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百校联考试卷答案2024(百校联盟真题卷高三2024语文)

高三语文百校联考试卷答案2024(百校联盟真题卷高三2024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28 10:22:17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家对生活的敏感程度,决定作家作品是否元气充沛,是否与现实距离近,是否有情趣,是否有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生活等等。
一个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写了几十年还是一个样,写一百篇等于一篇,十年后的作品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哪怕它的题材不一样,乡村、山川、城市,但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情调、趣味以及创作手法、技巧等等,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一百篇等于一篇,那是创作的耻辱,在糟蹋自己时间的同时,也浪费了读者的生命。
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在作品中不断自觉超越自己,每写一个作品都有新的东西,或者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手法的创新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笔下写的尽管是唐朝,但也能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复杂关系,充满对人类自身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一个对现实不敏感的作家,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成不变、波澜不惊的,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这种作家不仅不关心生活,而且也不会读书学习,因此也不会思考。他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只能称为写作,还不能称为创作。
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一个合格的作家,随时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并不是指非得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十年八年,或者在某个乡村待上三年五年。一个敏感的作家,买菜的时候能从小贩的口中收集素材,吃饭的时候能从朋友的交谈中收集素材,甚至一个眼神,一次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用到笔下。他的思想始终保持在一触即发的状态。往往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细节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可以开始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地创作。这样的作家,只恨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作,很少有创作枯竭的时候。
创作需要才华,但才华并非灵丹妙药,才华是额度固定的存款,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才可能把才华变成聚宝盆,才可能凭借才情和勤奋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才华横溢的作品。
一个高度敏感的作家,他的世界观、精神境界是发展的、进步的、超前的、与众不同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作家,面对生活的时候是真诚的,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样是真诚的。他用真诚的文字表现生活,打动读者。一个作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敏感,也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真诚。他所构筑的世界哪怕色彩缤纷、奇幻多姿,因为失去了真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小说写得太像小说,是小说的悲哀。真正优秀的小说,其场景是自然而然的,是浑然一体的。作家笔下的生活,是可以在生活中重新被复制和展示的。作家用文字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而那些特别像小说的小说,无处不充满人为的构造,场景、人物和情节如同橡皮泥,他本来想捏一只鸭或者一只鹅,可态度并不严谨,随心所欲,先捏一个鸭头,再捏一个鹅身,接着又捏了一个鸡脚,把这三者生硬粗暴地拼接到一起。他主观认为这就是创造,看似头尾和四肢完整,然而捏出来什么都不是。
故事好找,细节难寻。一个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写的哪怕是前朝往事,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笔下的人物考虑,借助现实生活的体验,借助图书和资料,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做考古史的研究,还原一种真实,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丰沛的细节是让人物活起来、立起来的关键因素。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过正常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细节来支撑。细节,考验一个作家的宽阔、深邃和睿智。一部宏大的作品想单凭廉价的想象来支撑,那无异于异想天开。
敏感无价,尤其是作家,对生活麻木不仁的人,不可能写出元气充沛的作品。
(摘编自李新勇《敏感无价》)
材料二:
生活中的我是敏感的,常常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我下意识的反思。其实这不太好,它让我花费太多心思了。
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特别是引人围观、热闹非凡的事,我内心的触动会更大,很多事甚至不希望它发生。可是,生活是个大舞台,喜剧或者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谁也阻止不了它发生什么。作为作者,特别是喜欢以小小说的形式描摹生活的作者,这样的敏感有时又是好事,它弥补了我生活的不足,扩大了我体验生活的外延。我要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放大镜,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究真相背后的东西,然后揉进自己的思考,把它呈现给读者。如果没有什么感觉,我会把它们记下来,等着自己静下心,认真思考它的来龙去脉。
小小说是具有新闻性特质的。关注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新闻事件。曾有理论家定义,小小说是生活的轻骑兵。我想,这样定义小小说的一个特质,是有它的道理的。关注生活或者说关注现实,小小说不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它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不是还原生活事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引人深思的观点,想象和夸张也是必要的,这是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
