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24届年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物理试卷分析
湘阴一中杨宗礼
为切实加强对我市高三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正确审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市教体局处于2024年1月25--26日对高三年级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并取得圆满成功。现就本次物理命题、考生成绩,再结合教师在改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特作出细致的分析,本着发现问题及时弥补、不骄不躁、努力提高高三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
一.试卷概述
1.命题宗旨
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性,突出思维考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考试范围
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必修1、2、3,选择性 必修1第1 章,选择性必 修2第1、2 章。
3.试卷结构试卷满分100分,完成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44分:其中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不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6分。比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物理试卷少一道单选题,与2023年湖南卷相同.
4.试题分析
1.重视试题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本次试题题目新颖,没有陈题、旧题,都是原创题和改编题,题量适中,设计科学合理,在设置考题时,第14题、第15题入题容易、逐步深入,“大开口、小出口”,以体现选拔考生的区分度,第一问比较简单,第二问有点难度,第三问最难,而不是让考生看见第一问就被打懵了,难度0.37,低于联考与高考接近,题型的设计符合2023年高考出题模式,具有较强的导向性、预测性和创新性。
2.从教材挖掘素材,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启动了新的一轮回归教材.《中国考试报告》指出:新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革,既可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新高考的许多物理高考题都能从物理课本上找到"根源”,第1题考查物理学研究方法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编写,第2题考查矢量的合成取材于必修三P128的第3题的深度改编,第13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功能关系,取材于必修一P105的第6题的深度改编.
3.重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联系创设联系
用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进步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试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关注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如第6题通过某款手机“弹球游戏”考查抛体运动规律,第8题通过起重机提升货物考查功、功率相关知识。
4.重视实验,突出对科学探究的考查
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如第11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考查了游标卡尺读数、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能力;第12题某实验小组测一电压表的量程和内阻实验考查了欧姆表的读数、电路实物连线、数据处理等实验技能,两个题目涉及了实验的各个环节,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重视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科学推理的重要表现,也是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第3题以小明的实验考查超重与失重、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综合知识,第7题以矩形盒内用两根细线固定一匀质小球考查受力分析、力的平衡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最值判断等综合知识,第15题题将力学知识与动量、能量结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思维量和计算量,适合压轴。
6.注重灵活迁移,引导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突出思想方法,注重灵活迁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第4题考查了非常规运动图像,第9题BC两项要求用对称性解题,学生知道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利用对称性就判断小球在MN两处弹簧弹性势能最大且相等,并不需要用弹簧弹性势能的公式求解,需要学生要有高阶思维能力,第5题考查电场力电场能的相关知识,同时是一道信息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读能力与创新思维和检测其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潜能。
7.重视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作为新高考物理改革背景下的五种考查能力之一,是核心素养下必备的关键能力,在物理试题中得以体现。第10题考查电磁感应的综合知识,第1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计算量大,数学知识要求高.
二、考试数据
1.部分校平均分情况本次监测共有53所高中参考,统计人数为22610人,全大市平均得分37.1分。校平均分最高的五所学校分数分别为76.17分、61.68分、61.68分、54.01分、50.98分;校平均分最低的五所学校分数分别为18.16分、15.84分、15.27分、14.81分、14.33分
2.各分值区间人数与比例
3.各题学生得分情况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经分析研究,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缺乏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运用知识不灵活和知识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审题的习惯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不熟练,运算、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题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很多学生不懂得归纳、总结,致使同类型题目再次出现时还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
1.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a.从选择题平均得分情况看,第2、4、7题平均得分分别为2.28、1.99、3.39,得分率高于0.5;第10题和第3题得分分别为1.78、1.63.得分率偏低.
b.满分44分人数为132人,分数人数为1866人,分数人数为11176人。
c.漏填题数为212,多填题数为13。
d.失分原因分析如下:
第1题:对教材中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不重视、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第2题:三根载流导线在O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判断错误、进行代数运算;第3题:不能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字母运算能力差;第4题:非常规运动图像不会用函数思想分析找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5题:是一道信息题,创新思维和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弱;第6题:对小球以不同初速落入不同台阶之后运动情况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会处理斜抛运动;第7题:得分率高,失分主要粗心计算错误造成;第8题:没有掌握机车启动模型本质,对起重机的启动不能正确的迁移运用;第9题:没有想到用对称性解题,认为弹性势能一定要用公式求解;第10题:题目文字长,未看题就放弃,有的代入时张冠李戴,没有掌握电磁感应求电荷量的方法、计算量大计算错误.
2.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非选择题整体难度略难,得分情况都不理想,第15题压轴题得分率仅0.1,根据阅卷反馈对失分原因分析如下:
第11题:a.游标卡尺不会读数,游标尺第几条线搞错(把零刻度线算作第一条线);b.第1空有少量学生加了估读位,读成0.520,有少量学生看错对齐线,读成0.53,有少量学生没把单位换算,读成5.2;c.第2空选A的倒是几乎没有,大部分同学漏选为B或C,选D的有少量同学,这个不应该,这些同学可能题目没看懂;d.第3空答对的很少,可以有以下原因:①认为得答案费时花不来,选择放弃;②未按系统机械能守恒分析,导致表达式残缺;③自变量与因变量弄反导致斜率颠倒;e.第三空物理符号上下标不明显;f.随意改变题中物理量的符号,如写成mp写成mA等,选项B写成b;3.不会用函数表达式分析物理图像的截距、斜率、面积等的意义;g.少数同学答案未写在横上上导致扫描不到.
