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失分及原因怎么写英语翻译题

试卷分析失分及原因怎么写英语翻译题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5-01-31 21:43:00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刘永忠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高考英语试题体现了语篇分析的思想,但从贵州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得分和失分的情况看,考生语篇意识较差,阅读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缺乏对语篇的题材、体裁、主旨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深层意义的把握。教师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从语篇的结构和功能,如衔接与连贯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语篇分析指导,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才能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成绩。

关键词:语篇分析;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一、引言

语篇分析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和兴盛的一门语言学新学科,至今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语篇又称为篇章或话语等,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111-112)认为,语篇指“一段大于句子的连续语言(特别是口语),……是一些话段的集合,构成各种可识别的言语事件。……是人们语言互动过程中支配其行为表现的一个表达和理解的动态过程”;Brown 和 Yule(2000:6)把语篇定义为交际事件的文字记录;语篇可清晰地表示一个或多个作者和一个或多个读者之间相当独立的、有目的的互动, 其中作者控制着互动并生产大部分或所有的语言(Hoey,1983,转引自胡曙中,2012:28);Halliday和Hasan(2001:1/2012:10)把语篇定义为使用中的语言,具有功能的语言,是语义单位;Widdowson(2012:4)对语篇的定义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国内,唐青叶(2009)认为语篇没有大小和长短之分,语篇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具有明显的语篇特征,其主题意义相对完整,一脉相承,结构井然有序,功能相对独立,依赖于语境能完成一种可识辨的交际功能;李美霞(2010:194)将语篇界定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过程;席晓青(2011)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也就是说,一切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作用或实施一定功能的语段都是语篇。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头语言;有的则认为,语篇只指书面语言,不包括口头语言;还有人试图把语篇和话语区别开来,用语篇指书面语言,用话语指口头语言。笔者认为,语篇或话语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头语言,是社会活动中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它依赖于一定情景,结构完整,表达一定的意图或意义或提供一定的信息。但语篇并非都大于句子,有时候可以是一个词或句子。语篇可长可短,一句问候、一个独白、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讲话或演讲、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以及一张便条、一份科研报告或诗歌、小说、散文等都可以是语篇。只要所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目的,哪怕是一个手势、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是语篇。

语篇分析又称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语篇语言学、篇章语言学或篇章语法。语篇分析最早源于布拉格学派的语篇分析思想(姜望琪,2011)。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1952年发表于美国《语言》(Language)杂志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而篇章语言学这一术语是德国语言学家Weinrich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任何语言研究都应以篇章为描写框架(刘辰诞、赵秀凤,2011:4)。20世纪70年代Longacre等提出篇章语法(discourse grammar)这一术语并认为语篇研究已经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姜望琪,2011:176)。本文采用语篇分析这一术语。对语篇分析的定义,学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都公认语篇分析的中心任务是从结构和功能来研究语篇。黄国文(1988:4)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或话段更大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席晓青(2011:3)认为,语篇分析就是对语义连贯且有句际关系的话段或篇章的理解或解读。语篇分析是一种多向度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语法分析的一种对语篇意义和结构进行合理的说明、解释和推断的活动和过程。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贵州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难度较小,但学生的试题答正确率不高。从该题失分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考生语篇意识较差,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词、句的浅表意义上,缺乏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挖掘。从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来看,高考命题已经愈来愈多地渗透语篇分析或语篇理论的思想,从听力测试到单项选择,再到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写作,都离不开语篇分析的指导,特别是阅读理解中的7选5试题更加充分体现了语篇思想。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讲解与记忆,忽视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语篇分析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篇分析的指导,以致造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采取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而且只是零碎地学习关于字、词、句、段、篇中的相关语言知识,而不是从语篇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去把握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衔接作用,以至于不能加深对语篇的全面理解,导致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从考生全卷的失误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学英语在语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语篇分析对语言教学极为重要。近年来语篇分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教学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胡壮麟(2001)从组织课堂教学、阅读、写作、翻译、文体学和语法方面具体阐述了语篇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常晨光(2005)分析了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口语语篇分析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McCarthy和Carter(2004)提出了“语言即语篇”的语言观,主张语言、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共同构建语篇,即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系统都是为构建语篇服务的,是语篇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程晓堂(2010:269)预言,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建议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语篇教学,如分析语篇的结构、写作目的等。也就是说,教师要积极研究、尝试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从语篇分析的视角进行语言教学。席晓青(2011:19)认为,语言教学就是以语篇为中心,培养语言学习者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能力。由于国内外的研究只限于语篇知识介绍和分析研究,应用于教学也只限于大学英语教学,很少将语篇分析应用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之中进行实证性的研究。

