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试卷的缺点和建议(英语考试暴露出的优点和不足)

英语试卷的缺点和建议(英语考试暴露出的优点和不足)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4-07-19 09:05:51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崔佳逊 刘宏刚

摘要:为探究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对246名高中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高考英语测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容,尤其是语言测试的学习;(2)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反拨作用并非直接的,而是受到教师调节的影响;(3)高考英语测试对普通班和重点班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应当完善目前高考英语测试的实行;同时教师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了解高考英语测试的真正意图、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摆正对语言测试与英语学习的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考英语测试;反拨作用;个体差异;教师调节

一、引言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Du Juan,2008)。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发现有:(1)测试既会对教学产生正向反拨作用,也会产生负向反拨作用。测试在设计之初便应降低其消极的影响。(2)对于不同的教师与学生,测试会对教学产生不同数量、不同程度的影响。(3)“试题设计与试题质量会影响测试的反拨作用”(Gu Xiangdong,2007:41),同时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测试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反拨作用研究多集中于测试对教师教学影响的调查,但最主要的是,测试对教师教学所产生的反拨作用是如何作用于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仍未深入(Green,2006)。同时,有些研究发现测试对不同教师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测试是否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数量、不同程度的反拨作用,这一假设并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基于此,本研究以Bailey(1996)的反拨作用基本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从测试对学生学习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对高考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背景

反拨作用,指的是“测试对教学的影响”(Hughes,1989:1)。Buck(1988:17)认为“无论学生,或是教师都会依测试内容来调节课堂活动,尤其当测试决定学生的未来,其通过率作为教师评定的标准时”。实际上,测试不仅仅对教学产生反拨作用,对教育体系以及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Bachman和Palmer(1996:65)扩充了反拨作用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测试对测试者、教师、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影响”。

1993年起,研究者开始为反拨作用研究设立理论基础(Gu Xiangdong,2007)。一些研究者为了解释反拨作用机理,提出了相关模式,并应用于以后的研究中。Alderson和Wall(1993)通过对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研究的总结,提出反拨作用假设。随后,Alderson和Hamp-Lyons(1996:295)提出第16个反拨作用假设——“测试对不同教师、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别的反拨作用”。Hughes(1993)通过探究反拨作用机理,提出“参与者—过程—结果”的反拨作用模式,“测试的性质将首先影响参与者对教学与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这种理解与态度反过来会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影响结果”(Hughes,1993:2)。Bailey(1996:264-265)基于Hughes的PPP模式,提出了反拨作用的基本模式,并将PPP模式中的学习结果称为“对学习者的反拨作用”。Bachman和Palmer(1996)随后扩充了反拨作用的范畴: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基于以上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反拨作用研究开始逐步深入。

Watanabe(1996)调查了日本大学入学英语考试新增翻译题型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以下假设:(1)对于教师A而言,课程A相对于课程B,会使用较多的语法-翻译法。(2)对于教师B而言,课程C相对于课程D,会使用较多的语法-翻译法。(3)课程A与课程C使用语法-翻译法的频率是相似的。(4)课程B与课程D使用语法-翻译法的频率是相似的。经分析,A、B教师使用语法-翻译法的频率不同。多种因素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特别是教师的个人因素,例如:教育背景、教学经验或教学理念等。

Alderson和Hamp-Lyons(1996)在观察托福备考课程时发现托福备考课程与正常英语课程相比,教师话语占用大量时间,学生与教师的话轮数量减少,每一话轮所占时间增多。研究结果表明:托福考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师,影响程度不同。托福考试本身不会引起反拨作用,是决策者、教材编写者、教师的因素才产生的反拨作用。

唐雄英(2005)针对考试的使用及其影响进行了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该研究围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否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速度与顺序、程度与深度展开。通过观察,该研究发现测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且多数学生的学习计划会因测试而改变,只有少数对语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称不会受到影响。

陈洪富(2012)依据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与英语语言技能考试高分不相称的现象,对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英语文化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通过对英语命题教师、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测试集中于对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要素部分;学生虽重视文化要素的学习,但对文化的培养缺乏主动性,只依赖课堂学习。

以上关于反拨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师的教学影响的调查,但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为了探究这一问题,以Bailey(1996)的反拨作用基本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考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研究:(1)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速度与顺序的影响;(2)对于不同学生,反拨作用强弱是否不同;(3)若不同,是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是教师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反拨作用指的是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但作为测试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往往并未受到测试的直接影响,而是间接地,受决策者、教师、教材编写者等因素的调节。

根据Bailey(1996)的反拨作用基本模式(图3.1.1),测试会影响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并产生相应的结果。但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测试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较小。因此,本研究以Bailey(1996)的反拨作用基本模式为理论基础,对高考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测试对教师教学所产生的反拨作用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的。

(二)研究问题

(1)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怎样的反拨作用?

