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中考物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孙东冬(合肥一六八中学,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2020年安徽中考是安徽省实施新中考改革的第一年,物理试卷总分由90分降为70分,物理试题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考查了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发展情况,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试题分析,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备考有较好的启发。关键词:中考试题;分析;教学思考2020年安徽中考是安徽省实施新中考改革的第一年,今年的安徽物理试题的题型和考试时间与往年相同,但分值和题目的容量上有所变化(填空题减少三空共减少6分、选择题每题减少1分共减少7分、实验题少两空共减少4分、和计算题减少3分),物理试卷总分由90分降为70分,试卷整体难度对比往年略有下降,试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发展情况,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分析2020年安徽中考物理试题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备考有较好的启发。1 试题分析1.1 立足基本知识,重视课本教材安徽中考物理试题很多直接取材于沪科版教材的正文、插图、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及课后习题﹐不仅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引导我们平时教学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例1: 在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1(1)实验现象∶①保持蹄形磁体位置不动,让导线AB在磁场中静止、竖直向上或向下运动,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②导线AB向左或向右运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③保持导线AB不动,让蹄形磁体向左或向右运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实验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2)实验现象∶①保持磁场方向不变,导线AB向右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导线AB向左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②对调磁体两极的位置,使磁场方向发生改变,导线AB向右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导线AB向左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__有关。分析:本题的素材来源于沪科版教材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三节,在知识层面,一方面考查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部分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另一方面考查了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①磁场的方向,②导体运动的方向。在能力层面,一方面考查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强调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问题(1)和(2)分析出如何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结论。1.2 关注平时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不光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探索问题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有机的将理论知识同实验探究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2: 图a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图2A. 甲→乙→丙→丁B. 乙一丙一甲一丁C. 乙一丁→甲一丙D. 丙→甲→乙→丁分析:本题以我们常见的刻度尺为载体,知识层面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能力方面考查了一方面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实际操作一般都是将蜡烛从远到近变化物距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当从近到远的变化物距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不清晰了。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去进行相关的实践,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索能力。1.3 重视学科方法,凸显学科思维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没有认真关注物理学科方法教育,有时只是简单灌输,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定比较浅显,没有广度与深度,思维量不大,没有重视基本知识的自然生成过程,学生没有经历物理观念形成、概念建构和规律发现的过程。2020年的中考命题突出对科学方法的考查。1.3.1 对比法对比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对比,提示事物的本质与区别,总结其中共同出现的关键物理量。例3: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即重力不计),上端挂在铁架台的水平横杆上,下端挂一重为G的小球并保持静止。图中分别出了该状态下小球和弹簧的受力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3A. G与F3是一对平衡力B. G与F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 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D. F1与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分析:本题在知识层面,考查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知识,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点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能力方面,考查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①通过图示分析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②根据特点找出题目中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1.3.2建模法建模法是指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探究和学习物理,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物理模型思维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思维的重要支柱之一。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忽略各种次要因素的影响,做了简化及纯化的处理,突出了决定事物状态、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例4:停车场入口处常用横杆来控制车辆的进出 ,如图甲所示。我们可以把该装置简化成如图乙所示的杠杆。若横杆AB粗细相同、质量分布均匀,重G=120N,AB=2.8m ,AO=0.3 m。要使横杆AB保持水平平衡,需在A端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________N。图4分析:本题建立杠杆理想模型,运用了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题目中在已知条件中已忽略横杆AB形状、质量分布的影响,学生分析问题时有可能会考虑到装置之间有摩擦力会不会影响到本题解题,但在分析这道题,同样也要忽略装置间摩擦力的影响,再通过公式的计算得到F大小。2 教学启示2.1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中考物理试题中有大量生活情景题,指导我们在八、九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堂和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初步形成物理观念、构建物理概念、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及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避免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而厌学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将所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2.2重视教材和新课标教材一直是中考命题的根本,尤其2020年安徽中考取消了考纲,中考试题命题不在局限于以前考纲中知识点和十三个重点实验,只要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和实验探究都可以是试题的命题点,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和新课标,八年级、九年级要重视,中考复习也要重视,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中优秀题材,就教材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剖析和改编,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2.3重视实验探究中考物理实验题多是源于教材的实验探究和迷你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我们怕上实验课,就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堂上让演示实验或实验视频代替了学生动手实验。这就要求我们:能演示实验就不视频播放、学生能动手实验就不演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认真做实验、分析实验细节与过程,没有亲身体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实验,更无法应对相应的实验题。实验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要考虑周到,对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要进行归纳与分析,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课时,要求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注意实验时出现的问题,数据和现象的真实性。培养学生操作和分析能力。2.4重视基础知识中考物理试题一般基础题占70%、中等题占20%、难题占10%,也就是说大多数题是基础题,这指导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备考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教学和备考过程中练习题要精心准备,难度与中考试题保持一致,同时做到作业分层、精讲精练、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5重视思维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时,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一些原始物理问题、模型问题、实验探究问题、生活情景问题、长短作业、知识思维导图等相结合,有意识地渗透学科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知识迁移能力。参考文献:1 吴长标.2019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J].物理之友,2020(2):41-45.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