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多彩的,我们时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多看到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它常常只是一粒种子,需要我们施肥、剪枝,促它发芽、结果。因此,做敏感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编自田洪波《做一个敏感的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只要写的是生机勃勃的新时代,他的作品就会有很高的情调。
B.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即便写的是古代,他的作品也都有新的语言、结构、手法,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认知。
C.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对生活熟视无睹,不关注生活,也不学习思考,尽管他怀着真诚,他的创作也不会持久。
D.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是生活的有心人,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很少有创作枯竭的时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是说敏感的作家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自然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
B.细节非常重要。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以丰沛的细节,使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过正常人的生活。
C.材料二认为,作为小小说的作者,对生活保存敏感有时候是好事,不仅要有对生活的敏感,还要思考与积累。
D.小小说与新闻报道,都要求关注生活,对生活高度敏感,但新闻报道要还原生活事件,小小说则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薛宝钗过生日,史湘云说台上唱戏的小戏子像林黛玉,林黛玉觉得贬低了自己,很生气。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个敏感的人。俄国的一个真实案件,引起了他的思考,从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复活》的创作。
C.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是敏感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典型的语言。
D.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是敏感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通过汽车运行的声音判断汽车各方面的状况。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国家领导人号召文学工作者,要关注新时代的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述文学工作者关注新时代生活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8号界碑 苏三皮
白映秋发现张光明挺小气,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搞出那么大动静来。
也不知道白映秋搭错了哪根神经,突然没头没脑地对张光明咆哮了一通,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
白映秋话音刚落,张光明整个人瞬时愣住了,脸苍白得像一张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入了张光明的心脏。几乎在那么一瞬间,张光明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那声音沉沉的,像一记闷雷。
当眼光落在足球场那张巨幅征兵海报上时,张光明整个人瞬时就仿佛又沐浴在了春风里。军营!对,就是军营!张光明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阳刚、坚韧、钢铁般的男子汉,再也没有比军营更合适的地方了。
几乎不做任何犹豫,张光明就到学校保卫处报了名。
顺利通过初检初审、体检政考和走访调查等环节,张光明披红戴花地坐上了专列。靠在车窗上,张光明望见白映秋追着火车跑了很长一段路。①张光明内心五味杂陈,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又夹带着报复般的快感。
火车一路向北,穿越大巴山到达宝鸡后,扭头转向西行,河西走廊、祁连雪峰、丝绸古道、嘉峪关、星星峡、巍巍天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张光明内心不禁被自豪感填满。这不正是自己内心一直渴望的诗和远方吗?②张光明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不禁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
新兵下连,张光明被分到了距离边境线不足百里的连队。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
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李子华多次参加过联合武装巡逻。他告诉张光明,当迎着刺骨寒风,穿越山谷、冰河、雪原,终于抵达18号界碑,看到刻有“中国”两个大字的界碑时,那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热切地抚摸着界碑,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亲人一般。那一刻,他强烈地感受到他和祖国心心相印,他的脚下就是无比伟大的祖国。李子华还说,只有站在界碑跟前,才能有这样的感觉。
张光明还认识了一位老边民。老边民已经八十多岁。新中国成立那年,老边民刚十三岁。从那时开始,老边民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守边,已经守了将近七十年。那天在哨所,老人告诉张光明,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守护18号界碑,要是他不在了,就让他的儿女继续守护18号界碑。③说到18号界碑时,原本消瘦得有些佝偻的老人瞬时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但作为新兵,张光明还不能参加巡逻队伍,得先通过三个月的适应期训练,才能参加联合武装巡逻。
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按照连队以老带新的惯例,连队安排李子华带张光明。当巡逻车驰骋在婉蜒的边防公路上时,四望梅川河着窗外远处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张光明不禁想起了白映秋。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心底苦涩得很,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巡逻车在一个山头停了下来。18号界碑就在山头的另一边,巡逻车开不过去,剩下的路,张光明和李子华只能步行过去。④实际上并没有路,半人高的积雪已经把路给抹掉了,一脚下击,积雪就淹没到了大腿根。张光明和李子华用背包绳把他们系在了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步步艰难地往山上腾挪。
凌厉的山风从张光明的耳畔呼啸而过,他的手脚麻木了,身体开始不由自主起来。李子华提议张光明歇一歇,张光明倔强地说,不,不能歇。
再艰难的路,我也会坚定地走到底。张光明暗暗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
张光明笔直地站在18号界碑前,让李子华帮忙拍了全身照。张光明挑出一张最满意的照片,在照片右下角添加了一行字: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映秋本是不经意地开了句玩笑,却让张光明搞出了大动静,他要参军人伍,要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B.本文以军人和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为主线,交织着张光明的恋情与成长,展现了宏大的爱国主题。
