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直播内容整理.
我们今天开始就聊一聊咱们昨天九省联考的数学试卷。
说起来搞笑,因为我不是高三没有监考,本来我和高三的班主任说,到时候给我一套数学卷子,他答应得非常利索,但是半夜给我发微信说他们开考务会要求的是老师不能带手机,老师手机都要上交。
那也就算了。
结果很快数学卷子就出来了,网上到处都是。
这个卷子昨天我做了,在小号里也发了。
标题非常的耸人听闻,叫做:
真学霸飞升,伪学霸去死,九省联考数学试卷简评,疯了,疯了,疯了!
这个名字昨天小助理和我说,有朋友反馈这个名字起的有点过于惊悚。
但其实挺贴切的,到后面大家就知道了。
但是我首先要强调一条,在分析卷子之前我们要强调一条——如果有机构老师拿着这份卷子去劝导你让孩子学竞赛,你是可以考虑把这个老师给拉黑的。
这也是一个暴论,但是我觉得是没有问题。
他之所以能够拿这份卷子去诱导你让孩子学竞赛,是因为第19题,但实际上除了这一题之外,其他题目都是在可做范围内的,难度也都在常规范围内。
甚至原来的小压轴从3道变成1道,总得算下来,压轴题总分值竟然几乎没有变化。
19题这道题目说实话,如果没有见过、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的孩子,对这个知识毫无概念的孩子,这道题是搞不定的。
为什么我昨天反应很大,因为这份卷子叫做适应性测试。
它是给谁用的呢?
是给比如说像河南还有一些其他省份,今年要参加新高考的考生来使用。
而这一批的新高考的省份普遍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东北两个省,大部分孩子没有那么好的教育资源,对于竞赛、对于数论,其实接触的非常少,甚至就没有接触。
你拿出来冠之以新定义的名义来考,这其实是一种不公平。
的确这种题在高考中并不是没有见过,比如北京卷最后一题一般来说都是这种类型的,用一个新定义出一个数论上的题。
所以人家北京很早以前在备考的时候,老师就会专门把这些相关的内容给你讲,即使这样也有很多孩子做不了,对吧?
照这样的话就没法备考了。
你想一想,比如说孩子们学空间向量,空间向量再往前走一步,可以往空间解析几何去跑,对不对?
孩子们还学过学过导数对不对?说不定他哪一天把积分弄出来作为新定义了。
别说什么这样做是为了筛选有天赋的孩子,就算要这样做那更不能以知识见识的多少来区分学生,而是应该同样的知识背景下对题目出新,这样才公平对不对?
所以说这份卷子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像有一些人说的那样,将来24年高考、甚至25年高考就会出个这样的题放在压轴位置上。
近几年压轴题绝对不会出现19题这种形式的,大家放心,25年我保证不了,24年不可能这样来出的。
因为适应性测试这套卷子就有这么一种习惯——放飞自我。
之前有一个八省联考,那是很久以前的,也是适应性测试,那个题出的也特别奇怪。
我个人理解就是这个卷子的确很权威,它是教育部考试院——以前的考试中心出的题。
不管是哪些老师出的,但是这道题目的确是通过他们的检验了,通过他们的认可了,才能让大家来考对吧?
他们经常会在这种卷子——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又不像高考那么影响力很大,在这种命题中做一些变化去试探风向。
如果反响比较好,没人反对,可能过两年考试中就出现了,高考中就出现了;
如果说抵触的情绪比较大,可能这个题目、这种题型就不会再出了。
所以说它有一定的风向,但是不要把它作为一个金科玉律,要抓住真正重要的变化去研究,而不是只抓住一道所谓的竞赛压轴题就说应对高考要去学竞赛。
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如果是对教育一知半解,然后又容易听信别人的家长,很容易会因为这个卷子走向歧途。
竞赛不是大部分人都要学的,尤其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去学竞赛,完全是本末倒置。
所以说19题这个题目出得非常不合适。
这份卷子里边的确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深究的东西,尤其是小学、初中,包括新高一,有可能你会面对这份卷子中的一些变化和倾向。
比如说题目的变化,尤其是多选题。
多选题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变化,因为什么呢?