由于高中生从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自主性不断形成,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建构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交互式语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语篇教学新途径,大胆尝试语篇分析阅读教学可以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因此,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从语篇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加强对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指导,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阅读理解成绩。

三、高中英语语篇分析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及语篇分析研究的成果,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及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语篇分析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篇的话题、主题、体裁、语篇模式、主述位基本模式、语篇性标准等。

(一)话题与主题

1. 话题

话题是交际双方谈话的题目、中心或主要内容(席晓青,2011:147),也就是语篇陈述的对象或说话的出发点,是受众已知的或与受众共享的信息即旧信息,通常是人和事、概念或命题,是一个实体或表指称的实义成分,由名词或代名词短语、动词与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小句等充当(唐青叶,2009:15)。任何一个语篇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话题来表达一定的主题,不存在无话题的语篇。把握话题有助于语篇理解和生成。话题是《课标》(教育部,2003:7)要求的语言知识的五个内容(语言、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之一,要求掌握的话题项目有24个,其中每个项目之下又包含具体的话题,在七八级的语言知识目标中对话题的目标要求有四个:1. 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2. 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3. 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4. 了解英国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由上可知,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读写教学,首先要进行语篇的话题分析,培养学生识别语篇话题的能力。

2. 主题

主题即语篇的主旨、灵魂,是语篇的核心或中心思想,是话题的体现。归纳和提炼语篇的主题是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生成语篇和形成语篇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体现。语篇话题是旧信息,语篇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所表达出来的新信息。阅读后如果不能把握语篇的主题,就达不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3. 语篇体裁

体裁的本意是指事物的种类。体裁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指文学体裁,而且还指包括了日常交谈、购物会话、应用文等类型的语篇体裁。学界对于体裁的定义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秦秀白(1997)指出,语篇分析的核心是阐释特定语篇所要实现的特定交际目的。体裁体现语篇的交际目的,而特定的体裁具有特定的结构,因此体裁分析要把握不同体裁的语篇的结构,从而阐释和领悟特定语篇的交际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语篇体裁的分析,识别语篇的体裁类别,把握不同体裁的语篇的体裁结构和交际功能。

4. 语篇模式

语篇模式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又称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即语篇自身的形式结构或语篇的谋篇布局。也就是说,语篇模式是语篇的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形式。把握语篇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生成语篇的能力。语言学家Michael Hoey、Eugene Winter 以及Michael McCarthy和Ronald Carter 等认为英语中可能存在许多语篇模式, 但常见的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一般—特殊模式”、“主张—反应模式”、“机会—获取模式”、“提问—回答模式”等(胡曙中,2012:165)。

本文的分析主要涉及问题—解决这一模式。该模式的宏观结构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或结果四部分构成。每个成分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句子充当。问题—解决模式常见于说明文、广告、科技文章、实验报告、新闻报道以及故事、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是英语中极为常见的语篇模式,具有鲜明的词汇标志(lexical signals)特色,如有时出现“problem, solution, result”等明显的词汇标志。

5. 语篇的主述位模式

(1)主位和述位的划分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的概念最初是是捷克语言学家Mathesius提出来的。主位就是通常位于句子开头,引出话题的成分,是整个句子的起点和核心内容,是已知信息;主位以外的围绕主位加以叙述发展的部分叫述位, 是发话人要传递的新信息。在进行主述位结构分析时用“T”表主位,“R”表述位,可用竖线“∣”或斜线“∕”切分主位和述位。如:

The tall boy (T) / is my brother (R).

And sooner or later a car (T) / will stop here (R).

(2)主述位基本模式

语篇遵循一定的主述位序列推进模式,即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前后句子的主位之间、述位之间以及主位和述位之间按照一定的模式不断变化、发展和联系,形成了语篇的主述位基本模式。语言学家们提出的基本模式类型不尽相同,大致提出了两到七种基本模式。分析语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有助于识别语篇的主题,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或顺序,有效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文体特征, 准确地进行语篇理解。例如主位同一模式又称主位延续型、放射型或平行型等,前后句子的主位相同或具有派生关系, 述位不同而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主位进行阐述,即以第一句的主位为出发点,以后各句均以此句的主位为主位,分别有不同的述位, 其主述位排列可以表示为:

T1R1—T1R2—T1R3 ... T1Rn 或T1R1—T2(=T1)R2—T3( =T1)R3 ... Tn(=T1)Rn

例如:

① I (T1)/ entered the hotel manager’s office and sat down(R1). I (T1)/ had just lost £50 (R2)and I(T1)/ felt very upset(R3). “I(T1)/ left the money in my room,” (R4)I(T1)/ said, “and it’s not there now.”(R5)

② Originally, networks(T1)/ were used to provide terminal access to another computer and to transfer files between computers(R2). Today, networks(T1)/ carry E-mail, provide access to public databases and bulletin boards. Networks(T1)/ also allow users in one locality to share expensive resources, such as printers and disk-systems(R3).