C.文中的环境描写“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既是张光明向往的诗和远方,又隐含了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D.白映秋跟着火车跑,说明她还有不舍;她下了最后通牒,张光明没有回复,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五味杂陈”,有对白映秋的爱恋,有离别时刻的伤感,有参军人伍的决绝,还有报复一般的快感。
B.句子②中的“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呼应了第三段“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张光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
C.句子③中的“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指老边民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
D.句子④中“半人高的积雪”,以自然环境的恶劣,写戍边生活的艰苦,反映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8、张光明对18号界碑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弯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齐人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大妹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请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成以为真凤凰,贵其欲献于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农夫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农夫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
材料二:
夫谗佞之徒,名实径庭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
(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六·去谗篇》,有删改)
【注】①石:文中指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朝有A千臣B昭公C去D国而方悟E弓无F九石G宣王终H身而不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
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
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
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王好射,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黄公好谦,故意谦损自己的女儿,实际上她们有国色之美。
B.路人想把买的山雉献给楚王,过了一晚上,山雉却死了。楚国人纷纷传言真凤凰价钱很贵,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
C.邻人告诉农夫,这是一块怪石,亮光就是作怪的征候,让农夫赶快扔掉它。没有多久,邻人却偷过来,献给了魏王。
D.李世民认为,那些奸邪谗佞之人花言巧语,想方设法去亲近地位高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的意旨,取悦于人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2)魏农夫之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14、材料一、材料二以及《答司马谏议书》都说到了名与实的关系,写作目的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票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16、两首诗均以牛人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 ”,可爱极了。
(2)陶渊明以“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农村的情景,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所写的情景非常相似。
(3)小刚这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心情很低落。李老师鼓励他,要相信自己,将来会好的,古诗云:“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秋风凉了,我们都穿上了夹衣。这时候,熟成棕褐色的皂荚,密密匝匝,一嘟噜一嘟噜地挂满枝叶间。皂荚树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带着满身的硕果,慈祥地望着我。风吹过来,它的枝条很难再舞摆起来,只是须髯和衣襟稍稍动一下。没几天,我父亲准要在某个早晨,拿上一根长长的枣木杆子打皂荚。皂荚和带了叶子的碎枝噼哩叭啦落下来,厚厚地铺了一地。每次我都羡慕地想拿过杆子来打几下。有一回,终于在父亲打累了,抢过去,举起来,好沉,好沉,一下,两下,三下,好不容易打下一个,竟巧巧地落在我头上,砸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我生气地把那枚好看的皂荚跺成了两段,母亲赶紧过来拉住我。奶奶把那些又硬又厚的叶片拢成一堆,准备干了当柴烧。母亲把那些皂荚收拾到几个又粗又大的背篓里,装得满满的。每次洗衣服的时候,都用棒槌砸几个,很呛鼻子,母亲虽然扭着头,边砸还边笑,把几颗光溜溜的皂荚籽塞在我手里。我玩腻了,就 ① 地把它种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遍一遍地给它浇水,还洒上炉灰当肥料,无奈它在阵阵秋风里是发不了芽的。等到第二年 ② 的时候,我已经忘了,它却探出娇黄嫩绿的小身子,在阳光下舞蹈。
18、下列句子中的“准”和文中“我父亲准要在某个早晨”的“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要遵守纪律,上课不准迟到。
B.墙上挂的钟表,走得不准了。
C.我说了要去,明天准去。
D.我们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抢着走过去,举起很沉的杆子,打了几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部分市民感觉到今年夏天蚊虫少了,其实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被蚊子叮咬的几率降低了。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特别是超出适合蚊虫活动的温度条件时,
一般来说,①蚊虫活动和叮咬比较活跃的区域是20℃~35℃,②温度过高或过低,③蚊虫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④其活跃性会明显下降,⑤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也会相应减少。今年夏天,高温天气较多,影响了蚊虫的活动力,蚊子“变懒了”。
大家觉得蚊子变少了,可能还有一种原因, ,导致易孳生蚊虫的水体较少,由于蚊虫孳生离不开水体,积水的变少导致蚊虫数量减少。其次,因为天气太热,人们外出活动时间少了,或者外出活动时间正好避开蚊虫一天中的活动高峰,所以会有蚊虫变少的感觉。
专家提醒,随着高温天气的解除,以及后期降雨的增多、 ,较高密度的蚊虫仍会对人形成一定的叮咬骚扰的危害,大家仍需要做好防蚊工作。
21、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红色”内容丰富,表现生动。与“红色”有关的词汇,由于形成的背景不同,运用上也各有惯例。“红”可以用来指“受追捧”,如“网红”“当红炸子鸡”等;“红”可以指“牺牲”或“奉献”,如“红烛”“红马甲”等;“红”可以指“温暖”“希望”,如“东方红”“日子红火”等:“红”也可以指“忠诚”“爱国”,如“红歌”“中国红”等;“红”也可以指“禁忌”或“暂停”,如“红线”“红灯”;“红”也可以作动词,如“眼红”“红了眼眶”……

