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每单元的第1个课时听说课,老师会从1a讲到2C,而对话的2D部分会放在下一个课时或者是在本课时简略处理,勾画一些语言重点,或者是让学生简单的进行一下role play。
本单元的2D对话部分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虽然用时较以往增加,但学生反馈的效果很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一读:观察图片,通读对话,并回答问题
What is he doing?
Who is he? Rick? Or Steve?
Where is rick's brother?
此时的三个理解类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二读:主旨类问题:
What's the topic of this conversation?
Daily life.
Why does Steve make this phone call?
To talk with Rick's brother. But his brother is not at home.
- 三读:句型及语言点处理。
- 主要观察句对话中的问句,并对问句着重进行记忆,着重讲述语言点not bad,take a message,call me back.
- 检测:每组的同学号竞答,口头说出这几个问句及语言点。
4.四读: Design questions(设计问题)
如果你是命题人,以这个对话为蓝本,进行一个补全对话的命题,那么你会划掉哪5个句子进行命题?为什么?
学生比较积极。设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问句上。在问及这样出题的原因时,学生的表述还是比较到位的:
第一是觉得平时做过的补全对话中考察问句的比较多;
另外从文中的答语中可以推测出上一个问句应该填什么。
此外还有学生在命题的时候提到“这个句子有开放性,能考察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表述。
老师适当引导提醒学生,除了问句之外,我们还应该有陈述句的考察,此时学生有提到要划oh,he's not here这句话或者是sure,no problem。
最后老师再提,如果还能再增设一个空,你还会画什么?学生有回答还会划开头的Rick speaking或者是it's Steve这样的电话用语。
从学生的参与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这个design questions的环节,并且积极开动脑子。
5.五读:快速读,并且背诵刚才自己划出来的这些句子。
然后进行检测,默写这五句话。
这个设计整体效果较好,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