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老师上课改卷子语文怎么说(模仿老师改语文数学试卷)

模仿老师上课改卷子语文怎么说(模仿老师改语文数学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27 21:22:38

文 | 胡 渔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

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如果有孩子喜欢模仿鲁迅和王小波的文风,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当然,也还得看具体情况,没有一个总的标准。倒是有一个比较具有针对性的答案,那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支持。并非支持和鼓励孩子都去按照王、鲁的文风写作。

下面,笔者分三个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是,占在老师的角度,如何看待这种模仿写作!

作为语文老师,大多数是中文系毕业的,应该基本知晓,就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各种文体,还有有思想的作品,都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甚至模仿。

鲁、王的作品,也是这类经典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值得学习和模仿。他们的作品基本代表一类文学体裁的高峰,可以说后来者,能超出其水平的中国作家,暂时还没出现。

读者看到了这里,或者会问,既然作品这么好,那是不是应该向所有的学生加以推广和鼓励模仿呢?

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也有几个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度,而且提问者的学生还没有界定(可能是中学生吧,或者大学生),如果是中学生,社会阅历和阅读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必然影响到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真正理解,从而影响其是否可以模仿,或者学到一丝半缕?

二是,作为引导者和学习者应该真正了解鲁、王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其思想内涵,然后才是是否可以取法的问题。

鲁迅作品多是揭露社会黑暗,对人性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对这些深刻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且这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和所遭受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这些都是构成他们文风的独一无二的社会条件,所以说,我们无论再怎么模仿,都难以学习。

由此观之,老师是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对鲁、王作品阅读比较多,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一二,不鼓励大规模的学习和模仿,那样只会“伤”到学生!

三是,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现在有多少家长真正鼓励自己孩子那么有思想和独立思考的呢?

绝大多数都还是希望自己孩子听话,为纯粹的应试教育而努力,为能写各种比较格式化的高分作文而努力。

写高分作文,与真正的创作有交集,但也有根本区别。应试作文是在求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否则会写出不伦不类的作品,而且孩子们对这种真正的模仿和创作,把握不住度,一篇让大家叫好的好文章,不一定就是能给高分的,这种冒险,绝大多数老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是不愿去尝试的!

四是,站在学生本身的成长角度看,还是应该多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字,吸取精神力量。相对吸收容易吸收的作品,循序渐进。

一般中学生甚至非文科的大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接受度是非常低的,当然阅读王小波还有基本可能。

自身的地基没有打好基础,是无法去消化鲁迅作品里的“鬼气”和“锐气”,还有王小波作品里各种对现实的反讽。这对于还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如果刻意学习,刻意模仿,可能会“擦枪走火”,伤到自我!

文学创作,模仿的前提,还是得大量的阅读,各种经典作品,各种文体,文风等等。阅读胃口养好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学领域的“美食家”,或者高级“厨艺师”,否则,早年的精神偏食,会导致一个人走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