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了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整理了一下给大家做个分享,也是自己对学习的一个梳理吧。
首先,在内容上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为三大块:代数部分,几何部分,综合实践部分。
一、代数部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这部分内容和之前的版本相比,是把“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与“6~10的认识与加减法”两部分内容放到一起相邻编排,而不像以前中间安排其他单元。
二、几何部分,更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加强图形特征的直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试着回顾总结搭的又高又稳的方法。
三、综合实践部分,主要以主题活动为主,分为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两类。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讲究学科间的融合。
《认识钟表》部分内容从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知识更加系统,也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其次,整个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整体原则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穿插安排,螺旋式上升,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其中,整数的认识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100以内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大数的认识(四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放在三年级上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放在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意义与性质)放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意义与性质)放在五年级下册。
数的运算在编排上,突出了数的运算与数的意义内在关联性。分为整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和分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要将计数单位作为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主要线索,强调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加强整数、小数、分数在概念和运算方面的一致性,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打通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应用意识,有效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方面,数量间的加减关系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数量间的乘除关系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安排在五年级上册,比和比例安排在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让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分别安排在了一年级上册下册。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毫米分米和千米、线和角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运动现象、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三角形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观察简单组合体、图形的运动、多边形的面积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合和体积)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圆(周长和面积)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安排在六年级下册。
统计与概率主要分为数据的分类、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几部分。其中,百分数这部分内容尤其重要。
以下是新改版教材每个年级的知识分布,方便我们整体把握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