第12题: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a.电阻读数问题:读错、未乘倍率、未带单位;b.实物连线问题:分压式不会连接、连在滑片或脚上丶连线交叉;c.Ux一R图线连线问题:画折线或曲线、纵轴未延或超量程;未用工具作图(图为曲线或折线),强行连到原点;d.Ux、Rx求解:不会找函数关系、图象斜率截距意义不清、未注意有效数字;e.填电压和电阻空时,写成了测量范围.
第13题: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a.第一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受力分析的习惯,受力分析做不到位,摩擦力算成umg,导致加速度算错;b.第二问,加速度算错成4m/s2,第二段位移算错成2m,摩擦力做功没有算2倍位移;c.学生第2问整过程摩擦力做功,很多学生只求了上升过程摩擦力的功;d.很多学生加速度和位置求错.
第14题: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a.第1问、少部分学生不能准确书写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的等式,另部分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或未带单位;b.第(1)问绝大部分学生会做,极少数学生不能推导磁场中圆周运动半径公式;c.少部分学生不能准确书写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的等式或解出r的表达式不正确;d.还有部分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或未带单位;e.第2问、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分析粒子的运动轨迹及最长时间对应的圆心角120°,及粒子运动时间t与周期T、圆心角的关系式;f.第(2)问大部分学生知道计算时间的公式,也能够判断最大时间的轨迹,但是有比较多的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圆心角等于120度,几何关系不熟练;g.还有部分学生带去数据计算出错,计算能力有待提高;h.主要不会作图,最长时间对应的圆心角120度角找不到,会聚圆的问题掌握不牢;i.第3问、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分析粒子进入匀强电场后运动情况,并进行运动的分解,学生不会动笔,失分严重;j.少数优生在第三小问的分析中出现了再某一方向上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的情况;k.出磁场的临界状态理解不透,进入电场与Y轴的偏角难以理解,最远距离无法求在电场中运动时间只算了一半,导致答案错误;l.一部分同学把粒子进入电场的边界角度求错,部分学生用功能关系做,分析不到位只考虑了部分功能,造成了错误;m.洛伦兹力与安培力混淆;n.速度分解函数关系弄错;o.一些同学过程连写,或自己定义的量,没通过作图加以说明,导致最后结果错误时,不好给过程分。第 15题: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a.第一小问当中,题意是上管对物体的压力,很多学生惯性思维,直接算成下管的支持力;b.第1小问部分学生未分析清楚向心力的来源和弹力的方向;c.第一小问当中,竖直面最高点牛顿第二定律不能正确书写;d.第一问部分学生向心力来源错写成了支持力减重力,导致第一问四分只能得一个动能定理的公式分一分,少数学生写对公式算错答案,计算能力较弱;e.第一小问当中,竖直面最高点绝大多数学生没搞清楚滑块第一次经过E点对轨道上方压力,关键是上方两个字没有太在意,导致向心力的书写就开始出错,从而牛顿第二定律也跟着出错,这与学生平时不受力分析就解题习惯有关;f.第二小问当中,部分学生可以把动量守恒,动能守恒写出来,但是算不出答案。还有一些学生,计算了弹性势能;g.物体a与物体b的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物体c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运动学生能够建模正确,但物体ab粘在一起后与弹簧、物体c发生弹性碰撞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建模其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列式正确的更少;h.第二问多数学生能找对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规律,但运用规律时对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不清晰,导致公式中质量代入的错误较多,不能得分;i.第三小问找不到切入点,动不了笔;j.本题出现多个物体,部分学生不能明确研究对象,等式中的质量不能很好区别所用字母代替的物理量与题中说给不一致;k.书写潦草,不规范;l.必要性文字说明很混乱,对新物理量没有清晰的假设,导致解答过程显得很混乱。
四.2024届二、三轮复习备考建议
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物理试卷,试卷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相互作用、能量、运动等物理观念的正确认识,考查了学生构建模型、科学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及多种实验探究能力.2024届二、三轮复习备考建议:
1.重视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醒悟,让学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从“能力”向“素养”转变。
2.重视情境化设计,扩展教学素材选取范围,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热点与生活实际,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发展优化学生物理学科素养。通过课内情境的创新变化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开展深度学习。设计情境时让学生将计算进行到底;把计算能力的训练当作练琴、练字、练武功那样的坚持训练。让学生针对真实情境的问题并发展核心素养最终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是当前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也是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
3.加强实验教学,提升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要结合课本实验及其相关实验问题的解决与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实验的目的、原理、原则,熟悉课本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科学探究能力。高考实验以课标和教材实验、做一做、课题研究为基础,这引导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要重视课标和教材实验,也要在其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将复杂问题变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系统理清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在学习物理常规模型时,可以根据模型考察的原理进行适当的延伸,增强物理原理、物理思维、思维拓展方面的考察,避免思维固化,多运用物理模型本质原理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二级结论”在教学中应减少应用,避免知其用处,不知其来源。
5.提升考试技巧
注意时间分配,不因个别难题耗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其他题目的作答;规范答题:规范作图,严谨描点;用试题提供的标准物理量书写方程;画图展示过程或状态分析,准确把握题意;难题有梯度,题中有你能做出来的试题,不要轻言放弃;重视高考的主干知识,加强基本模型、基本方法的训练,提升阅读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对于高考中比例约占30%的容易题和50%的中档题,争取少丢分、不丢分。
6.总结高考试题命题规律,提升教师命制原创题的水平
备课组需要分工合作来收集处理不同的素材,为课堂教学及原创命题提供最新资料。训练测试题的命制要遵循课标中试题命制原则和程序,并参照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试题的特点命出高质量的原创试题,让原创命题很好促进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