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小学数学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位山东妈妈分享了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让众多网友炸开了锅。这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病人正在恢复中,他的情况怎么样?”孩子答的是“病人快好了”,可老师却认为答案不对,扣除了 4 分。
这位小学生的答案,充满了童真和对生活的直观理解。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病人快好了”就是最直接、最真切的表达。然而,老师却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给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回答判了“死刑”。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标准答案思维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时候,学生们被要求遵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来回答问题,稍有偏差就会被扣分。咱们来想一想,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培养出有创造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就拿这道题来说,如果我们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死板的标准答案,那会怎样?或许,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
再看看全网医生们的反应。他们为这位小学生的错题“联名上书”,认为孩子的答案没有错,是教育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医生们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对生命恢复的理解是多样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这位山东妈妈原本只是想分享孩子学习中的一个小插曲,没想到却引发了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这张数学试卷的统计图来看,它清晰地展示了病人体温的变化趋势。 学生看到这样的图表,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写下“这个病人快好了”。这是一个多么质朴且充满希望的回答啊!然而,却被无情地扣掉了 4 分。
当全网医生纷纷站出来声援孩子时,这一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们以专业的视角指出,孩子依据体温的下降趋势判断“病人快好了”,完全是合理的。 这些医生们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是采取了联名上书的行动,强烈请求老师归还这 4 分。他们坚定地认为,孩子的这个回答展现了综合思维能力。
网友们围绕这道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觉得这明明是数学题,就应该紧扣统计图的数据,标准答案“体温比较稳定”才是唯一正确的。可另一部分网友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学生回答“这个病人快好了”虽然不是直接的数据解读,但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反思教育中的问题,明明这道题的初衷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代表着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显然,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破除标准答案思维。
当前的阅卷现状令人担忧,中小学老师普遍强调标准答案,这无疑给学生的开放性和创新思维发展套上了紧箍咒。家长们内心充满了困惑,他们既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思考,又害怕这种自由会影响考试成绩。
未来的方向其实已经明确,中考命题改革已提出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开放性试题。但关键还是在于改革阅卷思维,要允许并鼓励多样化的答案。这一事件虽只是个例,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了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双减”政策正在推进,中考命题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开放命题能否成为教育的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它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孩子们开启教育的新篇章。教育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