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3分)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3分)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B.108mC.18kmD.0.3km
3.(3分)人形机器人三年两度登上央视春晚。它展现中国科技雄心2016年央视春晚,猴年除夕夜"网红机器人"Alpha成舞台小明星,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4.(3分)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D.减小水污染
5.(3分)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B.响度C.音色D.音调
6.(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C.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7.(3分)下列现象中,仅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雨后彩虹
C.
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
D.
手影
8.(3分)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9.(3分)如图,正确表示光从水中穿过平静的水面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的是( )
A.
B.
C.
D.
10.(3分)关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一定相等
C.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1.(4分)如图,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 。为了不违反交道规则,汽车到达收费站所用时间不能小于 min。
12.(4分)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3.(4分)风吹树叶"沙沙"响,是由于风吹动树叶 而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够分辨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14.(6分)在﹣张不透明的纸板上剪一个很小的孔。点燃﹣支蜡烛,在小孔另﹣侧的光屏上出现了烛焰 立的 (填"实""虚")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
15.(4分)小娇上学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当她从距平面镜2m处以1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 m/s。
16.(4分)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
17.(4分)小超被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 (选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
18.(6分)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
三、作图题(4分)
19.(4分)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0.(10分)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 、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 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m。
(3)真空中声速是 。
21.(12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的蜡烛A放在致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或"不需要)点燃。
(2)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
(3)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成像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五、计算题(本题8分,要求写出解过程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2.(8分)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
(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3分)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分)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B.108mC.18kmD.0.3km
【分析】根据v=
求出小明上学要走的路程。
【解答】已知:速度v=1.2m/s,时间t=15min=900s
求:他上学要走的路程s=?
解:由v=
得他上学要走的路程:
s=vt=1.2m/s×900s=1080m。
故选:A。
3.(3分)人形机器人三年两度登上央视春晚。它展现中国科技雄心2016年央视春晚,猴年除夕夜"网红机器人"Alpha成舞台小明星,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器人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4.(3分)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D.减小水污染
【分析】减弱噪声噪声污染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
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能阻断噪声的传播,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噪声污染。
故选:A。
5.(3分)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B.响度C.音色D.音调
【分析】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
故选:D。
6.(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C.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解:
A、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即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
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了振动频率,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7.(3分)下列现象中,仅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雨后彩虹
C.
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
D.
手影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错误。
D、手影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手挡住后,墙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错误。
故选:A。
8.(3分)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分析】此题无非是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区分并进行判断,就要理解"粗糙的墙壁上会出规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解: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由于大理石表面比较光滑,光线会发生镜面反射将大部分的光射向墙面,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
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
综上可知:只有B最符合题意,
故选:B。
9.(3分)如图,正确表示光从水中穿过平静的水面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的是( )
A.
B.
C.
D.
【分析】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所以只有B图符合要求。
故选:B。
10.(3分)关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一定相等
C.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和像大小相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故B正确。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1.(4分)如图,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 40km/h 。为了不违反交道规则,汽车到达收费站所用时间不能小于 3 min。
【分析】(1)圆形标志牌是限速的标志,表示车辆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标志牌上速度值,标志牌上速度的单位是km/h;
(2)方形标志牌上的数据表示该地距离收费站还有2km的路程,根据v=
求出汽车到达收费站最快的时间。
【解答】解:
(1)圆形标志牌上的40,表示在该段路程中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收费站2km"表示从此处到达收费站还有2km的路程,
由v=
可得,不违反交道规则,汽车到达收费站所用的时间至少为:
t=
=
=0.05h=3min。
故答案为:40km/h;3。
12.(4分)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人 。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背着书包上学,我们以人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没发生改变,因此书包是静止的;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书包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人;运动。
13.(4分)风吹树叶"沙沙"响,是由于风吹动树叶 振动 而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够分辨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 不同。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响度是指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生活中常称作音量,由振幅、距离两个因素决定;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生活中说的声音粗细,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物体。注意区分声音三个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解答】解:(1)刮风时,风吹树叶的哗哗声,是因为树叶的振动产生声音的;
(2)人们能够分辨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即使其所发出的音调、响度相同,其音色也是不同的,故人们可以分辨出它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14.(6分)在﹣张不透明的纸板上剪一个很小的孔。点燃﹣支蜡烛,在小孔另﹣侧的光屏上出现了烛焰 倒 立的 实 (填"实""虚")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无关 。
【分析】小孔成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答案为:倒;实;无关。
15.(4分)小娇上学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当她从距平面镜2m处以1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 2 m/s。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所以当她向平面镜移动时,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若人以1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1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
则像对于她的速度是两速度之和,即2m/s。
故答案为:不变;2。
16.(4分)如图甲所示,玉林园博园的彩虹桥桥面距湖面3米,它的"倒影"距桥面 6 m.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7:25 。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钟表在平面镜中成像判断实际时间的方法:
作图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实际情况;
翻看法: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相对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即可得出实际时间。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彩虹桥的像和彩虹桥到水面的距离相等,都是3m,所以它的"倒影"距桥面6m。
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5。
故答案为:6;7:25。
17.(4分)小超被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噪声 (选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 隔声 (选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
【分析】(1)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为噪声。
(2)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解:小超被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休息,故属于噪声;
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属于隔声减弱噪声的干扰。
故答案为:噪声;隔声。
18.(6分)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水管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水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空气 传播来的。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t=
,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水管;水;空气。
三、作图题(4分)
19.(4分)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0.(10分)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 介质 、 温度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 v=
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1531 m。
(3)真空中声速是 0m/s 。
【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已知路程和传播的时间,根据公式v=
可求海水深度。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
=1s,
由v=
得海水深度:s=vt=1531m/s×1s=1531m;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故答案为:(1)介质;温度;(2)v=
;1531;(3)0m/s。
21.(12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的蜡烛A放在致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不需要 (选填"或"不需要)点燃。
(2)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
(3)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对称 。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成像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B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分析】(1)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
(4)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5)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6)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2)为验证物像的大小的关系,必须将另一只未点燃同样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板后面即选用两个完全相同蜡烛;
(3)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6)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故答案为:(1)不需要;(2)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3)对称;(4)不能;(5)不变;(6)B。
五、计算题(本题8分,要求写出解过程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2.(8分)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
(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先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v=
,
∴汽车的路程s1=v1t1=4m/s×20s=80m,
s2=v2t2=7.5m/s×20s=150m,
v3=36km/h=36×
=10m/s,
s3=v3t3=10m/s×300s=3000m,
(1)汽车前40s的平均速度
=
=
=5.75m/s;
(3)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
=
=9.5m/s;
答:(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75m/s。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9.5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