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做中学”的活动经验,促使小学生自主将思考与迁移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可以及时实现学习进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因此,课堂上要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且要重视引导小学生自主建模、自主内化。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即让学生整理熊大、熊二的朋友名单并圈出熊大和熊二朋友的名字,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每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学生经历“做”与“思”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经验。在这之后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抽象概括出集合图每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本节课之所以设计以上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核心问题引领学习本节课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和核心任务,有效引领学生思考。例如核心问题“一共来了多少个朋友?”学生的解答与实际数量不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该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孩子观察熊大熊二朋友圈,因需要主动发现重复问题。再比如新授环节,提出了核心任务,用什么样的方式,清楚地说明为什么是10个朋友,而不是13个呢?动手操作就因需要而生了,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核心问题。
2.经历学习过程,活用生成素材课堂探索中,让素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最有感染力的新知催化剂。以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到汇报交流作品,取代教师直接板演生成集合图。不仅落实全体学生思考实践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引领集体的智慧碰撞交流,并且机动比较素材,沟通感悟“分类、重复”的本质,凸显集合图“既能直观看出两类事物的情况,又能清晰呈现重复部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思维可见。
3、把握教学要求《集合》这节课的落脚点不应只在计算上,还应落在集合图上,以及算式与图建立联系。同时数学表达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全面性,通过交流表达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