(2)高考英语测试如何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3)高考英语测试对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某所高中高一、高二、高三的共5名教师与2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分别来自各年级的普通班和重点班。其中,普通班的学生人数在40至50之间,重点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在30至40之间。

(四)研究方法

对反拨作用的研究,单一的研究方法是不足的,需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中英语反拨作用的调查问卷”,题项的设计基于相关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和实际高中教学与学习的现状,其中部分题项选自Qi Luxia(2004:357-361)的学生问卷和Zhang Jianzhen(2013:47-50)的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问卷筛选的过程极其严格,凡是漏掉一个答案的问卷都视为无效。最终,有效问卷达205份,有效率为83.3%。

2. 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半结构化访谈作为辅助的调查方法。从问卷调查的班级中随机挑选1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所有访谈都安排在课堂观察后,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为了保证过程的顺利,访谈采用中文,其间进行笔头记录。

四、结果与讨论

(一)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

本研究中,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从学习内容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在语言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可以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测试。

表4.1.1的结果说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的频率在“偶尔”与“从不”之间(M=3.14,SD=.55)。其中,学生学习听力与口语的频率最低,均值接近4.50。

表4.1.2的数据表明“学生学习测试”的均值为2.49,说明学生有时或者经常做英语测试题。但根据题项36的结果来看,学生偶尔会做听力方面的习题。

学生在课外花费大量精力做英语习题,而忽略自身语言技能的提升。表4.1.1中,相对于阅读能力,学生对听、说、写的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听的能力。同样,从表4.1.2的结果来看,学生花费在阅读理解和短文改错上的时间远多于听力题。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以从题项47的结果得出:学生普遍会根据高考英语测试各部分的分值来决定英语学习的重点。一些研究中也存在相似的发现:Aftab 等(2014)发现学生总是做与测试有关的习题,并依赖辅导书中的材料进行学习;学生认为英语仅仅是一门学科,而非一种语言。Shohamy 等(1996)也发现学生会为了考试而做更多的练习。

辽宁省高考英语测试题中,听力、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的分值比例分别是20%、26.7%、30%、23.3%。可以看出,语言应用所占比重最大,这部分包括完形填空与短文填空,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英语词汇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能力。因此,语言技能中,阅读能力在高考英语测试的考查中仍占主要地位。而口语测试中,只要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一定的表达,就可以通过考试。高考英语测试中虽然有听力理解题,但此部分的成绩不计入总分。因此,学生普遍对口语、听力技能的训练持消极态度。

(二)教师在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Wall(2000:501)认为“在确定某一测试会产生反拨作用前,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这部分主要围绕教师在测试对学生学习影响中的作用,调查高考英语测试如何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表4.2.1与表4.2.2中的题项用来调查教师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中发生的频率。数值越大,说明频率越高。

表4.2.1的结果表明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频率处于“偶尔”与“有时”之间(M=3.56,SD=.70)。其中,题项1与题项2的均值皆接近4.50,说明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讲解词汇和语法,而忽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说和听的技能。

表4.2.2的结果都接近于4.00(均值),说明教师经常在英语课堂上讲解习题,或要求学生做相关的练习。值得注意的是,题项8和题项19的结果都低于3.00,特别是题项8。相似的发现也存在于其他研究中(Alderson & Wall,1993;Aftab, et al,2014;Zhang Fengjuan & Liu Yongbing,2014),Aftab 等(2014)也发现为了提高学生测试的分数,教师的课堂活动更针对与测试相关的内容,会忽视口语、听力技能的培养。Zhang Fengjuan和Liu Yongbing(2014)提到,“教师更愿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语法、习题的讲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学习重点是相似的:

(1)相对于语言知识与技能,英语习题的操练受到更多的重视。

(2)无论是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是习题练习中,听力与口语都是被忽略的部分。

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发现,测试与教师个人因素同时影响教学,教师会对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起调节作用(Alderson & Hamp-Lyons,1996;Watanabe,1996;Andrews,et al,2002;Green,2006)。

在本研究中,表4.2.3的结果说明教师在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M=2.04,SD=.39)。学生承认努力学习英语是因为教师强调高考英语分数的重要性,测试中不考查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和教师不强调的部分可以不必掌握,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来调整自身的英语学习。

笔者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也有相似的发现,下面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教师总是强调词汇和语法的重要性,并且学生相信教师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因此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词汇与语法。

(2)学生普遍不了解考试大纲、高考英语测试的意图,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做习题。“我们重点学习老师强调的知识点”。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应该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然而,英语课堂中,学生很少能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Zhang Fengjuan & Liu Yongbing,2014)。

(三)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反拨作用的个体差异

通过表4.3.1的数据分析可得出,高考英语测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所产生的反拨作用并非是直接的,而是受教师调节的影响。此部分将探究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反拨作用是否存在个人差异。

因为学生分别来自高中三个年级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因此将统计好的数据分成重点班数据与普通班数据,运用独立T检验进行分析。表4.3.1的结果说明:(1)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内容(语言知识与技能(t(203)=-.74,p﹥0.05)、语言测试(t(203)=1.46,p﹥0.05))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似的。(2)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师教学内容(语言知识与技能(t(203)=1.41,p﹥0.05)、语言测试(t(203)=-1.30,p﹥0.05))的影响是相似的。(3)教师对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的调节作用是相似的(t(203)=1.70,p﹥0.05)。

访谈与课堂观察的结果同样支持以上发现。笔者曾跟踪观察一名教师的英语课堂,她同时教授高一重点班与普通班。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这名教师对两个不同班级的授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无较大差异。课堂观察后,笔者对该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研究者:您认为,重点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差别有哪些?

