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本文分几个部分系统介绍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化情况。
(九)1983-1985年扩大定向委培
1.1983年开始推行定向、委培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一九八三年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和《一九八三年全日制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细节上有较多改革。
变化点是:
1)要求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鼓励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此外,要允许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毕业生以及农业技术人员报考面向农村的高等学校。有些毕业生“分不去,留不住”的行业和地区,也可采取上述办法培养人才。
2)要求打开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的渠道,采取合同制委托培养人才的办法,作为国家培养人才计划的补充。
3)凡第一志愿报考农林、水利、矿业、石油、地质、师范、军事院校以及交通部所属院校的海洋运输类各专业的考生,其考试成绩达到当地规定分数线以上的,录取时各地招生办公室应将这些考生的档案材料全部(不按分数段的顺序)提供给学校审查,择优录取。以鼓励学生报考这些院校及专业,扩大考生来源。
4)对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省、市、自治区级以上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优秀青年,报考年龄可放宽到二十八周岁,婚否不限,经单位推荐,可报考相应专业,必要时还可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择优录取。
1983年全国统一考试定于7月15-17日。
1983年考试科目,分文史和理工农医两大类。 文史类(包括外语),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 理工农医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外语成绩,本科按百分之百计入总分;专科是否计入总分或作为参考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
1983年高考,各科计入总分的分数:语文、数学成绩分别为120分;生物成绩为50分;其它各科成绩为100分。也就是文史类总分640分,理工类690分。
1983年的高考,很多人反映是题目较为简单的一届。
1983年部分高考试卷
1983年的高考167万人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实际录取39万人。看似录取率达到23.35%,实则因为当时能上高中、具备高考资格的人数很少,加之全国范围内的高考预考仍在持续,大部分人被提前挡在高考之外。有一个数据统计,18年前出生人口2718万人,按此基数,只有39万人最后考上大学,实际可通过高考升学的比例率仅为1.43%,升学难度还是极高的。
2.1984年尊重志愿,按比例投档,高考数学号称“史上最难”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九八四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会议的报告》、《一九八四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的通知。
1984年高考较1983年的变化点是:
1)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和委托培养办法得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在83年部分高校试点基础上,第一批录取院校全部采取“根据考生志愿,按比例投档”,在分数基础上,“尊重志愿”成为新趋势。
3)为保证重点高校招生质量,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出附加题,不计入总分,录取时作为参考。
1984年考试科目设置和各科分值、总分与1983年相同。文史类总分640分,理工类690分。
1984年的高考难度较大,这些是因为1983年高考难度小后的必然调整。尤其是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之一”,数据统计,全国平均分仅为26分(这是在高考有预考的前提下)。
1984年164万人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实际录取48万(47.5万)人,统计数据上录取率也达到29.27%。
3.1985年进一步扩招
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九八五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会议的报告》、《一九八五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关于一九八五年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保送生的意见》。
主要变化点是:
1)高校进一步扩招,要求保底56.3万人,应招尽招,满足需求。
2)第一批录取的院校拟全部试行“单独录取”的体制:在第一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调阅考生档案数由学校决定;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
3)少数学校试行免试招收个别中学保送的优秀生的办法。
4)推荐少数中专、中师优秀毕业生报考。
1985年考试科目设置和各科分值、总分与1984年相同。文史类总分640分,理工类690分。
1985年数学、物理等科目仍有附加题,不计入总分,录取时作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