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中考物理学科试卷分析
一、 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整体情况 | 考试日期 | 2021年6月25日 | 考试时间 | 8:00-9:10 | |
考试时长 | 70分钟 | 满分 | 70分 | ||
大题类型 | 5类 | 小题数量 | 26题 | ||
题型分值 | 客观题 | 单选题 | 12题 | 24分 | |
多选题 | 3题 | 6分 | |||
主观题 | 实验题 | 8题 | 28分 | ||
科普阅读题 | 1题 | 4分 | |||
计算题 | 2题 | 8分 | |||
知识考察分布 | 模块 | 细则重点 | |||
力学 | 密度测量,运动和力辨析,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 | ||||
电学 | 简单电路,安全用电,电与磁,欧姆定律实验,电功率计算,焦耳定律实验 | ||||
热学 | 蒸发,沸腾实验,温度计读数 | ||||
光学 | 凸透镜成像,光的直线传播 | ||||
知识分值分布 | 模块 | 分数 | 分数占比 | ||
力学 | 28分 | 40% | |||
电学 | 27分 | 38.6% | |||
热学 | 7分 | 10% | |||
光学 | 8分 | 11.4% | |||
难易分布 | 难易 | 分数 | 分数占比 | ||
基础题 | 26 | 37.15% | |||
中等题 | 28 | 40% | |||
难题 | 16 | 22.5% |
二、 试卷具体考题分析或点评
题号 | 考察知识 | 难易 | 分值 | 分析或点评 |
1 | 国际单位制 | 易 | 2 | 需要学生熟悉每一个物理量的单位,题目中涉及到“国际交流”,凸显科学打破国界的观念 |
2 | 电流热效应 | 易 | 2 | 家用电器工作时都会发热,要求学生熟悉各个常见家用电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了解电流热效应的应用 |
3 | 导体绝缘体 | 易 | 2 | 难度不大,意在使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导电性,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
4 | 摩擦力 | 易 | 2 | 日常生活中有些要增大摩擦有些要减小摩擦,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怎么增大或减小,与生活联系紧密 |
5 | 压强 | 易 | 2 | 与4题类似,压强不仅要停留在概念上,其实与日常生活处处相关 |
6 | 杠杆 | 易 | 2 |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杠杆,要知道三种杠杆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要会找支点和动力阻力的位置 |
7 | 蒸发 | 易 | 2 | 要了解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加快减慢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 |
8 | 安全用电 | 易 | 2 | 每个公民都要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升安全用电意识 |
9 | 受力分析 机械能 | 易 | 2 | 辨析惯性不是力,掌握物体在运动情况下的受力分析,了解机械能的影响因素,学生要领会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
10 | 磁场 | 中 | 2 | 用铁屑来展示虚拟的磁感线,表现磁场的存在,不仅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内部仍然存在磁场并会判断磁场方向 |
11 | 密度,压强 | 中 | 2 | 本题为学液体压强时经常辨析的题目,要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进行大小对比,条理要清晰 |
12 | 浮力 | 难 | 2 | 本题与08年23题高度相似,解题方法一致,难度很大,延续了2020年的单选最后一个,连续两年考察密度计问题,需要同学们理解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受力分析进行列公式计算,并熟练运用数学方程来进行解题,有简便方法但是同学们没有经过练习几乎想不到。是近几年考试难度的高峰,很多同学遇到此类问题束手无策,如果灵活运用受力分析,列等式,解方程,会计算出来 |
13 | 电与磁 | 中 | 2 | 考察电流的产生以及与周围磁场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概念辨析,小磁针在地磁场中的受力,需要同学们熟悉基本概念并且辨析概念 |
14 | 滑轮组功率机械效率 | 中 | 2 | 典型的力学小综合计算题,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受力分析,滑轮组的分析,力学基本公式的计算,但此题必须考虑绳重和摩擦的影响,这是同学们经常忽略的点,所以易错误的选A |
15 | 摩擦力 能量转化 | 中 | 2 | 初中涉及非平衡力和非平衡状态的关系的题目相对较少,AB选项需要准确判断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问题,抓紧因素就能准确判断出摩擦力变化情况,CD选项涉及能量转化,是易错点 |
16 | 长度测量 | 易 | 2 | 难度不大,但不要忽略估读,会准确读数 |
17 | 温度计 | 易 | 2 | 会体温计读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
18 | 实验探究 | 中 | 3 | 要读清楚题意,分析题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实验探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锻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 |
19 | 密度 | 易 | 4 | 天平量筒测密度一直是高频考点,要求学生会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以及知道测密度原理,给出表格使同学们了解常见金属铜铁铝的密度,不仅会知识还要联系实际 |
20 | 沸腾 | 中 | 3 | 水的沸腾实验难度不大,知识也不难,但是要归纳实验结论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到该怎么写,要求同学们熟记液体沸腾时的特点,渗透此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的思想 |
21 | 凸透镜成像 | 中 | 4 | 每年必考实验,今年考放大镜原理较之前有所不同,要了解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只能透过凸透镜来进行观察 |
22 | 欧姆定律 | 难 | 5 | 控制变量法是重要的实验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此题要分析出来为什么电压表示数增大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难的,因为初中常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看成理想器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也稍微有些难度,需要同学们很熟悉这个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且用书面语言描述操作方法对同学来说也是难点。 |
23 | 电流热效应 | 难 | 5 | 完整设计实验近年考试和学习较前几年涉及到的少一些,设计性实验一直是学生考试的痛点和难点。其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水升高的温度有关”这句话,易使同学们错误的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 |
24 | 光现象 | 中 | 4 | 首先同学要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也就是垂直于水平面向下,或者通过此题也要领会到这一点;还要了解整个科普阅读内容所传递出来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熟悉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科学思想观。 |
25 | 电学综合计算 | 中 | 4 | 此题计算难度不大,但是要区分出:并联(两个开关都闭合)时是高温档,只接R1(只闭合S1)时是低温档。要熟练使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推导公式来进行计算。 |
26 | 大气压强 受力分析 | 难 | 4 | 此题没有考常规的力学综合计算题,比较新颖的考察了大气压强的分析和计算,以及物体受力分析,计算难度不大,但是比较新颖,渗透了浮力的产生原因上下表面压力差的思想 |
三、 试卷整体评析
试卷整体点评 |