教师:这届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除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之外,普通班学生与重点班学生没有太大差别。

研究者:既然重点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课堂上是不是可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师: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但课堂活动会占用过多时间。现在高中英语课节数较少,教师必须加快进度,在前两年完成所有必修书的讲解,否则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很难帮助学生提高分数。

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未来、教师与学校的名誉,这就使得教育愈发以测试为导向。虽然重点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不会专门培养其语言技能,相反地,会传授更多的词汇和语法。

总而言之,基于问卷和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考英语测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所产生的反拨作用会受到教师调节的影响。高考英语测试的意图是拓宽语言学习内容,兼顾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然而,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对其产生误读,使得学校教育愈发应试化。这些观念与做法,都会导致学生产生“我的任务就是得高分”的观点。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一)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发现:

(1)高考英语测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容,尤其是语言测试的学习。

(2)高考英语测试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反拨作用受教师调节的影响。

(3)高考英语测试对普通班和重点班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

“高考在被给予高度关注的情况下,任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数的行为都是好的选择”(Zhang Fengjuan & Liu Yongbing, 2014:198)。由于辽宁省高考英语测试以词汇和语法的考查为重点,因此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而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方法。应试教育与“能让学生在测试中有良好表现的教育就是优等教育”的观点依旧存在,因此,“分数决定学生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轻易转变。但是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有责任去弱化高考英语测试的负向反拨作用。

(二)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加强高考英语测试的正向反拨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高考英语测试的施行。辽宁省高考英语测试改用全国卷II,试题内容更加情境化。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强调词汇、语法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还应当兼顾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重新审视考试测评的要求。

(2)优化教师教学理念、了解高考英语测试的真正意图、调整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清楚英语学习不应仅停留在实现短期目标,即“在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Bailey,1996:269),而是应当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作为最终目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意图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其国际交往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习经历、学习方法、性格特征等,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在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中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3)学生应摆正对语言测试与英语学习的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应只依赖教师的知识传授,还要结合自身兴趣、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

六、结语

本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探究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影响,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反拨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测试意图来调整课堂活动;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特点与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应摆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

研究虽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1)普遍性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只选取辽宁省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师与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足以代表我国各地区高中英语教育的现状,难以反映现阶段英语教学的趋势。(2)研究工具方面的不足。因为考虑到听课者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本研究只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为避免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变化的影响,最好是在同一时间段对三个年级的英语课堂进行观察,但由于研究者数量的局限,本研究没有采用课堂观察法。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在该领域多角度、更全面地进行相关研究。

致谢:感谢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和同学给予的支持。感谢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平煤高级中学付向东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Aftab, A., Qureshi, S. & William, I. Investigating the washback effect of the Pakistani intermediate English examination [J]. Academic Journals, 2014, 5 (7): 149-154.

[2] Alderson, J. & Hamp-Lyons, L. TOFEL preparation courses: A study of washback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80-297.

[3] Alderson, J. & Wall, D.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 (2): 115-129.

[4] Andrews, S., Fullilove, J. & Wong, Y. Targeting washback—a case-study [J]. System, 2002, 30: 207-223.

[5] Bachman, L. & Palmer, 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Bailey, K.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57-279.

[7] Buck, G. 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J]. JALT Journal, 1988 (10): 15-42.

[8] Du Juan. Washback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Achievement Graduation Test on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D].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

[9] Green, A. Washback to the learner: Learner an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IELTS preparation course expectations and outcomes [J]. Language Testing, 2006 (11): 113-134.

[10] Gu Xiangdong. Positive or Negative—An Empirical Study of CET Washback [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Hughes, A. Backwash and TOEFL [Z].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3.

[13] Qi Luxia. The Intended Washback Effect of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in China: Intentions and Realit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14] Shohamy, E., Donitsa-Schmidt, S. & Ferman, I. Test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98-317.

[15] Wall, D. The impact of high-stake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this be predicted or controlled? [J]. System, 2000, 28: 499-509.

[16] Watanabe, Y. Does grammar translation come from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classroom-based research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318-333.

[17] Zhang Fengjuan & Liu Yongbing. A study of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i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14 (18): 187-204.

[18] Zhang Jianzhe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Washback Effect of NMET on Senior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D]. Fuzhou: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

[19] 陈洪富. 英语测试反拨作用与英语文化教学:意愿与现实[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20] 唐雄英. 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Washback Effect of NME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Cui Jiaxun Liu Honggang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washback effect of NMET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whether teachers are influential in shaping washback to the learner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205 students from one senior high school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10 of them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iewe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NMET will influence students’ learning content to some extent, especially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 tests. (2) The impact of NMET on students’ learning is not direct, it is mediated by teachers. (3)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in normal classes and key classes with regard to the washback effe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ositive washback of NMET, this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implement of NMET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ers nee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gaps between their own beliefs and the intention conveyed by NMET, and find more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way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test. Also, students should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sts, and develop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NMET; washback eff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 teachers’ mediat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