作为正值青春“红颜”的青年,请你就对“红色”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A项错在“只要……就……”,太绝对。B项错在“他的作品也都有新的语言、结构、手法”,原文是“或者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C项错在“尽管他怀着真诚”, 原文是“一个作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敏感,也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真诚”。
2A A项错在“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原文是“作家笔下的生活,是可以在生活中重新被复制和展示的。作家用文字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复制”,是“可以用镜头来还原”,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优秀的小说,也不会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
3B B项属于作家的敏感,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作家对生活要有高度的敏感。”A项属于个人性格的敏感。C项属于教师的职业敏感,对语言的敏感。D项属于司机的职业敏感,对车辆的敏感。
4、①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材料一用“灵丹妙药”“额度固定的存款”“聚宝盆”,比喻作家的才华,材料二用“一粒种子”, 比喻敏感的作家对生活的发现。 ②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材料一大量运用正反对比,有段与段的正反对比,有段内的正反对比;材料二是小小说与新闻报道的对比。
(评分参考:每点2分,方法1分,阐述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5、①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在作品中不断超越自己。 ②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才华横溢的作品。 ③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用真诚的文字表现生活,打动读者。 ④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发现并使用真实丰沛的细节 。⑤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有自己的见解和引人深思的观点。 ⑥对新时代的生活高度敏感,可以使文学工作者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东西。(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
6D D项错在“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张光明虽然担心“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最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还在努力挽回两人的感情。
7C C项错在“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李子华、张光明是“看到”18号界碑,才会热泪盈眶。老边民眼里的光芒也不一定是泪光,更多的是几代人守护边疆的激动与自豪。
8、①张光明刚接到守护18号界碑的任务时,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
②张光明听了李子华和边民守护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心底越发神圣起来(热血沸腾,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
③张光明对加入巡逻队伍,守护18号界碑充满期待。
④张光明参加武装巡逻,看到了18号界碑,激动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示例:①张光明以实际行动告诉白映秋,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②“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以军礼致敬界碑,表达戍边决心与爱国激情。③以军人的气概与爱国的激情打动白映秋,表现了张光明的成长(或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继续下去)。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 E G
11A A项“孰视之”中的“孰”,意为仔细。
12B “贵”是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珍贵,可以翻译为“赞赏”,不是价钱很贵;“都想得到并献给楚王”无中生有,“其”代“路人”,不是楚国人。
13、(1)楚王被路人想献凤凰给他的心感动(楚王感激路人想献凤凰给他), 于是召见他并且厚重地赏赐他(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其价值比买鸟的钱多十倍(或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评分参考:“感”、“厚赐”“过”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魏国有个在田野耕作的农夫,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却不知道它是宝玉,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便告诉了邻居)。
(评分参考:“耕于野”状语后置、“径尺”“弗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材料一,尹文子通过四则故事,批评名实相违的不良现象。材料二,李世民以谗佞之人的名实径庭,告诫统治者要予以警惕。王安石以“兴利除弊”等改革之实反驳司马光,为变法正名。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宣王爱好射箭,喜欢人家说自己能用硬弓,真实情况是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之力。他拿去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拉弓试一试,把弓拉到一半就不拉了。都说:“这弓不下九石之力,不是大王谁能用这样的弓 ”宣王听了很高兴。然而实际上宣王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他一辈子却自以为那是九石之弓。三石,是实际力量;九石,不过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力量。