以前的单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一定的做题技巧,可能很快就能秒掉,引入了多选题之后,一方面其实是增大了题量,每一个选项都有可能正确,有可能错误,就导致你必须把这4个选项全部做掉,实际上是增加了考生的思考量。
4道多选题那就是16个选项,其实是增大了学生的思考量。
他们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但是实际上出现了一个什么现状呢?
多选题的给分方式是这样的——比如这个题目的正确选项是ABC,他不管选A还是选AB,只要选的是正确答案,但是没有全部选对,它都是2分;全选对了,那是5分。
这就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
很多孩子,包括我自己也在考前会给学生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题,12、11题,选对1个选项拿2分走人,管你是3个正确答案还是2个正确答案无所谓。
这样得分几率就很大,对不对?
但是这种拿够2分走人就行的方式和出题人的初衷是违背的。
他本来是想增大你的思考量,让你多去思考,结果现在变成了什么?
变成了功利性的拿2分走人。
这种情况下,对于比较优秀的、有追求的孩子而言,实际上是有一些风险。
你想,如果正确答案有3个选项,他要把个选项全部看完才能选出来。
对于他而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拿够5分,还有错误的风险。
但是人家可能直接选一个最简单的选项,可能1秒钟、5秒钟就选完了,拿2分走人。
其实对一些成绩好的孩子是不太公平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次在适应性测试中把多选题变成了6分,原来是4个题,现在变成了3个题,1题是6分。
给分方式也不一样,是根据你的答对情况来给分,有几种分值?
有2分、3分、4分和6分。
举个例子,三个正确答案,ABC你选了一个A就给你2分,你选个AB就给你4分,你选ABC给你6分。
如果是两个正确答案,比如说AD,那么你选择A给你三分。
就是按照你的正确比例来进行。
实际上是鼓励孩子们去多看选项,不要就拿一个选项走人。
像这样一种变化趋势,我觉得很有可能在今后高考试卷中出现。
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有益的变化,老师们也能接受,学生们也能接受,出题人也能接受。
而且反响应该说还是可以的,这是多选题。
填空题减少。
填空题从原来4个题变成了3个题,这个没啥可说的,去掉一个小压轴看似难度下降了,但是解答题变化大啊
解答题的分值提升。
解答题原来是6道题,总分是70分,第一题是10分,然后后面5道题一题12分,总共是70分。
现在改了。
改成5道题,分值是13、15、15、17、17。
单题分值极大的增强,这种变化趋势我感觉最近可能不太会实装,但是以后是未必的。
他既然敢这样给分,那就意味着可能过程分大大加强了。
算不出来结果不要紧,但是你只要能够把过程给出来,也许能拿到不少分值。
这是我从常理猜测的。
你想,给了17分一道题,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一道题你搞不定,直接从130可能就掉到110,或者从140就掉到120了。
这种风险性是很大的,对谁都一样。
如果要去平衡的话,就可能会加强过程,过程分多给,这是积极的地方。
但是解答题还有一个变化趋势很明显——压轴题的题型变化,或者说解答题每一题的位置和选题发生了变化。
我觉得这是很有可能在以后的高考试卷中实装的,但是最近一两年可能不会。
以前的高考解答题是一般来说是什么样子,我给大家讲一讲。
一般来说一个解三角形、一个数列、一个立体几何、一个概率统计、一个圆锥曲线、一个导数,基本上雷打不动就是这么6道题。
在题目的顺序上也是有固定套路的,第一题一般来说是个数列,或者解三角形,这两道题目位置可以互换。
第三道题立体几何,第四道题概率统计,这两道题目也可以互换。
第五道题、第六道题一般来说是圆锥曲线和导数。
前四题是一个难度等级,后两题是另一个等级。
但是这两年,不是只有今年九省联考的卷子,这两年的高考,适应性测试,很明显不按套路来了,有打乱题目顺序的倾向。
你比如说这份卷子中,解答题最后一题新定义,倒数第二题是一个圆锥曲线,然后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第一题是一个导数。
三角函数跑哪去了?没了。
数列跑哪去了?没了。
导数放哪?放第一题上,最简单的题。
这会造成什么情况?