此外,还有述位同一模式、直线延续模式、交叉型延续模式和模糊跳跃模式等,其中模糊跳跃模式指有线性结构。这些基本模式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在,共同构成一个语篇。

6. 语篇性的标准

语篇性就是语篇的特征或标志,即语篇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衡量语篇的标准。语言学界公认的语篇性的标准是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提出的七个标准,即语篇的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其中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而意图性事关写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篇的主题,因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语篇性的标准分析时,重点是衔接和连贯。衔接是语篇表层形式的连接,是句内各成分之间、句子之间的联系。Halliday和Hasan(2001:4)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形成语篇的语义关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Halliday和Hasan(同上:11)还指出,话语中任何地方出现了在解释一个项目时需要参照其他项目的现象,那就是衔接。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连贯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语篇各句子或短语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但有时有衔接不一定连贯,语域、篇章结构、语句的逻辑顺序和修辞手段等都对语篇的连贯起作用(刘辰诞、赵秀凤,2011:54)。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34)认为衔接、语义网络和语域是影响连贯的因素。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一种语义的延续和衔接,结构上不一定都衔接。

四、语篇分析阅读教学模式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篇分析教学呢?笔者认为有必要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语篇分析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的语篇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必修》Unit 3 Computers的Reading部分WHO AM I?(刘道义,2007:17-19)一文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语篇分析阅读教学。

(一)分享学习目标

教师要设计语篇分析的有效阅读教学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目标。“WHO AM I?”一文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能判断该语篇的话题或题材;(2)学生能识别该语篇的体裁和语篇模式;(3)能确认和理解语篇的衔接手段;(4)能归纳语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二)背景知识的导入

背景知识是读者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须具备的关于语篇话题的知识。研究表明,充分激活已有的图式,能有效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该文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从算盘和计算器等的图片进行导入,以激活学生对电脑的已有认识。在这一阶段可以做以下三个读前活动:

(1)Guess what the text is going to tell us using the pictures and the tittle of the text.

(2)Discuss in what ways computers are used today.

(3)Put these inventions in an order according to the time when they appeared.

A. analytical machine B. laptop

C. calculating machine D. robot

E. PC F. universal machine

背景知识的导入就是简单分析语篇的情景性,主要是语篇产生的社会环境及语篇所体现的文化语境,扫除语篇理解的非语言障碍。

(三)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的范围广,黄国文(2001:3)认为要对一个语篇进行穷尽分析往往是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毫无意义或不可能。因此语篇分析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 话题、体裁和主题分析

(1)略读/跳读(Skimming)

快速浏览语篇的标题、插图、首段和最后一段首句,验证读前第一个活动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回答问题:

What’s the topic of the text?

What’s the genre of the text?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该语篇的标题为WHO AM I? 通过快速浏览标题、插图,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首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识别语篇的话题是“计算机”,是《课标》所列24个话题项目中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话题下的子话题之一。体裁分析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快速识别语篇体裁和把握语篇主题的能力,如找出主题句,概括中心意思等。本文使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I”指的就是计算机,文章介绍了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演变历史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一篇说明文。该文按时间顺序来介绍计算机的演变、演变的方式和及计算机的新应用三个问题,共3段,每段的首句为各段的主题句,共同构成了语篇的主题,其余为主题句提供支撑的具体或细节信息。该文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和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和应用,并且使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把介绍科技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从首段和最后一段首句和尾句归纳该语篇的主题是:计算机发展变化快、用途广,可为人类提高优质的生活,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助手,我们要学习、研究和使用计算机。

(2)查读/扫读(Scanning)

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验证读前的第二和第三个活动的结果是否正确并按时间顺序描述计算机的演变及应用过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又能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3)细读(Careful reading)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获得一些体验或启示,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阅读该语篇的收获。语篇的阅读是读者与语篇的互动。当读者与语篇的某个方面产生共鸣时,读者就从语篇的编码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或启示,阅读才能有效。

