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现象试探
中、高考要规定,语言要做到简明、明、清晰、连贯”。所谓“简明”的“简”,可以理解为“简要”,反映了“量”的方面的要求,就是话语要尽可能少,不能啰嗦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明”
可以理解为”明白“,含有“质”(效果)的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达得清断,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简明”与“清断、连贯”都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达取得“最佳的效果”。
就语言“清晰”角度而言,其首要条件就是要不出现“歧义”,从而做到语言准确、明白、简洁。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重音或一定的语言环境,听懂或读懂词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由于思维或表达上的原因,尤其是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有时会造成语义的两歧或多歧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实际上,近几年来的语文练习、试题中,有关歧义句的练习、试题也多见。九一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及九二高考语文“三南”卷第11题,即考查学生对义句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实际中,根据本人粗浅的探讨,发现造成歧义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好多种,诸如词语省略而造成歧义、词语同音而造成义、由于停顿的不同而造成歧义等等,而更多的词句的歧义现象常见于修饰限制部分。本文打算主要从词句的结构、成分的角度分析一下造成词句义的主要原因。
一、某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易产生歧义。
1.代词充当成分易产生歧义。这主要表现在使用人称代词与疑问代词上。如: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认识“这个人”的任何其他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人所不认识的所有人。“谁在前一种理解中是施动者,在后一种理解中则是受动者。
2.多义词(短语)易产生义。
(2)他借小王一本书(向小王借?借给小王?)
△(3)他走了一个小时(行走?离开?)
3.既可施动又可受动的动词易产生歧义。
(4)考研究生(主持研究生考试?参加取得研究生资格的考试?)
(5)鸡不吃了(鸡没被吃一一不吃鸡?鸡不吃东西了?)
(6)这人连校长都不认识(这人不认识校长?校长不认识这人?)
(7)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我们错误地反对了别人?别人反对我们而反对错了?)
4.兼类词易产生义,如“和”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由于词性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结关系,从而产生歧义现象。
(8)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斗争的经验教训。
这里的“和”,如果理解为介词,那么表示“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对象;如果理解为连词,则表示“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各自与自的敌人作斗争,因此,句子就产生了歧义。
(9)两千名观众热烈欢迎X部队和XX省青年女子篮球队和青年男子篮球队来工厂进行表演比赛。
究竟是两支队进行比赛?是指“X部队篮球队分别同X省青年女子蓝球队“及“X省青年男子球队比赛,还是指“XX部队及X省两个比赛单位的青年女子篮球队”同“X省青年男于篮球队比赛?对“和”的词性的不同理解,使句子产生了歧义。
二、某些语的层次结构本身存在两可情况,因而易产生岐义。
1.某些动词除可充当谓语外,也可充当限割性定语,所以易切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关系,从而产生歧义现象。
(10)参考资料 学习文件 游览景点 研究方法 炒肉丝
这些短语既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2.少数形容词既能充当定语,也可充当状语或补语,从而易产生歧义现象。“好”便属于这类形容词。如:
(11)穿好鞋
在这里,好”可以是充当“鞋”的定语,意即:“穿好的鞋”;也可以充当“穿”的补语,意即:“要穿鞋子,不能光着脚”,或者“穿上鞋,不能拉着或不系好鞋带”。
又如:“教好学生。(教/好学生?教好/学生?)
3.某些表示时间的数量词,既可充当补语,又可充当定语,从而易产生义现象。
(12)准备了两年的食物。
“两年”是指“准备”食物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指准备的食物所足够食用的时间?在这里都讲得通。
4.某些及物动词所涉及的对象不确定,从而往往产生歧义现象。
如:(13)研究心理学的论文。 动词“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不确定,可理解为”“研究心理学的论文”(意即研究有关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也可理解为“研究心理学的论文“(意即研究心理学)。
这类现象比较多见,例如:“热爱人民的总理”、“爱护人民的政府”、“发现了敌人的兵”、“了人的狗”、“需要学习的文件”等等。
5.介词所介进的对象不确定,从而易产生义现象。
(14)关于古典文学的讨论(关于/古典文学的讨论?关于古典文学的/讨论?)
(15)对厂长的意见(对/厂长的意见?对厂长的/意见?)
(16)他们对日寇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他们[对日的进攻]是早有的?(他们对日的)进攻是早有准的?)
6.连词管的范不确定,从而易产生义现象。如:
(17)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18)老师及学生中的一部分(老师/及学生中的部分?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
7某些名词短语可作不同的结构关系切分,从而易产生义现象。
(19)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学生家长”是偏正关系,指学生们的家长,还是联合关系,指学生及其家长?在这里都讲得通。
8一些复杂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也容易切分成不同的结构关系,从而产生歧义现象。
(20)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里去坐下聊天。
究竟是谁”非常高兴"?既可理解为“老师”,也可理解为“我们”。这两种理解,句子结构不同,前者为连动式,后者为长宾语老看到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我们非常高兴。
(21)他批评你做得不对。这句句子的结构可以切分成:他批评你做得不对》。(主谓短语充当主语)他批评您做不对(主谓矩语充当宾语)
三、较为特殊的“的”字结构充当成分也容易产生义。“的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一旦脱离了某种语言环境,其所代表的人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解释。
(22)天色晚了,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一般会理解成“修理车子的人(“修理工"),但它也可以理解成“需要修理车子的人"(“顾客)
(23)反对的是少数人。
这里,“反对的”既可理解为“反对某种意见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被某些人所反对的人”。前者是施动者,后者是受动者。
又如:
(24)开刀的是他的父亲。(医生?病人?)(25)关心的是他的父亲。(他父亲关心他?他父亲受到关心?)
四、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易产生义
(26)经年累月侍候着我的爱的父亲。
这一短语可以理解为“经年累月侍候着我的蕊爱的父亲”、“经年累月侍候着我的爱的父亲”,前者意为“父亲侍候我”,后者意为“我侍候父亲”,意思大相径庭。
(27)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李厂长的爱人王少珊。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究竟是李厂长,还是王少珊?为避免歧义,可将语序调整一下,把定语“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安在它的主人公名下,充当谓语成分。
(28)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个有着坦荡胸怀的战士的母亲。
“有着坦荡襟怀”修饰“战士还是“母亲”?如要突出“母亲”,可以这样表达:“这是一个战士的有着坦荡襟怀的慈爱的母亲。如要突出战土,可以这样表达“这是一个战士的爱的母亲,这个战有着坦荡的襟怀。”
需要指出的是,多项定语中一且出现数量词充当定语情况,尤其容易产生歧义。
(29)一个外商投资的养场
这个短语可理解为“一个由外商投资的养长”,也可理解为“养鳗场是由一位外商投资的”
(30)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
是“两个同学”还是“两个建议”?可以理解为建议是由“两个同学”提出的,也可以理解为同学提出了“两个合理化建议”。如果是前者,不妨这样表达:“校长完全采纳由两位同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如果是后者,则可以这样表达:“校长完全采同学提出的两个合理化建议。”
当数量词充当定语时,为避兔产生歧义,要注意合理安排其位置,并注意使用不同的量词。
以上分析虽然很不完善,但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造成义现象的原因,找到消除歧义的正确途径,从而进一步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