这就是我的标题为啥叫做真学霸飞升,伪学霸去死。
什么叫伪学霸?
可能我这个词略微有点贬义,实际上是啥意思?
有一些孩子可能不是那么聪明,但是他比较踏实,比如说我们家孩子,这个时候他如果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在以前还是有章可循,可以做到的。
比如保证基础非常好,选择填空题正确率非常高,这个是可以通过训练可以做到的。
解答题的话,第一题是数列,第二题是解三角形,这种题目一般来说不会出特别难,可以适当的放一放,适当练习,对吧?
概率统计比较简单,也可以拿分,立体几何的话通过训练也能拿到,就这4个解答题它是保底46分就到手。
然后选择填空总共是80分,扣15分,65加上46也就111了。
对于中等生而言,111分其实不算是一个很少的分数,在高考中这个分数其实可以。
如果他做的再顺一点,比如圆锥曲线和导数两个压轴题的第一问搞定,第二问有些步骤分拿到,选填题他如果能够再蒙对一两个压轴题。
那么拿到120以上,120分可能大家觉得非常的不起眼,满分150呢?
但实际上120分即使在全省你划下来去看,也不是一个很低的分数。
还有些孩子,再努力一把,比如把圆锥搞定,那么冲刺130也不是没有希望。
但是如果按照最近这些年的一个趋势,可能以后就不行了。
如果九省这份卷子出现在高考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很多成绩比较差的孩子根本就不学导数,或者只学那么一点点皮毛,他把精力肯定是放在数列、解三角形、概率统计这三道题上,因为这些题目比较简单。
结果他拿不到分,没有数列,没有解三角形了。
导数它简单,但是你不会呀!
好学生呢?
很多孩子到高三之后,尤其是优秀的孩子,他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圆锥曲线和导数。
因为他要想冲刺一个130以上的话,导数和圆锥曲线必须能够搞定一道题。
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导数、圆锥曲线这种专题书。
为啥?
就是为了突破这两道题目!
为了突破这两道题目,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题型很多,方法很多,他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这个事情。
但是现在题目简单了,等于投入那么多和中等生拉平了,差距就缩小了。
最后一题大家都不会,哪怕你成绩很好,只要没接触过这个内容,最多拿个一半分就了不起了,可能一半分都拿不到,就拿到第一问的分。
这样的话就拉平了中等生和优秀孩子,尤其是那种比较踏实的、去重点冲刺、重点突击的这种孩子,差距就拉平了,对不对?
比如说我是高三老师,高三的学子,我看到这份卷子之后我也心里打鼓。
以前是有章可循的,现在没章可循的。
我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该怎么办?
以前数列我没有研究那么深,现在咋办?我是不是数列要研究深一点,万一他要考了,万一数列能够作为压轴题出现呢?
我是不是就要加大深度?
导数我敢放吗?
导数这也许还有可能是压轴题,我敢放吗?
概率都能作为压轴题,立体几何就不行了?
立体几何也能出新定义的题,别说立体几何,集合、复数也可以出很难的。
这个时候我怎么备考?
我没法备考!
要么我就天赋异禀,我学了竞赛,各种知识我都掌握得非常深,也往上学了,那么做这些题目洒洒水完全没有问题,对吧?
但是对于那种按部就班的,该重点冲刺的重点冲刺,该适当的放一放就适当降低要求的这种孩子,他就没有方向,一切都是未知数,那就是个x!
他没法备考,是不是?
他不可能只学数学啊!
所以我说这个卷子有一点不负责任,你现在把这个风向放出来了,你让现在备考的这些老师,这些孩子们怎么办?
你说没有影响,只是个考试而已,不可能的,对不对?
凡是都怕个万一啊!