有位叫黄公的齐国人,总爱谦卑。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正因为她们长得美,黄公就常常说谦虚的话来贬低她们,说她俩长得丑陋。于是,丑陋的名声传播很远,以致过了婚龄全国竟没有人向她们求婚。卫国有个光棍汉,早过了结婚年龄,冒然娶了黄公的女儿,发现原来是天姿国色。他就对别人说:“黄公喜欢谦虚,故意贬损自己的孩子。大女儿的妹妹一定是很美的。”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送聘礼求婚,果然也是天姿国色。姑娘有国色之美,这是实际情况;说她们丑陋,那是虚假的名声。这位光棍汉不计较丑陋的名声,却得到真正的美女。
楚国有个挑着野鸡的人,一个过路人问他:“什么鸟呀!”那个挑野鸡的人欺骗他说:“是凤凰。”过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正好碰着见到了。你打算卖它吗 ”那人说:“是的。”路人出十金要买,那人不给。又加了一倍,便卖给了他。他想献给楚王,过了一夜,野鸡死了。路人不去考虑花了钱可惜,只是遗憾不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于是一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凤凰,尤其赞赏路人想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忠心,便报告给楚王。楚王被路人献凤于己之心所感动,于是召见他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
魏国有个在田野耕作的农夫,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却不知道是宝玉,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邻居心里想谋取这块玉,欺骗他说:“这是块奇怪的石头,收藏起来对家里不利,不如送回原处。”农夫虽然有些疑心,还是拿回家来,放在廊房之下。这天夜里宝玉大放光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十分恐惧,又去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那石头作怪的征候了,赶快扔掉它,灾祸可以销除。”于是农夫急忙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没有多久,邻居偷取了这块宝玉,拿着献给魏王。魏王找玉工来察看。玉工望见这块宝玉,拜了两拜,后退几步,恭敬地站着,对魏王说:“恭贺大王得到天下之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宝玉。”魏王问能值多少价钱 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给五座城池,只能看一眼。”魏王立刻赐给献玉者千金,并且长期享受上大夫的待遇。
材料二:
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名和实相差很远。这些人朝夕争取荣华,在集市上竞相争夺财利,在朝廷上争夺权势。这些人以谄媚阿谀的姿态,憎恶忠良贤能之人处于自己之上;怀着奸诈的心志,唯恐富贵被别人占了先。奸佞之人花言巧语,亲近地位在自己之上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意趣,取悦于君。宋昭公臣僚上千人(但左右献谀),被逐出国才悔悟;宣王所用的弓没有九石,左右奉迎,宣王终身不知所用的弓是三石。不亲近的人常常进谗言离间亲近的人,所以宋国太子被伊戾谗言所害;奸佞者往往耍手段残害正直人士,因而楚国忠臣邵宛被奸邪之人所害。这都是昏庸不明的君主,荒迷惑乱,拒贤听谗所造成的,以至于忠者如邵宛、孝者如太子,终被谗言所害,实在是可叹可泣而冤枉的了。因此,这就有如聚生之芳兰,将欲茂盛之时,竟被凄然之秋风败落了;君主方欲明察,就被小人的谗言蒙蔽了耳目。这完全是奸邪谗佞的人所造成的危害。这二者是危害国家的本源。
15A A项,错在“画里送军粮的牛车”。诗题为《牧牛图》,第三句有“如画里”,因此牛车送军粮是现实里的情况,“短蓑长笛一川秋”才是画里的情景。
16、①《牧牛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3分。答比喻“似水流”,得2分。答借景抒情,不得分) ②《病牛》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或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3分。答反问或夸张,得2分。答借景抒情,不得分)
(评分参考: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3)示例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示例四: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示例五: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C C项的“准”与“我父亲准要在某个早晨”的“准”意义相同,意为一定,肯定,都是副词。A项的“准”意为准许。B项的“准”意为准确。D项的“准”意为标准。
19、示例:①煞有介事/郑重其事 ②春暖花开/春回大地
(评分参考:填对一个给1分,填对两个给2分,有错别字则该成语不给分)
20、①原文运用对偶、反复、排比手法,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突出了少年的好奇与兴奋,强调了杆子的沉重与打皂荚的艰难。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3分,两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第①句,修改为:蚊虫活动和叮咬比较活跃的温度区间是20℃~35℃。
第⑤句,修改为: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也会相应下降。(评分参考: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共4分)
22、示例:①就会出现“蚊虫叮咬减少”现象
②就是入夏以来降水偏少
③人们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多
(评分参考: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3、参考例文

