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期末考了,我们娃就读的这所卷得出名的学校,似乎每天都有模拟练习。老师在群里通知家长,让我们要留意和分析学生近期的模拟练习分数,并且还拉出了各分数段人数。
回家后,娃犹犹豫豫地说出自己的英语模拟成绩——64分,我后脑勺冒出丝丝寒意。她说完分数,不说话了,有点害怕似地看着我。
我也没说话,再仔细看下老师的通知,更说不出话了。全班80分以上是多数,不及格的也就10个人,娃这分数明显是掉到最后梯队了。
发火或冷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招数早就没用了。饭后,娃静静地坐到客厅书桌前写作业,看她看书写字的样子,是已经进入了专注的状态。能感觉到她一年年心智在成长,现在考不好会难受了。
我也趁机躲进房间看点闲书。仍然难以平静。是焦虑,或是恐惧?总之,是让人不适的感觉始终在萦绕。为了能正视且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我想起之前一本书里讲的方法,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我焦虑或恐惧的娃考得不好这件事,为什么对我重要?真的这么重要吗?
2、如果没有那么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我深层的恐惧是什么?
3、这件恐惧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坐在床边,在小卡片上写下了这几个问题。每当要面对未知的事情或局面,我总会给自己预设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一直的工作习惯,没想到用到了生活上。
首先,娃的模拟考完全不重要,也完全不决定什么。但是,试卷错误和分数是日常学习情况的一面镜子,考得不如意,说明平常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是需要调整的。
其次,既然不重要,为什么我看到分数感到难受?所以,这可能是我的深层焦虑在作祟。小学平常学不好→→期末考大概率
也不好→→小学就读得一般→→哪怕是到了好初中,也很难直升重点高中,甚至高中可能都上不了→→可能要读职专/中专,学习氛围不好,早恋了怎么办→→最终没考上好大学,或许只拿一个大专文凭→→没有好工作→→未来生活没有选择。
仅仅是一次最普通不过的课堂小测,我就能勾勒出二十年后的恐惧。发现自己有点不理性了。
还没完呢。我们这一辈,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从小学的中、高年级开始,都是自己料理自己。
。在教育这件事上,我「怎么做得这么差」,怎么和我爸妈交代?
写下这段,我偷偷地掉了几滴眼泪(不争气)。我焦虑的,99%不是娃这门学科这次的成绩,而是一个根本未发生的、甚至在二十年后根本也不会发生的未来;我恐惧的,真正来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不认可,害怕自己比别人做得不好、害怕不完美。这个底层,才是我无法面对的恐惧。
此刻的你我他,也许有很多外在的标签,它们来自于社会的评估体系。比如,名校教授、500强公司高管、“独角兽”创业者、公职人员、很厉害的孩子爸爸妈妈、很厉害的人的妻子/丈夫等等。谁不希望自己头上多几个这种标签,让自己显得完美一点;谁也都害怕失去标签,让自己从此“低人一等”。
正是因为对这种外在标签的错位追逐,让我内心不断筑起恐惧和焦虑的高墙,而把真实的需要和并不可怕的难题,变成了不可触及的天堑。
从错位到自洽,会有答案吗?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十二字箴言,字字珠玑。这可能可以成为我破除心里这堵高墙的那把锤子。
这会,娃敲门进来,问了我一个作业上的问题。她似乎已经把考得不好的事忘记了,显得轻松活泼。
回答完她的问题,我起身走出房间,拿起了那份英语试卷,打算看看她都错哪了,计划等会花个二十分钟时间一起分析下薄弱知识点,然后就让她安稳地睡觉去。
也就只是拿起那份试卷,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