2021年中考物理试题仍然遵循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注重全面考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发展潜能的考查,考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考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立足于教材又脱出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带着课堂学习的知识走出课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从生活中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本套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素材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从核心概念的理解、重要规律的应用、重点实验的探究等角度设计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得出过程的理解、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试题大多涉及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扎实、宽度、厚度。例如1-10题,13题,15题,21题。 基本技能包括测量、读数、作图、实验操作等。例如16-17题,19题,22-23题。 主干知识包括密度、压强、功和功率、欧姆定律、电功率等。例如11-12题,19题,22-23题,25-26题。 试卷关注运用物理概念与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例如12题密度计问题,考查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沉浮条件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题的电表问题,实际使用情况跟学习时的理想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渗透学生以理论分析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不能只记书本知识,要联系实际情况。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试题中28分实验题,占据总分数的40%,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察比较细致、全面。例如16-17题,考察实验中的基本技能,18题考察了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19题考察了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20题考察了评估探究过程、从数据中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21题考察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实验从实验事实中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22-23题着重考察了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尝试考虑实际实验中的影响因素、有控制变量思想等方面的能力。 试卷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改革方案,整体难度较近几年有所提升。整体试题以稳为主,并且稳中有变,考题有创新,更加灵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同学们物理的学习要回归于课本,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具备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从而解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出科学的探究结论,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
近年考试变化及对比 |
北京中考物理一直重视考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考查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分析概况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今年也同样遵循了这一点,今年考试以稳为主,且稳中有变,考查全面,考查点更加宽泛、新颖。 例如2020年中考物理15题,考查的是密度计,考查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沉浮条件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图像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今年12题也考查了密度计,在去年基础之上,要进行相关计算,保持了知识考查的统一性、连贯性。 电学综合计算题,与往年保持一直,属于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综合计算题,难度适中;力学综合题较往年变化较大,往年常考压强、浮力、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等知识综合计算,今年试题考察大气压强与受力分析,渗透实验探究思想,本质还是压强和浮力的内容,可以看出试题不局限于常规考察,在常规中有所突破,稳中有变,更加新颖,但本质还是力学学过的知识,对学生灵活应变能力要求更高。 近年在中考和模拟考试中,设计性实验题侧重于填空的形式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今年考查了完整的设计性实验题,也就是常说的小作文,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技能和评估论证能力,还要掌握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的能力,这部分考查在前几年遇冷,今年有所回升。 考试变化更加新颖、灵活、贴近生活,时刻提醒学生要立足于课本,着重掌握物理课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用本质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
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评析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育人导向 教学目标中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今年考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原则,充分体现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例如21题重阳节的课题,小航送奶奶放大镜,不仅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还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尊老、爱老、敬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24题,以圭表为载体,巧妙的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华古代的科学智慧,体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突出物理实验地位,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科学的实验探究环节考查非常全面,结合重点知识点进行考查,全方位检测学习成果。例如22-23题,实验设计思路清晰,考查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坚持物理实验的基础性地位,引导物理教学以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基础, 坚持做实验、想实验、用实验,凸显实验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试题重视对实验器材选择与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等细节的考查。 问题的设计体现真实性、情境性、学科性 本试题问题的设计,能体现思维含量要求,通过设置层次性任务,从不同角度、高度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策略应用水平。问题设计能清晰体现作答要求,考查学生用文字、符号、公式等方式进行完整概括、准确表达、准确计算的能力。问题具有真实性,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的素材,全卷设有大量图片,丰富了文字描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些支撑。问题具有学科性,试题情境能够依托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物理实验,呈现物理模型的关键特征、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 如第24题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合理迁移的能力。材料以圭表的改良过程为主线,以中国传统24节气为暗线,传递着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和古代人民的智慧。第1问考查学生对重力方向的理解迁移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问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了解,传递着中国古代科学知识辉煌灿烂,学生要对现代科学做出贡献的思想。 |
学习建议 |
1. 回归课本,注重思维和学习过程 考试题型更加新颖、全面、灵活,同学如果缺乏对教材的认识,缺乏对知识点理解,仍然以死记硬背各种题型或解题模型的学习形式,显然是不能更好应对今后的考试的,同学们要立足于教材,把教材传递出来的每一个知识学会,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才能更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2. 联系生活实际 现在考试更加侧重于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注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辨识,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考查能够用物理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考试的引导作用,在于学生要注意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去体验,去思考,体现出物理应用价值。 3. 注重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实验探究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要理解每一个实验的探究目标,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都是实验学习的重点,要全面掌握实验的整体过程,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
制作人:物理郝文龙老师 物理李冰州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