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区分数学难题的等级?
因为这样才能让你每次学习都有进步。
学习有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如果太简单,都是1 1=2,你做一万道也不会提高1分;如果都是特别难的题,你看答案、听老师讲都学不明白,那就在恐慌区,你花时间学习是白费功夫。
只有在学习区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对数学题区分难度等级,就是为了精准定位,明确你最适合的训练等级,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一般来说,如果你在小学数学上不了90分,初中不到80分,高中不到70分(按100分算),下面三级以上的难题,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不要浪费时间。
第1级的题,是考核一个知识点。这种题错了,原因很简单,考核的那个知识点你不会。要么是公式记不住,要么是定义不清楚。你抓紧回到课本,或者请教同学老师,学会即可。
第2级的题,是考核多个知识点。这类题考核的点虽然多,但也是知识点,你只要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把多步任务拆解成单步任务,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一个一个把知识点都学会即可。
第3级的题,是考核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这种难度的题,你很可能一遍听不懂、学不会。比如二次函数和三角形结合的题。这种题不但要搞懂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能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你的数学没有到80分,这类题不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第4级的题,是一个知识点隐藏在迷宫之中。有的题上来就有n个解题方向,每一个方向也有很多的推演,而真正的答案只是隐藏在其中的一条路,这相当于在大海里捞针。如果你的数学没有达到90分,这类题应该坚决放弃,不要浪费任何的时间和精力。
第5级的题,是最难的压轴题,有好多个知识点,还隐藏在多种可能的路径之中,非常复杂,这只是选拔学霸的压轴题。
为什么要分得这么细?因为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立足一二类的题,适当冲击第三类题,就足够了。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考试和学习时候的主次分配。很多学生100分的数学卷,只能考六十分,还憋着要做最后的压轴题,希望证明自己聪明,其实这么做才是最蠢的。
做出难题不能证明自己,得到更多的分才能证明自己。
学习和人生都是一样,样样不舍,一样不得。
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其实,只要你能够扎扎实实地做好前几类题,能够把该得分都拿走,你的成绩足以提高很多。而且,一旦你能够百分之百地解决前几级的难题,你就真的有能力挑战更高的难度,你就能真正进入学霸行列。
早认清现实,早正视自己,你早日有真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