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和任课老师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师说“这道题孩子应该会做的,就是太粗心导致失分。”或者“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有点粗心。”
这往往给家长和孩子一种错觉:自己已经会了,只要认真点,下次就不会出错。
事实上,“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导致这种结果的本质只有一个——没有掌握!
为什么没有掌握?无非就是以下四点:
1.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有一些题目,学生平时做对过,可是考试错了。这很可能是学生对这个概念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刚学的时候,很清晰,以为自己会了。结果时间一久就模糊了。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在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一个题目的思路能讲了,也就理解了。
2.对技能的操作不熟练这种错误常常出现在计算上,计算技能实际上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比如三年级刚开始学习列除法竖式,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常常漏洞百出,但是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就能正确列竖式。
【解决办法】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不断练习,至少五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不再出错。
3.学习习惯出现问题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做作业、考试的时候不认真、不检查、不打草稿、不检查,书写不规范,常常把6写成0,数字抄下来写错,数位不对齐,这些都是导致粗心的问题。
【解决办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读题、规范打草稿、把字写端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