长远看的话,我觉得这种压轴题的命题形式变化有可能出现,这种倾向一旦出现,那真学霸就真是飞天,因为人家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人家学的东西多。
但是有一些孩子,就是我说的那种伪学霸,包括我们家孩子这种就很难办。
可能你辛辛苦苦备考,下来就拿个110左右,原来冲130也是有可能拿下的。
当你没法去准备,没法去有的放矢的去复习、去准备的时候,或者说你努力很多,也许还拿不到比较好分数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正常人的选择那就是我降低要求,投入的精力少一点,我把我这个精力放到其他科目上,我数学就只拿到我该拿的分数,比如说110,难题我不研究了,不管你咋出,你前面题总是简单题对不对?
你就算最后两道题17分,两道题加一起34分我不要了!
那么面对九省联考数学卷代表的这种趋势,以后应该怎么办呢?
相信大家应该可能更关心这件事情。
如果是高三的孩子,或者高三的家长,你不需要焦虑,甚至高二的家长你也不需要焦虑。
9省联考这种试卷的风向一时半会是不会实装到高考中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实装最多也就是分值和题量变化,像19题这种题目形式是不可能的。
高一的孩子可能接触到的会是题型的变化。
那么题型变化主要就是两个:
一个多选题。
多选题要求你尽量的去把每一个选项都选对,都让你做一遍。
第一,你的知识要全面、要熟练。
因为如果你把4个选项全看了,你的做题量比以前大了,三四一十二等于是在做12道选择题,计算量包括思考量是要大。
第二,概念辨析要很清晰。
不能只去算题,一定要从概念入手。
多选题在一道题目中要考你三四个选项,就一组条件,那就只能是在各个层面上去出,这就必须要保证你的知识掌握是没有死角的,对于很多概念要非常清楚。
第三,需要解题解得快。
不然时间不够用。
解答题的变化又该怎么应对?
我假定你是有追求的,你的老师也是有追求的。
现在的初中生或者高一学生有可能以后会面对这种解答题的变换。
这个时候首先还是知识的全面性,而且要全面的深入,而不是某些题蜻蜓点水,某些题目或者某些知识点你去着重学一学。
现在不能这样干,都要有一定的深度。
那么在一开始学的时候,如果我是老师,在一开始教的时候我可能就要提升难度。
对于本身就比较好的学校而言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对于一些普通一点的或者中上等的一些高中来说,他要考虑这件事情。
在讲解的时候难度要提高。
另外一个重点重视一下解题的格式。
以后做题可能过程分很多,你过程到底严谨不严谨,也可能会影响到你将来拿分。
说实话昨天晚上就没睡好,17分是个啥概念,一题搞不定,天上地下的差距。
有一些专家说这份试卷要去破除一个倾向,就是重计算轻思考。
但是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圆锥曲线这道题,就是9省联考这个,圆锥曲线问题以前我讲过它是计算的大压轴,它对于计算量的要求很高,有些专家说了,这道题目可以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四边形去计算面积,就比较好算。
我坦诚的承认,我没有看出来怎么去转化成一个四边形,只能硬算,那计算量并不小。
对于有些孩子而言,这一道题目就得花10来分钟才能搞定,甚至10来分钟就不够了。
所以19题最后17分可要可不要,影响也不是那么大,因为你前面那道题做完也许时间就差不多了。
反正我觉得计算还是要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就完全轻视计算。
再有一个,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我就知道肯定会有自媒体,你们只管看,过两天肯定会有公众号、自媒体说要学习奥数,要学习数学竞赛,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将来的考试,要提高一定的思维能力,肯定会有这些声音的。
这些声音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因为的确高考在命题上是有这么一种倾向,所谓考察能力。
你去学一学奥数、学一学数学竞赛,可能对思考能力是有一定提高。
不过我希望你首先考虑自己学习奥数、竞赛的立足点是什么?
是提升能力,而不是去应付考试——我面对这道问题,我如何去思考它,如何去剖析它,面对一个非常陌生的题目,非常陌生的概念,我如何能够去理解它,应用题,对吧?