红星照耀中国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想,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因为“红星照耀中国”。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若你继续沿着朋友的足迹与理想前进,那么,你将看到活生生的故人。”

回首百年,轻轻拂去历史的风烟。我看到了那些“活生生”的故人,以及震撼人心的场面:

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在逃离法国巡捕之后,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说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27年南昌起义,一张张坚毅的面庞在炮火的映照下灿若夏花。

1949年,一位伟人伫立于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正在那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飞两次。”

2008年汶川地震时媒体有一句话:“一个能出动十万军队救援的国家,一个总理2个小时就赶到灾区的国家,一个因民众争相献血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这样的一个民族,怎么可能会没有信仰?

这撼动人心的场面,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那是“红色信仰”。这其中,有红船精神的敢为人先,有八一精神的不畏牺牲,有建国精神的独立自主,有抗震救灾精神的众志成城……它们汇聚成了熠熠生辉的红色精神,中国人近百年来的图腾!

红星照耀中国,信念传承千古。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已经腾飞,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吾辈青年需要继续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仰,去面对,冲破,呐喊,去守护这个民族不能被亵渎的东西,一直到永远。

神能让人丰衣足食?那神的样子我见过,那神曾叫神农,现在叫袁老。

神能移山动岳?那神走过的路我走过,那神曾叫愚公,现在叫工程师。神能百战百胜?那神的一角我戴过,那神曾叫轩辕,后来化为一面红旗。

神能永生不死?那神就在我身边,那神曾叫华夏儿女,现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于是,我愿意以红色为名,继承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学习工程师们的匠心,擎起红遍山河的旗帜,做常含泪水、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华夏儿女!

于是,我看到一个个故人古老又鲜活的面庞冲我微笑。

于是,我再次吟唱起那首熟悉的歌谣:“当我再次看到你,在古老的梦里,落满山黄花,朝露映彩衣。”回望过去,喜见百年红旗飘;展望未来,永怀千秋家国梦!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