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全国物理高考试卷及答案(1995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1994年全国物理高考试卷及答案(1995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首页物理更新时间:2024-07-30 02:15:49

恢复高考已经四十年,从1977年仓促上马各地自行命题再到1978年的全国一张卷;从上海开始试点,自主命题,再到三南方案;从不规范的命题,八十年代甚至选择题做错会倒扣一分再到“3 2”方案出台;从理综物理盛行,到全国各地放开命题权;一时间百花争艳再到收束命题权和“浙沪”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其间物理试题的演变以及出现的种种现象是非常有趣的,笔者采撷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且看下面这两个问题:

1、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将原长约200mm的橡皮筋上端固定,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一增挂钩码(质量均为20g),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当挂上10只钩码后,再逐一把钩码取下,每取下一只钩码,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与拉力F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赏析:这两道题目核心地方在于增减钩码时有何不同,只有真正自己做了实验有自己思考和判断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上遇到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慌不乱。两道题目设计的很相似,上面一题是2010年福建的实验题,下面则是2010年浙江的实验题,这两道题目竟然不谋而合出现在同一年份,颇有意思。2010年的浙江物理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最难一次,考完之后饱受争议,不过从题目质量来说当之无愧是个中翘楚。

其实高考题中出现这种“自相似”现象不是个例,比如上文提到的磁悬浮问题,2007年重庆的高考也考了这个问题。试题演变本就是大势所趋,每个地方的命题者都是踩着试题沿革的浪潮前行的。

这是1995年压轴题,这样纯粹的物理问题只是时代的产物,其实这个问题甚至都不涉及能量问题,考查知识点都很少。还有一个特点,即便在3 2时代,物理有150分,这道压轴题也才12分,题目大分值小和后来理综物理题目少分值大又迥然不同。

大概到了2006年,电磁学的问题尤其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一下子统治了高考物理的压轴题,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上海的物理题,甚至上海的各科高考题很长时间内都是全国试卷的领跑者,把建模思想体现在高考物理中也是上海为天下先,其实这个举措不仅仅是高考的物理,甚至中考的物理,初中竞赛里的物理还有数学学科都是如此。千禧年左右,全国各地数学物理考卷开始流行建模问题,但是到了近几年,很多地方物理卷,最有代表性的新课标卷又开始回归传统的物理问题,甚至越来越多最纯粹的物理题作为压轴题。

以三年为节点,选择理综时代全国卷(一)几次压轴题来看看所谓的趋势和潮流:

很明显,有一种回归的趋势,我们经常说穿衣打扮有潮流,其实试题也有,前不久偶然读到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其中有四句:“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恍然大悟,潮流趋势什么事都有,似乎以今人眼光看古人很多东西以为是一成不变,其实不然。

且看1987年高考的一道小问题:

今年正值离1987三十周年,我的一位前辈对我说,同学会上他还和他的物理老师聊起这个问题,因为当时考完还和老师争论压力到底是还是。此题问世之后,随即初中的物理辅导书上都有这样的问题,1987年的物理素以难著称,而如这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些当时很棘手的问题后来就化作定式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高考是越来越难的,但不代表学习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当然,从设问方式来说,高考题坡度陡降,以前的物理压轴题通常只有一问,做出来就好做不出来拉倒,倒也十分干脆。

评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粒子一开始是做了一段匀直然后才进入磁场的,如果想当然直接作出圆心会有矛盾。这样的题对于今日的学生怎么看都不是一道难题,可对于1994年的学子,却是一道高考压轴题,具有选拔性的考题。

此题显然是上题的一个变式,是2015年嘉兴的一次竞赛考试问题,虽然说是竞赛,事实上难度大体与高考相当,但是这个题目难度就远比1994年的压轴题难得多了。

其实一个省市自己命题时候也会有“连续性”现象出现,所谓一脉相承性,比如浙江压轴题2014年到2016年,这三道题都是加速器的背景,甚至考查的方式都一模一样,先抽象建模再规范作图,然后寻觅几何方法求解,最常规的武器就是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当然,还有连续考了三次的赛车问题,横跨新老高考。

其他省市也一样,比如下面这两道题目,来自2011年和2012年安徽的高考题:

1、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便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答案:A

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更“收束”,很多内容都不涉及,比如压强浮力,比如力矩等,物理变得更“纸面”,结合工程类的问题并不多,而且越来越少,以前倒是有这样的问题,重庆就考过,现在看这样的题似乎觉得有点“不规范”。

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时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如右图)。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_____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右图)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___%。

③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

④可能导致测量总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_____、_____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