这是我们在学习奥数、竞赛中应该获得的。
就是你学可以,但是你的目标是放在这个思想方法上,而不是说为了去应付考试,如果你是目标放在应付考试上,课内没有搞好就去搞什么竞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学一学课内数学概念,认真的去剖析概念,说不定也有一定的效果呢?
我其实有个选题,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因为开的坑太多了,以后有缘就会见到的。
我真不是学霸!
原创2024-01-17 08:00·安然数学
“学霸,你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做?”
同桌拿着一道导数的题来问我。
闻言,我只有苦笑——学霸这个词放在我身上颇为有些违和,让我有些不适应。
我怎么会能和学霸挂钩呢?
从小到大我都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
虽然我学前背了很多唐诗,认识了很多字,也学会加减法,但也仅此而已,并不轻松,完全是时间的堆积。
父母现在回顾起来还和我说,当时他们带我上街,总是会指着招牌上的字和我讲,在家里和爷爷玩游戏,他就只会带我背古诗词。
所以我不喜欢和他玩,喜欢和奶奶在一起玩,只有和奶奶玩才是真的玩,才是轻松的。
其实我不是个非常喜欢学习的孩子,我还是喜欢玩。
我也不是最聪明的孩子,成绩经常有波动,一年级数学、语文没有同时考过100分,往往都是这边亮了那边就失常。
考试如果考了100分,我父母也从来没有夸我聪明,永远夸我的就是“你努力了,你比其它小朋友踏实,你能坐得住!”
不过坦白讲,考好了的确是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爸爸会给我买喝的,会和我讲“你看,考好了之后心里是不是很开心?”
然后会说:“所以你看,你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是的,我努力了。
我每天要做计算,每天要读英语,每天要做教辅,有时候爸爸还扔给我一本下册数学课本让我自己去做。
累不累呢?
似乎还好,我还是有时间去玩别的,自己玩,我爸爸总是说:“赶紧完成作业,然后去玩、去看书”。
有时候父母会陪我一起玩24点,好像也是和学习有关的.....
他们还带我到处旅游,基本上每到假期,都带着我到处跑。
那时候真的很开心,我没有上什么机构,就是跟着爸爸的指导学习,然后就是玩,成绩还不错,不过爸爸总是说成绩价值不大,查漏补缺就好了,在我妈妈歇斯底里的时候还会劝她,“自己生的、自己生的。”
是的,是我爸爸管我学习多一点,我后来才知道这种很少的,很多同学都是妈妈管学习,甚至没有人管。
一年级过去了,成绩还不错,虽然没有拿到双百分,但似乎还可以。
暑假里我时间更多了些,我能够专心的把二年级上册的课本写完,计算依然是每天都要练习的项目,英语朗读也是,其实你真正习惯了之后,会发现每天这样干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毕竟我父母也是每天都在工作。
哦,还有背课文,每个假期,我都会把下学期的课文背下来,否则的话,开学我就不好过了。
是的,为什么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聪明孩子,背书不好就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我背书太慢了,为了背书这件事,从小到大我父母操碎了心,我伤透了心,我们家一半的纠纷就是为了背书。
背书太难了,父母教了我很多技巧——理解文章意思,梳理结构,一句一句背,然后在串联起来背,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背了上句,忘记下句,背了下句,上句有想不起来了,我自己也着急,父母也着急,他们一生气还会吼我,我自己更背不下来。
有时候为了一个背诵作业,我能折腾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
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他们也会生气,也会吼我,有时候也会沮丧的哭出来,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更聪明点就好了。
但他们后来放弃了,倒不是放弃我,而是放弃一直逼着我把书背下来了,“总不能为了背书把娃逼死”,我记得爸爸这样说。
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我竟然很快就背下来了。
父母哭笑不得,后来他们似乎认命了,不再对背诵任务锱铢必较,要求我一个字都不错,大差不差就可以了,背诵不下来的时候,他们会让我缓一缓,过一会儿再背,反而这个问题逐步解决了。
我仍然不是那种能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孩子,但是我可以尽量快速的背出来,尽力就好了,我爸爸经常这样说。
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波澜起伏,当你在一个轨道上时,当一切运行的良好时,你没有什么改变的必要。
当然小学二年级也有了些变化,我上了英语辅导班、数学辅导班。
我挺喜欢这些辅导班的,老师都很棒,父母为了找一个优秀的老师,跑遍了我所在的小城,最后才定下来。
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我适应的很快,也没有觉得有多难,反而很有乐趣。
按照爸爸所说,就是多去接触各个学校的小朋友,能够准确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真的有人是有天赋的,我数学班里一个同学,他已经自己看到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了,还有的同学,对数学是真的爱,每天都在做题。
