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语文试卷一年级手写(自制语文试卷手写6年级有答案)

自制语文试卷一年级手写(自制语文试卷手写6年级有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1 14:05:36

写在前面的话:

好久没好好发过老课本的东西了,前阵子看了下,以前的文章已经被各个平台搬运的差不多了,我也没啥可写的了。

1954-1957年,人教社的第一次教材会战

关于建国初期的中小学教材发展史,我在以前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建国之初,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中小学教材。中央出版委员会和较合适编审委员会(后来改称出版总署编审局)在上海临时编审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等多家编审委员会的编辑审定的基础上,联合各地新华书店和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建国后第一套教科书,用于1949年秋季和1950年春季。因为其出版主体多为各地新华书店,所以也被称为“新华书店版本”。

1950年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六册)封底

上图中这本教材是《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六册),是我手里仅有的的一本由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订,华北联合出版社印行的1950年代小学语文教材,1950年6月初版,也仅此一版。因为到了1950年12月,人教社就正式成立,并开始“逐步统一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了。

从1950年底到1953年3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人教社在“新华书店版本”的基础上,改编、重编、计编中小学课本30多种,推出了建国后第二套教科书(人教版的第一套),也就是1953年版教科书。

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三册(1953年版)

从内容上来看,1953年版教科书虽然在某些方面做了些许调整,但主体还是以1950年新华书店版本为主,只能算是“过渡时期的教科书”,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1953年6月,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人教社为依托,集中主要力量在1954年7月至1958年6月的三到四年内完成新编中小学教材的任务,人教社第一次教材大会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1955年版小学语文课本,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全手写体语文教材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当时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大任务对于1955年版教科书的出版,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以前,所有教科书都是采用繁体竖版的印刷模式,可简化方案发表以后,全部改为了简体横版。数千年的传统规范和习惯一下子被全面替代,如何让人们快速适应这一变化,成了主持这套教材编辑的叶圣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繁体竖版的印刷模式(1953年版)

按照叶圣陶和当时主持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胡愈之的想法,1955年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值文字改革之期,为了让人民更快更好地适应文字的巨大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新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采用手写的形式来代替印刷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入学的孩子更快地学习和认识规范的手写简体字。两个人考虑再三,最终确定了马公愚和邓散木两个人选。后来,64岁的马公愚因多种原因未能赴京,书写新版语文课本的重任就落在了邓散木一个人的身上。

邓散木其人

邓散木(1898-1963)

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1954年底,邓散木正在上海的里弄里当居委会主任忙得不亦乐乎,接到了书写新版教科书的任务。1955年2月,邓散木正式入职人教社。当时人教社虽然已经汇集了刘继卣等画家,但是作为书法家,尤其是即将面临巨大的文字改革,加入到新版教材编辑的书法家,邓散木还是第一个。由于教材编写阶段正值《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前后,邓散木为这些工作先后正式书写过两遍,形成了两个版本的手写版。一个版本是草案公布之前,邓散木按照繁体横版的方式写了一遍,这个版本于1955年秋开始试用。1956年1月草案公布之后,汉字出现了515个简体字和54个简化偏旁,邓散木又按照简体横版的形式写了一遍。为了更直观地对比两个版本,周同学选择了第一册中我最喜欢的两篇小文之一的《大雁》来比较一下(另一篇是《小小的船》,但里面繁简变动的字太少了)。

1955年繁体横版

1956年简体横版

从1954年底到1957年,邓散木用工整的小楷为1955年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前六册书写了精美的课文、注音符号、封面书名和插图说明,并先后制作出了繁简两个版本的铜字模,为制作新的汉字手写体字模提供了范本。同时他还书写了配合语文课本学习的学生字帖。

注音符号

前面讲过了这套教材承担着文字改革的重大使命,1955年实现了横版书写,1956年开始使用简体字,到了1958年它又承担起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使命。但是在这版教材使用的前两年里,它的第一部分,依然是注音符号。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1918年发布,共计39个字母。1920年字母数增加至40个,在1958年以前,注音符号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拼读工具,是小学语文的必修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满是注音符号的1955年小学语文第一册。

封面(阿老 绘制)

第一部分 入学教育

1

2

3

4

5

6

这套教材的装帧设计和绘制插图都十分讲究,组建了以人教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央美院为主体的装帧设计和插图绘制团队。团队汇集了刘继卣、阿老、王叔晖、戴泽、陈圣西、张仃等绘画名家,从封面到课文大量增加彩图和彩色照片,精美又不失生活气息。

虽然注音符号和片假名看起来很像,但它真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字母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推行后,学校不再使用注音符号授课,但注音符号并没有消失。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依然有着它的身影。

说到这,其实要说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算上注音符号的话,从1955年起,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一般都会把拼音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在新生入学接受完入学教育后先集中学习一段时间拼音,再学汉字,这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过去的小学生识字量少,汉语拼音就是他们识字的“拐棍”,学会汉语拼音后他们就可以通过拼读摸索着自主阅读。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上来都是先学几个汉字,接着在学汉语拼音,默认孩子升入一年级后的识字量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这一点也没错,现在孩子的识字量基本上一年级就能实现自主阅读,但是很多孩子认读不认拼,他是不认识拼音的。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语文老师认为孩子会拼音不好好教,英语老师认为孩子懂音标也直接跳过了这一步。

小小的船,传世经典

刚才说了,我喜欢这本书里两篇小文,一篇是《秋天》,另一篇就是《小小的船》。关于《秋天》,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它的“增”字史。没错,我说的《秋天》就是现在孩子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秋天》。关于《小小的船》,我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它的故事。除了这两篇文章以外,《拔萝卜》、《大雪》、《狼来了》、《小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有些也依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现在的小学课本里。接下来,让我们跟着这些永恒的课文看着邓散木的手写体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最后问个问题,有多少小伙伴学过《小河流过我家门前》这篇课文的,你知道它最早出现在哪一年的小学课本里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