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时间,完成了2024年高考几套试卷的逐题求解和分析。
2024年陕西省孩子们使用的是全国甲卷,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一套试题。而原来使用的乙卷彻底消失了,这里也就不再讨论这套试题,大家知道,2025就会用新高考试题。
几点个人关于试题完成后的一点所感所悟,所写的不一定非常成熟,看到的朋友们如果不喜欢、不认同的话,请狂喷!
嘿嘿,提前说一点,你喷我也不会改的。
先说一些试题和以往相比较产生的变化:
今年的新课标卷和以往的试卷模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试题的内容,其次是顺序,这两个都发生了变化。
题目的顺序不再固定,题目顺序的变化,可以带来机械应试的套路的打破,比如一些做题的套路化或者口诀,这就会让教学的训练模式要更加的灵活起来,试题结构不再僵化、固定,也就会让猜题押题变得不太容易,这就更好回归到全面掌握基本知识,备考难度也提升了。
具体来说说,就如新课标Ⅱ卷中,以往作为压轴题的函数大题在试卷中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的位置,题目如下所示:
这就让我们不少同学在最后阶段,以较难的导数练习为主的,收益大大降低了。
我们习惯认为,概率统计还是比较简单的内容,一改以往和蔼可亲的模样,对概率与统计试题能力考查力度提升了,安排在解答题的倒数第2题。
新课标Ⅰ卷将解析几何试题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如下所示:
数列内容则结合新情境,安排在最后压轴题的位置。
试卷除了这些顺序内容和难度等的调整外,虽然有最后一题的让人的忐忑,但是大部分题目仍然是那些熟悉的内容,还是那些熟悉的配方,比如选填中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集合、复数、向量、三角恒等变形、切线等熟悉的背景和题型。
解答题中常规的解三角形,立体几何等,依然是熟悉的老朋友们:
而且这个题目就是高一第二学期学完立体几何部分就可以完成,这道题可以不借助空间向量也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2、要求的变化据官方解读,给出的说明:“今年的试题调减了题量,同时增加了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了多选题的赋分方式,强化了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功能。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用于思考的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
1.传递了减量不减思维强度,真正的要做好试题,真的是要依赖思维给力!
2.增加了解答题的分值,减少了单选题和多选的数量;
单选会不会随意填一个,也许会对,这让出题人希望考察的知识点的初衷最后落空;多选只选对一个与思考后给出的正确答案差距不大,不少学生在面对多选时就视为单选去完成了,只找一个对的就万岁,其实多选区分度不高,对于学生在考试中时间的要求比较多,这也就是所谓的“小题不小”,最后的结果就是刚才说的,当作单选做,免得浪费时间,把会的没有做完。
3.看似题量减少了,让我们更从容的试错,这读一读就行了,别当真,数学考试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是比较仓促的。全卷其实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提升,如果要在有限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所有的题目,对绝大部分孩子而言,难度是加大了。
这也就是说,将在明年要参加新高考的孩子们,需要加把劲,想获得120以上的成绩,是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数学将给部分中等生带来更多的挑战,除了要更加夯实基础知识,综合和拆分的能力,更需要有活学活用的迁移能力,尤其具备临场快速学习并立即转化,应用!
我们将全国Ⅰ卷最后的题目搬来看看,前两问对于阅读理解过关的孩子还是比较温和的,第三问对于学生的临场学习和应用能力是考验。
新高考卷对于老师而言,也有不小的挑战,原来固定的形式和相对清晰的难易程度,现在都需要重新认识,谁难谁易,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里,各个板块的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停止?这是个比较难的问题了。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似乎新高考卷大部分都是日常练习题目,并不像说的那样的创新。
毕竟,有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学并没有创新。只一个考试端,一套试题。
选填以及解答中均有大量的题目仍然遵循着原有的模式和轨迹,学习无外乎也是把不熟悉的经过研究它的内在规律逐渐变成一种常识。
数学题目也是如此。彻底的只是从题目创新,对于教学使用的教材、手段、过程都没有太大的创新的情况下,只是试题的创新,这也透露着选择大于培养的筛选本质,要筛选出更加能够快速学习和转化、应用的人出来。
不好把握学习的难易程度了,打破套路,这就要更加深入教研,更加要注重数学概念等本质性内容的学习,也许才能更好地落实,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新的一年的高考数学试题。
,