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紧密围绕省级课题“1 x”全科融合模式的小学课堂实践研究课题开展课堂研讨活动。
3月1日,盐城市青年路小学录播教室里春意盎然,风景独好。师者春风化雨,学者如沐春风。
多样课堂展风采
本次教研活动,展示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好开端,同时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语文课——建构语言,提升思维
秦强云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篇有意思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课文运用了较多的科技术语,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理解了部分内容。课中,在解决了本课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以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为途径,直抵教学目标。课堂上,关注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已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通过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优良。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适时予以引导,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孩子们对纳米的概念非常模糊,在学到“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时,从孩子们熟悉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长度单位的家族成员开始,让学生有种“熟悉的陌生感”,激起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让孩子们对纳米到底有多小有了清晰而又准确的认识。
课后,通过推荐学生阅读《了不起的纳米小超人》、《神奇的纳米技术》,从而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纳米及纳米技术的了解。
数学课——寓教于乐,拓宽视野
陈福鑫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通过购物活动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并得出数学结论,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课堂中还渗透:人人都要爱护人民币,不能随意破坏;学习雷锋叔叔,将挣得的钱用于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人民币为什么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追问。通过学习中国货币的“前世今生”加深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充分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中国货币发展的漫长历程,再次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请孩子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设计班级币,充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英语课——学科融合,审美鉴赏
陈慧老师运用情绪感知、游戏、任务型精读以及分层展示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教学。该板块重在对学习用品的学习,本课时和三年级下册劳动教材中的《纸黏土浮雕》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文具模型,充分运用本单元句型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变身设计师,用多彩的超轻粘土打造各具特色的英语学具,对词汇知识的掌握生动且记忆深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强了美育熏陶,在同伴的展示中,促进了语言水平与动手能力的双重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的核心素养。同时本课时和江苏版《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三年级下)A Noisy Schoolbag融合。以不断挖掘“noisy”的源头贯穿整个阅读过程,“读”图之于读“角色情绪”的重要性,达到课本与绘本深度融合的效果。
精彩点评促成长
陈慧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巧而得法,以课题为背景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清晰。学生在语境中进行猜想、提问、对话和表演,将课本教学和课外绘本阅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情境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关注人物的情绪,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互相帮助。在交流中通过对pencil的描述融入劳动教学,让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春意渐浓,时光清浅,迎着温暖的阳光,共赴一场有温度的教研。今天聆听了陈慧老师的一节研讨课,三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的Story time 板块,获益满满。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1.课堂中陈老师能关注学生整理、收纳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流沟通学会整理自己物品,并且要有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行。结合第二单元中已学过的“Is this your…?”,学习新句型“Is that your…?”及其回答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复现,从而有效提升运用英语的能力。
2.这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思融通”。对语篇中的分析,她设计多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精心设计各种think 环节,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在课堂的延伸部分真正实现课本与绘本的紧密融合,从而达到本节课"人与自我,学习与生活"的育人目的。
3.陈老师的课堂有一个很吸引人的亮点,那就是跨学科融合教学。她在本节课最后设计环节”Make and say”,与学科“劳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消化力度,从而让英语学习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真实紧密,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综合的学习知识和能力得以提升。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货币概念教学课。陈老师的这节课,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联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让学生在“趣”中玩,“趣”中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的设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设了有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以情境贯穿整节课。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情境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课中陈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课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不自觉地在学习着新知,其中又穿插购物活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机械学习变成意义学习,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有趣的氛围。
2.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陈老师这节课上出了“数学味”,通过“1元的拿法”、“买一个7角钱的橡皮,给营业员1元钱,营业员应该怎么找钱?”等问题,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把新旧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感悟。互动的课堂需要合作,本课陈老师带领学生步入情境后,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在交流中认识人民币,课中陈教师与学生互扮角色进行购物演示,互动过程有趣、有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听了陈福鑫老师《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感慨颇多,陈老师的教学中有很多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首先教师的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温和的表情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整节课的教学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围绕“羊村旅行”的故事情境推进整节课,既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所学知识,师生之间充满了和谐的氛围。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活动体验,在学生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利用奖励的红包是否公平、买文具如何付钱……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红包里的钱数,得出元、角、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说一说并演示如何按文具价格付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活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顺序,有层次的发展,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最后,陈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许多细节的精心设计可见老师的用心。例如,为学生普及人民币相关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爱惜人民币,节约用钱的好习惯,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将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科技说明文,文章中的一些科技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模糊,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太微小的“纳米”更是个难以想象的抽象概念。对这样单调、枯燥、抽象的说明文秦老师从视频开始,通过相关科学技术的视频,加上老师的串讲,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帮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对纳米技术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趣”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秦老师在认读词语环节花了一定的功夫和时间。她精心将课文中重点词句分为三组,让学生通过多样的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
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秦老师还通过创设“纳米技术科研站”的情境,学生们化身成小研究员。他们在丰富有趣的任务驱动下开展语文实践,让学习由浅层次走向深层,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立足课堂见品质,以研促教共成长。本次公开课活动更好地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各位执教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并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认真准备,精心投入,展示出别具风采的课堂。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让我们一起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助力“优学在亭湖”品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