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人数、分数线猛增和中考改革也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措手不及,不少网友笑称,今年是“史上最难中考”。
今天圈长将给你做深圳近十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以及内容结构分析:
整体评价1、透彻研读2017、2018、2019连续三年的深圳中考试题,对2020年有较强参考意义。深圳中考最近三年的出题结构、知识点分布、分值分配高度固定,2021迎来大改革,2020年出现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平稳过渡为主。
2、短期冲刺基础知识非常必要。
字音字形成语排序等虽然依赖积累、但可短时突破的题型,考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和积累是非常必要的。这类题目不像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短期不出效果,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固定,短期冲刺是能出成绩的。
3、诗歌和古文一定要回归教材。
这类知识考察方式变化不大,每年都是默写10分,课外古文9分,充分回归教材可以使得诗歌部分不丢分,也可以积累古文的语感,有利于尽可能拿到古文这9分。
4、现代文阅读,议论文值得重视。
最近三年6篇文章,3偏记叙文,2篇议论,1篇说明文。记叙文作为当家文体,考察多不足为怪,但近些年议论文的频率高企,是相对少见的。
5、作文准备10-20个事例的素材。
紧扣四字宗旨“好人好事”,切忌在作文中流露负面情绪、词汇、事例。将与同学、老师、家长、历史、读书相关的事例积累10-20个较为典型的事例,考试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引申为个人作文的补充。
一、试卷总分01.2020年深圳中考语文满分100分,2021年将调整为120分。
①最近10年基本上是100分制。
自2010年至2019年的深圳最近10年以来的中考,除2015年第一次原始分改革有过一次120分之外,最近10年的另外9年都是100分。
②2021年开始,改为120分。
根据深圳市教育局2018.11.26发布的《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自2021年始,深圳中考语文总分调整为120分。数学100,英语100(含听说25),体育50(平时成绩15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3分,体育项目考试成绩32);理化120分(物理70化学50);史道法120(历史70分,道法50)。合计中考总分610分,语文成为所有学科中,单科成绩最高的学科。
02.A 线,前5%
四大近年的录取率保持在5%以下,并连续五年走低,2019年跌破4%,到了3.7%,也就是说,在四大录取率持续走低的前提下,语文A 的达标线甚至还达不到四大的标准。
①踩线A 的分数,将会是扯后腿的成绩。
②A 基础上增加1-2分,大概与四大要求持平。
③A 基础上增加2分以上,应该算得上优势了。
④2020年A 线,可参照前四年,在89分左右。
鉴于2015年是标准分改原始分的第一年,也是近十年唯一的一次满分120分的尝试,分值以及评分上震荡较大,所以对后续年份借鉴价值较小。
二、试题结构深圳中考语文最近十年以来的试题在内容结构上基本固定,变化较小。
01.整体结构如上,具体分为大大小小10个类别。
分别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排序、文学常识、诗歌默写、古文、现代文阅读、名著、作文。
02.2015年以来,新加入了“名著阅读”版块。
①出题方式:给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字内容推断出该内容出自于哪部作品、作者是谁,国别为何、结合该作品进行内容相关的分析和评价。
②难度:较低,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
(类似于外国人中国文化小科普级别的难度,孙悟空是出自三国演义还是出自红楼梦这种)
③不出意外,2020年中考,这一题型的分值不会变化,仍会是4分。
④这一新题型的加入,以正式考试的形式进行,对于督促初中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日常对名著的阅读需提高重视,考试是督促读书的手段,不是读书的目的。
03.2017-2019连续三年,作文加入了3分的书写分。
作文的分值比重也相应由40%提升到43%,这一变化也表明教育管理层面对学生书写质量下滑的忧虑以及对应采取的督促措施。
在这样的形势下,持之以恒地锻炼书写,提高硬笔的书写美观度,不仅在个人严于律己、追求审美的层面有积极意义,在考试层面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04.2017-2019连续三年,试题结构高度稳定。
几乎连1分的变化都没有,对2020年中考的考生,有较高参考意义,对2021年改革后的第一届考生参考意义有限。
三、文学常识10个版块的前四个: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排序,相对零散,后续整理专题,今天先总结一下文学常识的知识点考察频率:
1、核心考点——古文,10年9次。
①结构:古文的文学常识,主要是作品、作者、年代等较简单的部分,一般不涉及具体内容,2013、2011两年虽触及了作品具体内容,但十分基础。
②简析:古文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考察频率高是正常的,但分值却较低,这与其在现代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相关——虽然它很重要,但已经被边缘化,所以分值较低。
02、核心考点——修辞,10年8次。
①结构:涉及比喻3次、夸张2次、拟人2次、对偶1次、排比1次。
②简析:这5类曾经考察的修辞手法都属于日常比较常见的,一些相对少见的考察较少,比如:回环、顶真、互文、正衬、反衬、反复、拟物、设问、通感、借代等,考察较少,本来,这几类常考的修辞手法就属于日常使用较多的,而较为冷僻的这些,日用较少,考察也少,也是情理之中。
03、需关注点——短语、词性、句子成分
分别以3、4、2、2次频率出现,但多是近年出现,所以不可轻视。尤其句子成分,不仅在文学常识里出现,在病句里,也是毫无疑问的中坚知识,搞不清楚句子成分,想透彻地解决病句,是很困难的。
04、淡化的点——标点符号
曾经高频的标点,已经连续三年未考。我们慎重推测,标点的重要性可能会逐渐淡化。
(未完待续)
,本文由深圳教育圈综合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