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语文有没有生字词(高考语文第一道题拼音)

高考试卷语文有没有生字词(高考语文第一道题拼音)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30 10:42:15

一、语文考前15分钟

1.虽然语文是高考第一科,但是我能在2分钟内消除紧张感,投入到认真做题中。( )

2.拿到试卷,我会花1分钟浏览全卷,尤其是关注作文材料和任务。( )

3.看完试卷后,我会告诉自己的内心,卷子绝大多数都是我熟悉的题型:很多题都是老师带我们复习过的,我完全相信我的能力和老师。( )

4.开考前3分钟之内,我能用眼光搞定默写题、文化常识题。( )

二、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5.论述类文本阅读我能先看标题,快读一遍,细读一遍,同时圈点勾画,梳理基本的层次脉络,这样能提升做题效率。( )

6.我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很敏感,凡是过于绝对的话语,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进行大概括的词语,我会特别敏感并表示怀疑。我能在与原文的比照中判断选项的正误。( )

7. 对于论述类第二题的论证方式题目,我会从整体方面把握,并进行恰当切片对比。对于论述类的第三题,会考察基于文意的推断,甚至可能出现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

8. 我熟悉新闻类阅读,也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它的信息筛选一类的题目,我先用自己的话概括整合再举例分析,不会全部照抄摘录原文。( )

9.如考察科普、访谈、传记等文本,也完全在自己的意料之内。假如考传记,对于实用类文本简要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题,如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精神品质等,我能区分开来并且先概括后举例分析。( )

10. 对于实用类文本“观点题”“分析比较题”和“应用题”,我会通过审题,明确该题涉及文本整体还是局部,然后根据题干的暗示分点作答,先概括,后分析。( )

11. 我熟悉最近3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文的特点,我会关注文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知道文学的底层逻辑是用形象表达抽象、以小见大,我清楚高考可能会淡化文体差异,我会梳理文本脉络框架,准确找到文本的线索和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内涵。( )

12. 对于小说的“内涵题”,如问题目或者划线句子的含义这一类的题目,我会准确找到题干对应的文本区间,能习惯分析文本层次,然后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去分点作答。( )

13. 对于小说的“作用题”,如问“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收到什么效果”这样处理好不好”一类的题目,我会优先从“情节”“人物”和“主旨”这三方面组织答案。( )

14. 我知道小说主要考三类“革命小说”“经典长篇节选”“表现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当代小说”,我已经做过大量的复习。我偶尔涉猎外国小说。( )

15. 对于小说的“反复描写题”,如多次描写了某景、某物、某动作、某神态、某语言等,我习惯逐一分析再整体分析。我知道无论是信息类还是文学类都会有“反套路”试题,但是我不担心,我知道题干会给出暗示,我会严格按照文本和题干来作答。同时,我还会注意答案本身的逻辑和美观。( )

三、古诗文阅读

16.我知道文言文阅读命题的语料不再局限在《二十四史》,有可能考“纪事本末体”“杂史小说体”“诸子散文”等偏向议论类的文章。文言文阅读我习惯先看选择题的文意理解题,再看文章。( )

17.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重点看人名,但是对于地名、官职名等,我会圈点勾画,不纠结具体含义,这样能快速阅读。( )

18.我掌握了断句的方法,基于文意,特别关注陈说对象、核心动词、对称结构,和固定搭配。( )

19.词语解说题,不仅仅考察识记,而是综合分析,题干的表述是“对加点词语的解说”;对于那些超级陌生的概念,我会先默认它“无误”,优先从那些看似熟悉的选项中找错误点,看选项表述是否矛盾,是否符合原文,看是否存在“混淆”的情况。对关联教材的词,我会尝试记忆上下文,然后推断含义;对于成语,我会试着造句,推断含义;我能根据语境、逻辑和语法综合进行判断。( )

20.对于理解题,先考虑到基本事实是否出错,如人物、时间、地点、顺序等等,然后考虑前后逻辑推断方面是否出错。( )

21.我能区分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在文言翻译的时候有意识地通过“增”和“调”的方式把意思理顺。( )

22.对于最常见的古文化常识(宗法、官职、科举、礼仪等),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常识,我已经比较了解了。( )

23.文言翻译题,我能比较准确地定位出“得分点字词”,找到给分的实词、虚词、句式和可能出现的通假字、文化常识,并且我习惯于用打括号的方式补充主语和宾语。( )