2. 语篇模式分析

学生通读文章,讨论每段的首句与后面的句子有何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主题句与支撑细节,即主题句概括、陈述观点,而后面的句子提供具体的细节事实或例子,所以该语篇是“一般—特殊”模式。该语篇第一段的首句是概述,后面的句子是对首句中“变化较大”(changed quite a lot)的具体阐述,并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变化(calculating machine, analytical machine, universal machine, PC和laptop)。第二段的首句是概述,后面的句子是对首句中的“as my memory improved”的具体详述或列举,体现在五个方面(tubes, transistors, chips, network和World Wide Web)。最后一段首句中的“many new applications”是概述,后面的句子是具体详述,有八个方面(communications,finance, trade, robots, mobile phones, medical operations, space rockets和providing a life of high quality),最后一句是总结。

语篇模式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常被忽视。虽然语篇模式服从语篇意义的需要,但语篇的意义总要通过一定的语篇模式来实现。因此,分析语篇模式有助于把握语篇意义的逻辑建构,达到阅读理解的流畅。

3. 衔接、连贯和意图性分析

(1)指称、重述和连接分析

该语篇中使用“I、me和myself”指“the computer”,“my”指“the computer’s”,其中“I”重复次数最多,贯穿全文始终,表明了语篇的话题。第一段首句使用了动词形式“changed a lot”,第二段首句则使用名词词组“these changes”作为同义衔接和前指衔接。第一段尾句句末和第三段首句的开头都是“since the 1970s”,属于重复衔接;第三段首句的“applications”与第一段尾句的“have been used”为同义衔接;第一段中的“over time”和“as time went by”也是同义衔接。语篇中句首的“although,after,by,as time went by,as a result,however,anyhow,first,then,and,but,from then on”均为连接标记词汇,保证了句子之间的语义相连。

(2)连贯及意图性分析

由于语篇遵循“一般—特殊”模式,使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按照计算机诞生、演变和使用的时间顺序,充分运用指称、重述和连接三种衔接手段,使整个语篇的语义前后相连,一脉相承。从主述位推进模式看,第一段首句的述位是第二段首句的主位,第一段尾句的述位是最后一段首句的主位,形成一种直线延续模式,段落之间形式衔接,构建了语义连贯框架,很好地表达了主题。例如:

语篇的交际意图即语篇功能有三个:一是提供信息即简单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用途,这是语篇的表层意义;二是表达观点即计算机的发展目标是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计算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和助手;三是希望人们了解、学习计算机,运用计算机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而不要运用计算机作危害人类的事,这是语篇的深层意义即言外之意或隐含之意。

(3)基于语篇的语法分析

以时态和语态为例,该语篇为说明计算机从过去到现在的状况,运用了四种时态: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和过去完成时。主要是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而且是被动语态,例如表达语篇主题内容的第一段和末段首句均使用了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语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使用被动语态可以突出动作的对象和所要论证即说明的主旨。时态和语态的运用保证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和语篇交际意图的实现。

五、结语

以上讨论了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读教学中的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克服了传统的逐句分析讲解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感知语篇建构模式和意义的联系,即意义的表达决定语篇模式的选择,意义通过一定语篇模式体现得更加有效。教师不只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训练上,而是超越句子层面从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认识语篇分析,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语篇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的结构模式及规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让学生掌握英语语篇建构的内在规律,增强语篇意识,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分析语篇是通过何种手段表达意义和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意义以及这样表达意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 以达到阅读时能顺利理解语篇。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语言环境,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机会,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是一种挑战,因为要进行语篇分析教师必须掌握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大胆探索,根据语篇突出的特点,结合高考阅读理解试题进行语篇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成绩。

注:本文为2012—201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中英语语篇教学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研究》(课题编号:JJWYZD2012010)和2012年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重点课题《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A09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R. de. & Dressler,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2]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语言、语境和语篇——社会符号视角下的语言面面观[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5] McCarthy, M. & Carter, R. 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Widdowson, H. G. Discourse Analysi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 常晨光. 功能语篇分析对口语教学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05(5).

[8] 程晓堂. 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A]. 见:彭漪,柴同文. 功能语篇分析研究[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9] 戴维·克里斯特尔. 现代语言学词典[M]. 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 胡曙中. 语篇语言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11] 胡壮麟. 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01(1).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3] 黄国文. 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2).

[14] 姜望琪. 语篇语言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 李美霞. 话语类型理论的延展与实践[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16] 刘辰诞,赵秀凤. 什么是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7] 刘道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8] 秦秀白. 语篇的“体裁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25).

[19] 唐青叶. 语篇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0] 席晓青. 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1] 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On Seni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Liu Yongzhong

Abstract: Traditional seni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vocabulary explaining and memorizing as well as grammar knowledge, ignor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lack of a discourse-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 and approach. As a result,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s time-consuming and inefficient and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rate is low so that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quality cannot be improved extens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guid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reading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abil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年第7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