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高考试卷英语(1998年高考英语试卷北京)

88年高考试卷英语(1998年高考英语试卷北京)

首页英语更新时间:2024-12-01 23:20:52

马上又‬到高考季‬了。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高考的佼佼者,我对高考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

我们那时候高考时间是7.7,7.8,7.9号三天。这个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就如同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固定时间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用等通知,考生,学校所有的编排和目标很自然地围绕着高考展开。

7月这三天正是全国最多雨的时节。这三天一般至少有一天会下雨。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经历了南方的大洪水后,高考时间统一提前了一个月,改为6.7-9这三天了。

高考之前是没完没了的复习,温古而知新,不断的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巩固、提高的过程。高中三年课程,高三上学期就把课程全部学完了,至少留下半年的时间,去复习,至少两次全真的模拟考试,俗称一模、二模。各学科单独的考试和测验就不用说了,自然是多如牛毛,久经考验。二模完后就不再考试了,这意味着真正的高考也就要来了。我在二模考试时,考了个全校第一,很荣幸地被校长点了名。所以我对高考是充满信心的,一点儿都不感到紧张。

高考三天,吃得好,睡得香,整个过程没有出一点纰漏。

不断的复习和考试,真正做到了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记得有一句古话叫: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我记得当时,试卷发下来,大体浏览一遍,就大约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然后就头也不抬的开始从头做起,每一道题,看一眼就知道考点在哪,大体思路是什么,如何入手,几乎就是望而知之。真正做到了运斤成风,熟能生巧。达到了语文课本中所讲的扁鹊,卖油翁和疱丁解牛的境界。当然试题也有偶尔存疑的,为了不影响做题的速度和节奏,就先给出一个最可能的答案,然后在题目前打一个问号。等整张试卷都做完后,再回过头来,逐一对打问号的试题答案进行重新检查。

我们88年高考的时候已经引入计算机判卷,也就是所谓的标准化考试,以减轻老师们的阅卷工作量,所以各科题目大体都是选择题+大题的模式。选择题占的比例很高,为了阅卷方便,选择题有专门的答题纸,用笔去涂抹abcd 诸选项就可以了。通常试卷的题量很大,一般做完有十分钟的检查时间就不错了。所以按顺序做题,保持做题的节奏,不被某一道题卡住,不在某一道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而如果时间允许又可以回过头来对有疑问的题目进行重点检查。我的方法都是在历次考试中总结出来的实战技巧。很实用,也很有效。

我们那时候高考一共有7门,文理分科。理科考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政治、生物。

数学、语文满分各120分。生物满分70分,其它各科满分都是100分。所以总成绩是710分。文科是把物理、化学换成了历史、地理,不考生物,六门满分640分。

高二开学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理科,那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我是非常喜欢历史的,高一每次考试都是97、8分的样子,历史老师很希望我能选择文科,教我们历史课的老师是一个非常热情洋溢的中年男老师,他在高一期末考试后,给每一位成绩90分以上的同学,都在历史试卷的分数旁边写了一句热情洋溢的鼓励的话,大意是,将来蟾宫折挂,执高考之牛耳,舍君其谁。但当时社会上推崇,学好数理化,将来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以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理科。八十年代真是一个昂扬向上,理想主义盛行的时代!

这7门功课中,我的数理化生物都非常好。语文最差,英语和政治一般。

7月6号相约要好的同学在学校外面转了转,放松一下心情,晚上,很快就入睡了。

第一天上午9:00-11:30,两个个半小时的语文。考的波澜不惊。语文就是你也不知道考的好坏,至今连作文题目都忘了。后来查成绩才知道考了82分,其实才刚刚及格。

中午回宿舍休息,依稀记得是睡了一个午觉。下午2:30-4:30考化学。一开始选择题做的飞快,但感觉难度比模考要大。但好在功力深厚,很快就做到了最后一道大题。应该还剩下三四十分钟的样子。可最后一道题怎么也做不出来了,平时熟悉的方法用尽,也解不出来。最后把时间都耗在了这道题上,也没做出来,连打问号的题都没来得及检查。后来才知道是道有机题,答案是乙酸。和无机化学的解法是不一样的。考完后,大家都反映今年化学题比较难。并不仅仅是最后一道大题难,而是普遍偏难。别的我倒不觉得难,但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出来,感觉有点懊恼。后来知道最终得分是79。除去最后一道大题,几乎没什么大的失分。

晚上也没受到什么影响,依旧很快入睡了。

第二天上午是两个小时的数学。所有的考试课目都是两个小时,只有语文因为有作文,多了半个小时。

数学题非常简单,一路做的行云流水,只是最后一道大题,第二问有个坑,给疏忽了。当时考完还以为能得满分。后来知道是114分,因为那个坑,扣了6分。数学考完了,全班都是喜气洋洋。中午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叫高健旺的同学说,这还不得人人都考600多分啊。我当时听了,咯噔一下,心想,考题这么简单,没法儿跟别人拉开差距啊。后来才知道,这位高同学只吃了400多分,连大专线都没到,又复习了一年。