和他们相比,我还算不错,但也仅此而已。
我没有那么快的反应,也没有对数学的热忱,我想要在这个班级里,但也不是非要不可,我也想要去获得好的成绩,但是我不会去像同学那样主动努力。
踏实,这是我爸爸给我的评价,大概就是如此吧,按部就班的按照父母的安排就这样走下去。
三年级时,我遇到了挑战。
我不会写作文。
这是我再次确认自己不是学霸的一点,我真的不太会表达,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写作文,我都是干巴巴的。
从这时候开始,长达几年的与作文、阅读的PK开始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就是一次次失败、失败、再失败。
感谢我的父母自始至终没有放弃,每一篇作文,哪怕写的再不好,他们也会陪着我进行修改,给我讲为什么这么改。
我自己也非常想要写好,可是写作文太难了,我也尝试着去看书,但看完之后结合我的记性,脑海里依然空空如也。
不单是作文,阅读也是如此,每次我的英语、数学都基本上是满分,而语文则只是中等偏上。
甚至随着书写内容的增多,我写字不好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随着阅读理解的增多,我不理解题意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有哪个学霸会像我一样有这么多问题呢?
四年级、五年级,乃至到六年级,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父母想了很多办法,我自己也很纠结,但始终得不到改善。
与我的数学和英语截然不同。
这两科我一直很稳定,似乎有了那么一些自信——没有我不会做的题,没有我应付不下来的考试,偶尔会有马虎,但整体上比较稳定,父母也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失误而责怪我,有时候我听到他们偷偷在那里说:“这孩子数学和语文真的稳,考不倒,越到大考越厉害。”
听到这些话,我莫名的很有信心。
至于说怎么学的,其实乏善可陈,真的就是每周上课、做作业,完成各种任务,就这么一点一滴的积累换来的,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
当你做到自己的最好,使得你的每一分付出都有效果,水滴石穿,效果自然就显现出来,其实真的就这么简单。
这样想来,我的语文不好,可能也是和投入不够有关系吧,期待积累到能够看出效果的那一天赶紧到来。
抱着这样的期望我进入了初中。
初中的压力很大,远远超过了小学,所幸我还能适应,得益于我父母早早的给我打预防针,我对于初中的学习节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得益于提前学了一部分初中数学的内容,英语学到了新二,使得我初一这两科学起来比较轻松。
开学前父母专门让我按照初中的作息学习生活了一周,让我适应起来更容易。
同时,也有他们的陪伴,每天晚上接我,陪我吃饭、聊天,有时候作业多了帮我写作业,教我应付各种重复性的背诵任务。
......
一开始的初中学习对我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成绩也不错,对了,语文因为做的准备比较多,文言文、写作、阅读,一时半会反正是能跟得上。
这种状态让我觉得挺满意,初中似乎也不过如此?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要说但是,但是没有但是。
当你踏上一道正确的轨道之后,只要维持惯性就可以保持很好的位置,我没有要求多高,年级前一百不敢奢求,班级前二十还是比较稳定的。
即使是数学,虽然越往高年级的确越难,但其实只要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问题也是不大的。
会不会遇到障碍,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这时已经会自己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案,我负责提出需求,父母帮我搞定。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持之以恒的耳提面命如今终于结出了一点果实,我似乎对如何学习有些自己的认识,也感谢他们的支持。
但我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做的不好,初中的我情绪很不稳定,作业太多、考试太多,使得我自己像是一个炸药桶一般,和性格强势的妈妈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吵一架,然后爸爸就会在中间做和事老,蛮辛苦的。
每次吵后我都会后悔,但下一次又忍不住。
剩下的功夫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比如做题规范的问题,比如语文阅读和写作的问题,比如解题思路优化的问题,我开始有这种意识,去审视自身,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有想去解决的意识,有想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
父母对此是支持的,虽然我的有些选择在他们看来很幼稚,比如我执着的不想上辅导班,不想找家教,就是要自己去抠一些重难点题型。
他们虽然对此不以为然,但并没有反对。
我有时候学累了也会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的前途到底在何方?
