有不同的内心感触。
这个层面的阅读理解,小朋友们有能力达到吗?当然有,而且小朋友们往往是先学会文学鉴赏,后接触信息提取式的阅读的。为何这么说?别忘了,咱们娃从小就躺在你怀里听你读“晚安,所有的光线”、“我爱你,从这里到月亮,再从月亮回到这里”,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学习文学鉴赏了。
对于出现在小学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我们发现,它既有信息提取的层面,也有文学鉴赏的层面。对于信息提取,确实可以设置题目来考核,也是可以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只要出题人的思维不是太奇葩,孩子们可以通过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来改进阅读理解的答题。但在文学鉴赏的层面,要出题并设置正确答案,那可就太难了,而且也是画蛇添足,缘木求鱼。就好比在音乐厅听完一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突然回过头问大家:第三乐章第十八个小节小提琴的三连音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或者在画廊看完一幅梵高的《向日葵》,讲解员忽然问你,左上第四片叶子的颜色比周围的叶子略浅一点,在这里隐藏了梵高的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就是所谓气死贝多芬,气活梵高的问题。放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就是难住王蒙,让曹文轩、杨红樱无语的问题。
而对于这种以“系统化象征”来解读“示意化象征”,以逻辑思维来解释感悟和共情,以左脑思维取代右脑思维的阅读理解题,我们有没有办法应对呢?有,就是两个字——刷题!如猴妈所说,阅读理解得高分的秘诀,不在于你自己的理解,也不在于作者的初衷,而是在于出题人的套路。要熟悉出题人的所有套路,就只有刷题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一定有效,但是,与文学修养无关,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也不大。既然你为了出题而出题,我就为了得高分而刷题,这就是应对标化考试的逻辑。
可是,孩子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宝贵的时间里,刷题还是读书,这是个问题。与其单纯为了分数而刷题,我还是愿意选择自由自在地、高质量的阅读。语文考试的成绩固然重要,但阅读本身,更重要得多呢。如果为了考试成绩就必须按照别人规定死的方式来“阅读理解”,那阅读这件事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而写出这些阅读段落的大作家们,听说小读者们都必须按照某位出题老师的规定来理解自己的作品,估计无论死活,都要气得跳起来了吧?
同时,也希望教育部的专家们在给孩子们减负的同时,仔细分析分析现行语文考试的结构和题型,那些无法用标准答案回答的文学问题,那些无法用成绩衡量的能力,索性就别进入试卷了。不然我们的语文老师们真的要笑死王蒙,笑活鲁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