下午是考外语,感觉题目并不难。我为了以后估分方便,把选择题都记在了一张小纸片上,后来对我准确估分提供了帮助。最终英语考了83分。对英语一般的我而言,是一个让我满意的成绩。

最后一天有三科。上午物理,下午政治和生物。

物理本就是我最强的,此前我在河北省物理竞赛中获得过第三名,学的最通透,也最有信心,所以在前一天晩上,一点儿也不紧张,睡的很香甜。果然试卷一发下来,就笔走龙蛇,几乎是不加思索,一路畅通无阻。尤其是有一些题目,是我平时学物理时,多思考几步想到过的。我有时自己给自己出题,就针对物理课本上的题目再多往前推演一步,或者是针对物理实验多往前深入一步。所以做这些考试题目时有似曾相识,会心一笑之感。故尔做的顺风顺水。考试下来,感觉没有任何有疑惑之处。觉得应该是满分吧。后来我估分的时候,找不到任何差错,又不敢估满分,就估了99分,算是抛一分卷面分吧。结果最后还真是得了99分。

下午考政治和生物,因为共四个小时,所以下午二点就开始考试了。而且中间不休息,属于连轴转,好在年轻,身体好,也不觉得疲劳。

只是考政治时,出了些问题,也就是我们全校都押错了重点。我校政治组的老师一直认为考试重点应该是上一年秋天即‬党的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报告,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报告上下功夫,将其反复背诵,记得该报告的结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我的同学赵强将该结尾部分背得滚瓜烂熟,经常能看到他拉长声音,带着尾腔惟妙惟肖地模仿背诵这一句,至今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结果大量题目却出自李‬鹏‬总理在当年三月份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部分几乎没啥考题。其结果可想而知了。最终我政治只考了65分,属于勉强及格。

紧接着就是生物,这一门我学的很扎实,血型,基因遗传各种组合都搞的非常清楚,何况又是最后一门,答起来真是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结果最终的成绩是64分,而满分是70分。属于非常好的成绩了。

三天的高考结束了,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总体而言,我认为自己发挥的还可以,算是正常发挥,化学遇到点麻烦,但因题目偏难,化学并没有给我拖后腿。所以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有信心,考试中,考完后,并没有感到不安和紧张。

然后就是估分,我的估分原则是:确定对的,都算得分;确定错的,都算0分;记不清对错的,一律按50%得分,最后我的估分总分是:586分。结果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等几天后,高考成绩放榜时,我是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刚好586分。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当时的自信和从容,以及对自己的正确的认识。我觉得高中几年,通过不断的总结学习方法,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成熟了,所以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考试好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在真是怀念当时年轻而朝气蓬勃的自己啊!

然后就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根据自己的估分和近几年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来填报志愿。我对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自然是毫不怀疑,肯定可以上任何一所心仪的大学。可是那时候我对外面的了解实在太少了,一开始有复旦大学的招生老师去我们学校招生,班主任推荐了我,我也认为复旦大学是最好的大学之一,所以我就选择了复旦。后来在填报志愿的全校大会上,主抓教学的田副校长在介绍各个大学情况时,特别说了一句:清华、‬北大是最好的大学,其它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都要略逊一筹。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散会后我就去找班主任贾老师把第一志愿改成了清华大学,并且依据将来是信息社会的懵懂认识,选择了无线电系,电子与信息专业。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然后就是好消息传来,我拿到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夏天,一个美好的时刻……

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一个是学习方法对了,另外一个是功夫用到了。前者需要不断的总结,后者需要持之以恒。所以高考获得成功是一件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考有着很深的感情,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高考是天下人才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后来我还经过了很多的考试,选拔。别的方式人为因素都太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有面试和主观打分的环节,而高考却是百分之百公平公正的。

唯一能和古代科举制度比拟的,就是高考了,所以说邓公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中国是历来重视考试的,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明证,它保证了能把最优秀的读书人选拔出来,成为官僚士大夫来和皇帝共治天下。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一千多年来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多少名臣名相啊。

唐朝:房玄龄、梅如晦、姚崇、宋璟、张九龄;

宋朝:寇准、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文天祥;

明朝:王阳明、杨廷和、张居正、史可法;

清朝: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

真是灿若群星,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楷模。

而高考就是直接承继于科举考试制度的。而后来清末将科举制度的予以废除,显然是号错了脉,开错了方,吃错了药,这最终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性的丧失,也是导致清朝灭亡和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伟哉邓公,拨乱反正;大哉高考,公正公平!

忆高考·四首

今日高考季

万千赴戎机

挥汗真如雨

征尘洗夏衣!

莘莘苦学子

青青园中葵

不畏霜风烈

但求愿莫违!

十年寒窗苦

一朝赴戎机

学成栋梁才

报国遥无期!

数年同窗意

忽闻鼓角起

今日征战罢

各自奔东西!

​​​​​​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