父母告诉过我答案,小时候的我对此深信不疑,但如今的我开始去尝试自己找到答案。
与之相应的,我的语文成绩似乎有些提升,好像阅读理解我自己可以去慢慢读懂其中的一些内涵,而不是靠老师和父母告诉我、引导我。
在写作的时候,我开始想要尝试着去表达。
但受制于我对文科不太优异的记忆力,脑海里素材太少,使得我的文章写出来还是干巴巴的。
没有办法,我妈妈找了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帮我按照不同的主题修改出十几篇精品文章,争取在写作文时往里面套。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爸爸大摇其头:这算是啥呢?我上学的时候哪用得到这个呢?
我也有些赧然,可是现在大家都这样,我也没有办法,毕竟我自己也是不是那种十全十美的同学。
有遗憾,有缺陷,很正常,我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接受了这一点,欢迎来到现实世界,但幸运的是,我也有优点,不是吗?
人的成长也许就是从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开始。
中考我尽力了,意料之中,该发挥出的水平我都发挥到位了,也没有什么超常发挥,托文科和体育的福,我低分压线进了我们本地最好的学校,当然是普通班。
关于这点,我和父母做了很长的讨论。
他们从来没有要求我必须要上什么学校,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可以了,生活、人生不是只有学习和成绩,爸爸总是和我这样说。
我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但最多是个普通班,如果上次好的高中,大概率能进一个更好的班级。
父母的意思是尊重我的想法,但其实想让我去做“鸡头”。
我思考了几天,还是在志愿中把做凤尾当成了首选,不是为了虚荣,因为我对自己的成绩有过分析,制约我的就是文科,如果选择纯理科,我的成绩和排名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毕竟高中会有分科,会分班。
父母尊重了我的想法,这也是我第一次做这么重要的决定。
为了不被打脸,中考结束后的暑假,我选择了玩命学习,语数外理化生,整个暑假除了出去旅游放松了一圈之外,我把时间完全放在了学习上——听课、刷题、做难题,背单词、背文章、做阅读、写作练笔,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关键一战不在三年后,而是在开学就要打响。
将近两个月,每天十小时,虽然各科目的进度和深度不能都一致,但绝对是比我同学们上的那种衔接课要深入的多。
所以,开学之后的成绩自然水到渠成,我的成绩相当不错。
开始有朋友喊我学霸,我都报之以苦笑:
我真的只是比别的同学吃了更多苦,花的时间更长,也是因为时间长,所以我能比其他同学抠的更细,如此而已。
而这正是因为我深深的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相关科目考的还不错,如愿进了实验班。
更难的内容、更卷、更聪明的同学、更难的题目,无不在提醒我:你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这已经打不到我了,我从一个没有太多天赋的孩子走到这里,已经证明了一件事: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如今的我如果回到自己小时候,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为学霸了——会学习、知道如何学习、愿意学习,愿意沉下心来做好每一点基础,基于扎实的基础我也可以更快的反应,联想,而这些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的形成。
面对漫长的人生,高中只是一个节点,未来几十年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去学习、去接受,在这样一个尺度上去看,天赋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坚持和扎实也是另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而我,作为一名普通人,也希望由此走得更高。
我真的不是学霸。
谢谢。
本号主要是做版权防御,防止有人在头条抄袭我的文章,主号是:
微信公众号:安然的数学小酒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