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之初到毕业工作,从升级宝妈到娃开始学英语 ,它不是母语却一直承担着主科的角色,和语文、数学平分秋色,我从来没和外国人说过一句英语,可学习英语却贯穿我的整个学习生涯,从24个字母的简单组合到生涩难懂英语短语,在体制约束下我们盲目拼命地学,从来不管他有没有用,只要及格万岁。
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直到2021年两会上,这个话题再度被争论,缘由是有政协委员提议“取消英语中小学生主科地位”,这个消息一经传播后,就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和我的想法一样,终其一生英语都不能在人生的画卷上画上几笔,觉得可以取消,加大其他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力度;有的人认为存在即合理,英语英语是一种语言,但不能简单用所谓“有用无用”来衡量。学习一种外语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外语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汉语的理解,也能帮助一个人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
总之各说各的理。可看了这么多取消或保留的理由,唯有这段话让我感悟颇深,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英语一旦退出主科地位,就会像钢琴一样,变成普通人再也学不起的东西。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普通人再也没有机会进入金融、外贸甚至IT这种高薪行业,更不要说海外留学。阶级固化也许就这样完成了。
一起学习
自身所处的阶层限制了自己的认知。有网友评论说:“听到这段话一瞬间觉得震撼,自己从未想过这个话。以前很多家长要求把英语踢出主科,现在才明白,学习英语是我们接触世界的敲门砖,他给我们开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可能。学习英语不是所与人的出路,但它却是一部分人的出路。读书读的少,英语确实没什么用,但是越往上读,英语越起作用。英语是接触世界的必要条件。”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脱钩,与西方科技经济脱钩,重新回到闭关自守的年代。
读书让人变成更好的自己
渺小如我,我从未如此之深入的考虑过如果没有英语等外语项目,如何保证大学生用英语等其他语言从事他们的专业学习,如河有效汲取专业领域的知识并进行交流?如何能够听懂全英语课程和参加国际专家在高校举行的讲座和讨论会?如何能够使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到西方高校交流他们的本科或研究生学习?再远一点,毕业后他们想进入外企工作,如何能够和国际同行进行高效的业务交流?作为科技人员又如何参加他们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会议和在国际专业期刊上撰写论文与国际同行交流科研成果?
学习中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人工智能能代替一切,可纵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AI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越来越普遍,在特定领域的机器翻译,其效率和准确率远远超过今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可是机器永远是没有温度的,无法感知人的情绪,让交流变得冷冰冰,也无法在没有程序的设定下即刻满足翻译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国与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背景下,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是国际学术、科技,经济、媒体,乃至政治的通用语,不懂英语就是给自己蒙上了眼睛,剥夺了解世界发现真相的机会。
学子
应试教育下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需求,但你可以同时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语言学习,进入大学你才有充分的选择权。
奥力给
有研究表明,学语言最好的年龄段是0-12岁,特别是0—6岁是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只要为0—12岁的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英语语言环境,他们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孩子充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学习英语只是赋予他们一种可能性,不能因为这项技能我没有用到,就偏执地认为这对他们将来也没什么用。学英语,只是给了孩子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怎么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英语退出主科地位,也会成为另一种普通学生学不起的奢侈品,这样一来,优秀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学习的内容依然丰富多彩。但是普通学生本身的就业优势就不多,就会吃了没见识的亏,因为不重视英语学习,导致与外界的联系和接触变少,眼界变得越来越狭隘,看不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英语不能退出主科地位,其实都是为了普通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