24.对于古诗鉴赏,我知道古诗是用文言文写的,并且会为了韵律平仄调换语序,我会按照语文老师的叮嘱,弄清时代特征、作家风格、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尽量通过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去读懂诗,多读几遍,在脑海中翻译,然后再认真审题,进行作答。( )

25.对于古诗鉴赏“手法题”,像“最后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一类的题目,我会下意识地从常见的手法中进行筛选。对于古诗鉴赏“鉴赏题”,我能从“内容”“手法”和“感情”这“三步曲”去组织答案。对于“感情题”,我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同时,从选择题和注释中获取启发。( )

26.在做古诗文默写题时,我会格外小心,参考情景式的上下文推断句子,注意可能的陷阱,并把字写好。( )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

28.语用题我都能首先通读语段,找到主体,分析层次。对于成语填空题,我会特别关注成语前后的句意,心中先填常用词语,再在心中把词语替换成若干“成语”,最后优中选优填进去。( )

29.现代汉语实词/虚词含义对比题,我能依靠语感辨析词义区别,综合语境、语法和逻辑进行分析,甚至能利用英汉互译来找出细微差别。( )

30.特定句式概括段意题,我会着重关注语段的语义结构,并用特定句式所对应的复句标记词来写好句子。( )

31.语句衔接复位题(包括古诗文复位题),我一定能“瞻前顾后”,而且我会特别关注后面的内容,并习惯从后文推出前文。( )

32.语句补写题,我能根据语段空白处的位置,判断所填句子的特点(观点句、阐释句、分析句),找准关键词和句式,我会特别关注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关联词语。( )

33.我已经熟悉新高考的语用分为“语用一”“语用二”的考法。前者是文学类语段,后者是实用类语段。而且,2024也有可能把语用5题合并在一个语段之内,我不会慌张。( )

34.我知道今年新高考语用题年年都还是会有新题型,无论什么题型我都不担心,越是新题型,难度越低。( )

五、写作

35.我能准确地判断材料作文题是寓意型的新材料作文题还是多元思辨型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前者强调概括观点,第二个强调辨明概念关系,最后一个者强调就事论事过渡到就事论理。我对于“思辨”“任务”认识很清晰。尤其对于最近的思辨作文、情境作文很熟悉。( )

36.在写作前我会习惯花3-5分钟“涂画”一下提纲、想到的人物甚至作文开头,字可以写在草稿纸上,潦草点都行。我看得清就好。( )

37.我是先确定题目再写作文的,题目中要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且体现关系。我能仿照借鉴平时积累的优秀题目。( )

38.我只选议论文写作,这样能方便阐述观点。我会保证50-55分钟的写作时间。( )

39.我知道新高考很可能参考2024九省联考的样式,考寓意型作文,甚至读写结合,把阅读题和作文题结合起来(仅仅是“弱联系”,阅读本身不影响写作)。我已经熟练掌握这2类作文样式。( )

40.我每一篇考场作文都能写到850-900字这个区间。我的作文,虽然写的字不算很美观,但能保证卷面整洁,几乎没有涂改。( )

41.我的作文,一般都是7-9段,段落较为匀称,比较美观。每个自然段的最后一行,我都会写一行的一半字数。( )

42.寓意型作文,我会按照老师的嘱托,思考材料能否和时政大方向挂钩,这不是堆砌政治词汇,而是提高站位。( )

43.作文开头,我一定会定向引述材料,一定不会绕圈子。我绝对不会使用烂俗的开头三个排比句。( )

44.作文的中间段落,我会按照逻辑展开段落,由浅入深,由内到外。分论点写在主体段的开头。并且综合运用长短句、引用化用、设问反问、比喻类比等方式增加文采,用多维归因、假设分析、比喻分析、比照和对比分析、让步分析等方式增加思辨的力度。( )

45.作文的素材,我会优先使用自己日常考试中熟练使用的素材,还会对教材的课文、新闻热点素材都加以引用。我对2023-2024的新鲜素材,尤其是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主旋律电影、大国重器、功勋人物已然熟练掌握。( )

46.作文的结尾,我会回扣开头和材料,确保不偏题,以达到一类文(48 )为第一要务。( )

47.每次新写一段前,我都会再看一次作文试题和材料,确保自己没有走偏。我会注意写作范围的提示,写作任务的要求。并且能明确点出任务,完成任务。( )

六、语文交卷之前5-10分钟

48.整份卷子,我通常能提前5-10分钟完成。( )

49.选择题我一般不会修改,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觉。( )

50.交卷前,我会再次检查答题卡填涂情况,作文标题写了没有。交卷后,我绝不会去对答案,以免影响高考的下一科目。( )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