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语高考试卷已经成了我每年的保留项目,今年也不例外。
我把今年高考英语的全国甲乙卷、新课标12卷做完之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 动真格了。
如果说前几年课改还在摸索中,那么今年的命题方向很能说明问题了。
倘若你的孩子正在上小学或初中,这篇一定要看,英语教育方向偏了现在调整还来得及。
一、
到文化融合
据说今年新课标一卷的填空题,难倒了不少人。
我看了下,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英国“丝路花园”的设计和玻璃温室,体现中国古代“ 丝绸之路” 的影响。
这篇文章来源一个设计网站: Inhabitat。
网站 展示了很多可持续 设计,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冲破中世纪精神枷锁;古老的东方大国汤显祖的《牡丹亭》正在控诉封建礼教统治。 不懂 文化背景,理解起来会很困难。
还有这些年比较大热的中西医也在文章中出现了。
新课标一卷B篇:
中医的按摩针灸与西方的疗法结合起来,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治疗效果——
去年的阅读理解还是传统文化单方面的宣传,而 今年侧重讲述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
选题也很广泛,建筑、文化、医学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咱们的传统文化外国人理解起来是有门槛的, 但如果巧妙的把中西方的文化通过一个线把它串连起来,文化输出事半功倍。
想读懂这种文章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一定是在大量的泛读之后,才会发现这种 奇妙的连接 。
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以前语篇来源基本上取材于国外的一些期刊杂志。如《 经济学人》《 纽约时报》《 华盛顿报》 BBC等。
这两年开始出现咱们自己的原创文章。 比如,去年的全国乙卷语法填空题,就来自《中国日报》:
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声音,我相信这样的声音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这也提醒我们 坚持原版化大方向 的同时,也要 接触一些国内的英文杂志或者是报刊 。
这样既能了解国外是怎么看中国的,也了解中国是怎么观世界的,在观点的交流和激荡中避免观点片面化。
我想,可能这是学英语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
树立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写作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让考生弘扬中国文化。
——北京卷:
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发展
。
——全国甲卷: 从科技角度讲中国故事 。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应对——
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比如历史人物,典故,美食,非遗传承,建筑等等都要尽可能多涉猎,这不只是为了考试,这也是孩子寻根的过程。
以后不管飞多远,有文化自信的孩子会走得更坚定。
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英语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应用。 它 不在于背多少 单词,做 多少题, 只有用在交流上,才算是 真正的知识。
三
艺术和审美
不再是可有可无
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晦涩难懂的“ 科 技文” 平均每套试卷基本上只保留了一篇,而 艺术和审美文章占比明显增加 。
很多选题都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比如,审美方面的画廊博物馆,文学方面关于续写的探讨,还有从未出现的生物栖息地的修复。
是不是足够新颖?
甲卷——
阅读理解A“校园艺术节” 阅读D“文学作品”
北京卷也有两篇——
完形填空的“ 戏剧表演” 阅读B篇“绘画艺术”
新课标一卷D篇: 生物栖息地的修复
要知道,关于艺术类的阅读理解,前两年也才一两篇——
2022 年有甲卷剧院和乙卷画展。
很庆幸,这些年我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馒头花卷从小到大跟我一起看的展、馆、剧也是不计其数,由此种下了艺术启蒙的种子。
卷卷通过绘画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哥哥也激发了对昆虫和小语种的热爱。
如果条件有限没有博物馆之类的,可以给孩子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尽可能弥补地区和教育上的差距。 好书有 很多 ,选对了效果也是一样的。
英语考试
越来越注重实用性
学习本质是应用,很显然出题人也意识到这一点, 今年可着劲往实用上靠拢 。
天津卷英语 作文 “ 低碳和环保” ,提醒孩子从小事做起。
就连对 语法 的考察也融进了对语言的理解当中,有的阅读理解一句话干脆是一整段,如果没有语法基础的话很难看懂。这比单纯考察语法高级很多。
听力 就更明显了,基本上都是生活常见的,比如,打电话、坐车晚点、天气、快递等等。
长对话也很出彩: 比如通过上学方式的变化,指出孩子在户外呆的时间越长,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更强——
还有社交媒体和分享欲——
访谈类——
如果你感受不到,可以对比2019年看。那一年是医院探病、求职、听音乐会、破产、老年人回归学校、 虽然也很日常,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多少有点远 。
显然今年 明显更接地气。
不管是作文,语法,还是听力,考题设置都是奔着交流去的。很多比较敏感的学校早就不推荐看语法书了,只有信息比较滞后的学校还在埋头背。
英语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多的还在课外。
老朋友都知道,分享英语启蒙这么多年,我给了很多建议。但归根结底也就六个字: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大南南有话说:
今年英语考完,很多孩子吐槽 “太难了” 。
能不难吗? 传统文化要懂,审美也要跟上,阅读广泛涉猎,听力又快又地道,要求真是不低。
情况大家也看到了, 用上一代人死记硬背的那套已经行不通了。
现在的孩子处在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他们面对的世界环境比我们要复杂得多,要求自然更高,也算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吧。
家长也要放弃临阵磨枪的幻想,早做规划,让孩子踏踏实实多听多读多说,才是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