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试卷设计意图及说明怎么写初中

英语试卷设计意图及说明怎么写初中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5-01-31 22:23:57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题设计思路

孙 俊

摘要: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教学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轻教材文本,重教辅阅读理解训练题现象,提出将教材文本效益最大化,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篇,从训练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要意;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做出简单推断;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入手,编制、设计符合课标要求的英语语篇理解题,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而让学生成为会思考、有思想的自主阅读者。

关键词:教材文本;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分级要求。其中五级目标为(部分):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教育部,2012:17)。诚然,广大英语教师目前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但培养方法各有不同。绝大多数教师让学生课后大量做题,再核对答案,课上略作讲解。这是纯功利性的应试式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很多教师甚至抛弃了教材中的课文这一阅读训练素材,舍本求末,在常态课中完全将课文上成语言知识讲解课,彻底背离了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如何才能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益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对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将教材中的文本效益最大化,根据文本特征,编制阅读理解训练题,将目标要求有机地柔和于教材文本理解训练题中,让训练内容大于训练形式。

二、教材文本阅读理解题的编制思路

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命制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1)理解文章主旨要意;(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做出简单推理、判断;(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4)理解文章基本结构;(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因此,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基于教材文本,围绕这五个维度设计理解题,这样我们的训练才不会漫无目的,偏离主题。

(一)整体阅读文本,提炼主旨要意

主旨要意是对文本或段落的概括与总结。阅读理解首先就是学生对文本主旨和大意的理解。能否抓住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事物的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模仿以下形式进行设计(以译林版《英语》8下Unit 6 Reading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为例)(以下均以译林版《英语》8下为例):

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文本,了解段落大意,在右边的横线上填写左边大意所属段落。这是一种逆向训练,学生根据给定段意到整个语篇中搜索定位。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模仿以下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段落,提炼每段的要义。这不仅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对学生的语言概括、归纳及表达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把握文本主旨要意能力定会增强。此外,也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 would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of the passage?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tells us that ____________.

This passage wants to tell us that ____________.

(二)关注前后信息,猜测生词含义

词汇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大量的背记单词,也可以通过构词法了解词义。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标。以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文字为例:

I looked down and saw a very small man. He was the same size as my little finger! Where was I? Who was this tiny person? tiny为本课生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上文信息,即a very small man 和the same size as my finger。这样,词义便一目了然。

再以Unit 3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文字为例:

In the center of the island is Central Park. With several lakes, hills and a large green lawn, it’s a good place to relax after a hard day’s work. relax为本课生词。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上文lakes, hills和a large green lawn及下文的a hard day’s work,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劳累了一天后,到这么美的地方可以达到怎样的身体效果。

对于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过去让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书后词汇表或字典了解词义的习惯,应尽可能将课文中的生词纳入课文整体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通过文本前后信息获取词义的机会。当然,让学生了解一些构词法也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

(三)理解具体信息,做出简单推断

理解文本中的具体信息就是对文本中的信息做出简单推断,同时也是挖掘文本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利用所给信息进行推断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做出推断,并由学生解释理由。

以Unit 5 Reading When in Rome文字为例:

1. When British people meet you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will greet you with a kiss.

2. We can often see British people talk loudly in the restaurants while eating.

3. We can talk about hobbies with British people.

第一题答案为False,从文中“British people only greet relatives or close friends with a kiss”可做出推断;第二题答案为False,从文中“Oh, keep your voice down in public”可得出结论;第三题答案为True,从文中“But please avoid subjects like age, weight or money”可得到答案。

在日常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关注文本中的留白信息,设计问题向学生追问,供学生推断,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已知信息、隐含信息及上下文线索进行推断、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的能力。

(四)进行语篇分析,弄清文本结构

语篇分析是指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表现形式看,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编制安排,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也是文本中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以Unit 3 Task部分Part B的第二段文字为例:

①There are many palaces and castles in this old European country. ②Buckingham Palace is the most famous one. ③It has been the home of kings and queens for a long time. ④The UK has always been famous for its museums. ⑤Among them is the British Museum. ⑥You can learn a lot about the world's culture there. ⑦The UK also has many places of natural beauty, such as the Lake District. ⑧You can see swans and other wild birds on the lakes there.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字标出本段内句子,引导学生提炼段落的主题句,再思考作者是如何用事例或事实来支撑主题句的,并用竖线划出本段内句子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即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从而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及语言间的内在联系。

再以Unit 3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中的第2—5段为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场所来介绍纽约的,各段之间的关系如何,每一段的主题句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完成下方的图表。

通过对语篇内部段落间关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段落间的层次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大的语篇观,从整体把握文本结构,把握行文的脉络,更为未来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坚实的文本结构基础。

对于文本结构的分析,根据需要可以采用横向结构图或纵向结构图。当然,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模仿中文语篇教学让学生划分段落,并让学生归纳段意。

(五)品味文本内容,了解作者意图、观点及态度

作者在文本叙述时往往持有某种态度或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直接表达外,还常常在文本中间接表达出来。所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码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不仅应具备接受文本提供的事实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还要具备甄别、归纳及推测的能力,要能了解作者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这时就需要学生耐心品味文本。以Unit 5 Reading When in Rome为例:

通过让学生阅读全文,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saying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②From the whol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第一个问题涉及作者对人的行为的态度,第二个问题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样的发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及态度的归纳和推断能力是阅读训练的高级能力。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段落内部或整个语篇感悟信息的能力。

三、其他注意事项

通过设计文本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是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师生交流手段,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之一。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还要关注以下相关细节:

(一)问题设计的分散度

文本问题设计要有机地分散在语篇教学的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激发阅读欲望,并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阅读中设计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心内容和梗概,获取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指导学生进行深层理解、逻辑推理和语气识别。阅读后设计活动让学生实现语言输出,评价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话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深度。在这三个阶段,问题始终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与体验。

(二)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若提问过于细碎,不仅繁琐费时,而且可能冲淡教学的重难点。因此,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握文本主旨大意及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出发,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许玲,2007),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和分析、概括与评价文本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的难易度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控制好难易度,使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内,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的批判性

批判就是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质疑,对文本中的“纰漏”进行探究。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和设计具有批判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题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语篇信息,同时要关注语篇结构,尤其是语篇信息和语篇结构的结合(张献臣,2009),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语篇整体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检测”性问题,是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状况的手段之一,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及提问方式如何自己发问,将自主发问贯穿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学生一旦具备自主发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者,同时也便成了阅读的主人,更为学生进行课外大量阅读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广大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研究,积极行动起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级目标要求,从理解文章主旨要意、文中具体信息、文章基本结构、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及学生的推断能力和猜词能力培养入手设计教材文本阅读理解题。

参考文献

[1] 许玲.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艺术化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7).

[2] 张献臣. 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 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Ways of Designing Questions Based on Junior English Reading Texts

Sun Jun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 certain tex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aims. While in classes, teachers often make little use of texts from students’ textbooks, instead, they get students to do lo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after or inside school.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advises teachers to focus on texts and make best use of texts in class. Teachers ought to ask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ext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 main ideas, understand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making simple judgements, guessing meanings from the contexts, analysing the structures of texts, understanding writers’ purposes and attitudes.

Key words: text; read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reading teach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9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